缩略图

思想政治教育中认知认同与行为转化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

作者

杨洁

湘潭大学

一、认知认同与行为转化的内在逻辑

1、认知认同对行为转化的基础作用

认知认同是行为转化的起点,只有当个体在思想上对某种价值观或意识形态产生认同,才能为其行为提供内在动力。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认知认同表现为个体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接受,以及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与内化。这种认同不仅是理性思考的结果,更是情感共鸣的体现。例如,当个体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并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时,才会在行动中自觉践行这些价值观。因此,认知认同为行为转化提供了思想前提,没有认知认同,行为转化便失去了根基。

同时,认知认同不仅是行为转化的前提,更是激发行为动机的关键因素。当个体对某种思想或价值观产生认同时,会形成强烈的内在动机,推动其将思想转化为行动。这种动机既包括个体对自我实现的追求,也包括对社会责任的担当。例如,当个体认同“奉献精神”时,会在社会实践中主动参与志愿服务,将思想认同转化为具体行为。因此,认知认同通过激发行为动机,为行为转化提供了内在驱动力。

2、行为转化对认知认同的反馈机制

行为转化不仅是认知认同的结果,也是巩固与深化认知认同的重要途径。在行为实践中,个体通过亲身经历验证其思想认知的正确性与可行性,从而进一步强化认知认同。例如,当个体在志愿服务中感受到奉献的快乐与意义时,会加深对“奉献精神”的理解与认同。这种实践反馈机制使认知认同从抽象的理论层面转化为具体的经验层面,从而更加牢固地根植于个体的思想中。

行为转化不仅能够巩固认知认同,还能通过行为结果对认知认同进行调整与修正。当个体的行为结果与预期目标一致时,会增强其认知认同;而当行为结果与预期目标出现偏差时,个体会反思其认知,并进行调整与修正。例如,当个体在环保行动中发现自己的努力对环境改善产生了积极影响时,会进一步强化其环保意识;反之,若行为效果不明显,个体会反思并调整其认知与实践策略。因此,行为转化通过反馈机制,使认知认同更加科学、合理。

3、认知认同与行为转化的互动关系

认知认同与行为转化并非单向的因果关系,而是双向互动的动态过程。认知认同指导行为转化,而行为转化又反作用于认知认同,二者在互动中不断深化与发展。例如,个体在学习党史的过程中,对党的初心与使命产生认同,进而在实践中践行党的宗旨;而在实践中,个体通过亲身经历进一步加深对党的理解与认同。这种双向互动使认知与行为在动态平衡中实现统一。

认知认同与行为转化的协同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想状态。在这一过程中,认知认同与行为转化相互促进,共同推动个体思想境界的提升与社会价值的实现。例如,当个体对“诚信”产生认同时,会在日常生活中自觉践行诚信原则;而在诚信实践中,个体会进一步深化对诚信价值的理解,从而形成更高层次的认知认同。这种协同发展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更加持久与深远。

二、思想政治教育中认知认同与行为转化的实践路径

1、优化教育内容与方法

(1)教育内容的科学性与时代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必须兼具科学性与时代性,以满足不同受教育者的需求。科学性要求教育内容基于严谨的理论体系,确保其逻辑严密、观点正确;时代性则要求教育内容紧跟社会发展,回应现实问题。例如,在新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应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态文明建设等主题,使受教育者在学习中感受到理论与现实的紧密联系。通过科学性与时代性的结合,教育内容能够更好地激发个体的认知认同,为行为转化奠定坚实基础。

(2)教育方法的多样性与有效性

教育方法的多样性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关键。传统的灌输式教育已难以满足现代需求,应结合启发式、互动式、案例式等多种方法,增强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例如,通过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方式,使受教育者在参与中深化对理论的理解;通过小组讨论、辩论等形式,激发个体的思考与表达。此外,教育方法的选择应注重针对性,根据受教育者的年龄、职业、文化背景等特点,灵活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育效果的最大化。

2、强化实践环节与体验

(1)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实践活动是连接认知认同与行为转化的重要桥梁。在设计实践活动时,应注重目标明确、形式多样、参与广泛。例如,组织社会调研、志愿服务、社区共建等活动,使受教育者在实践中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具体行动。同时,实践活动的实施应注重过程管理,通过指导与反馈,帮助个体在实践中不断调整与提升。通过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受教育者能够在行动中深化认知,实现思想与行为的统一。

(2)体验式学习的应用与效果

体验式学习是一种通过亲身经历获取知识与技能的教育方式,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独特优势。例如,通过红色教育基地参观、历史文化体验等活动,使受教育者在沉浸式环境中感受革命精神与文化传承。体验式学习不仅能够增强个体的情感共鸣,还能通过亲身经历深化认知认同,为行为转化提供内在动力。因此,体验式学习的应用应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补充,通过多样化的体验活动,提升教育效果。

3、构建支持性社会环境

(1)社会舆论的引导与规范

社会舆论是影响个体认知与行为的重要因素。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应通过主流媒体、网络平台等渠道,积极传播正能量,营造健康向上的舆论氛围。例如,通过宣传先进典型、弘扬优秀文化,引导社会公众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同时,应加强对网络舆论的规范与管理,遏制不良信息的传播,为个体认知认同与行为转化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2)制度保障与政策支持

制度与政策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长效发展的重要保障。例如,高校可以通过制定相关制度,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与要求;通过出台激励政策,鼓励个体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此外,高校还应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整合与配置,确保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通过制度保障与政策支持,为认知认同与行为转化提供坚实的制度基础。

4、提升个体自我教育能力

(1)自我反思与自我调节

自我反思是提升个体认知水平的重要途径。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应引导个体通过反思与总结,不断深化对理论的理解与实践的认知。例如,通过撰写心得体会、开展自我批评等方式,帮助个体在反思中发现问题、改进不足。同时,自我调节能力的培养也至关重要,使个体在面对思想困惑或行为偏差时,能够及时调整方向,保持思想与行为的一致性。

(2)自主学习与自我提升

自主学习是推动个体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应鼓励个体通过阅读、研究、交流等方式,主动获取知识与经验。例如,通过推荐经典著作、组织读书会等活动,激发个体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同时,应注重培养个体的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使其在自主学习中不断提升思想境界与实践能力。通过自主学习与自我提升,个体能够更好地实现认知认同与行为转化的有机统一。

参考文献:

[1] 构建网络思政育人新生态 [J]. 赵新伟 . 共产党员 ( 河北 ),2025(04)

[2] 善用“大思政课”促进教育资源转化探析 [J]. 徐玉惠 ; 陈娱 .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 2024 (28)

作者简介:杨洁(1996 年 7 月 -),女,汉族,湖南益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