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策略研究
梁仙童
广东省湛江吴川市第一中学 524500
一、引言
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精神独立自主的重要标志,也是语文核心素养的关键组成部分。语文课程蕴含着丰富的中华文化资源,是培育学生文化自信的主阵地。当前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文化内涵解读表面化、教学方法单一化、评价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导致文化自信培育缺乏系统性和实效性。本文基于语文教学规律,结合经典课文教学实例,探索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具体实施策略,旨在通过常态化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语言文字学习中感受中华文化魅力,增强文化认同与自信。
二、实施策略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文化自信,需遵循 “感知 — 体验 — 实践— 内化” 的认知规律,立足文本资源,创新教学方法,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教学体系。通过环环相扣的教学环节,引导学生逐步深化对中华文化的理解与认同。
(一)立足文本肌理,挖掘文化内核
在课文教学中,应引导学生穿透文字表层,深入文本肌理,探寻作品蕴含的文化精神与价值理念。教学《荷塘月色》时,可采用 “语言品析 — 意象解读 — 文化溯源” 的递进式方法,先引导学生分析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等句子的修辞妙处,感受汉语 “具象化表达” 的独特魅力;再解读 “荷塘”“月色” 等意象承载的文人情怀,对比《归园田居》《小石潭记》等经典文本的意象传统,让学生理解中国文人 “寄情山水” 的精神特质;最后拓展介绍中国传统美学中 “情景交融” 的艺术理念,帮助学生建立文本与文化传统的深层联结。在《沁园春·长沙》教学中,通过 “意象群分析 — 情感脉络梳理 — 文化精神提炼” 的路径,引导学生品味 “万山红遍”“百舸争流”的壮阔意象,梳理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的情感变化,最终提炼出中国知识分子 “以天下为己任” 的担当精神。在文本分析过程中,组织学生开展 “文化符号解码” 小组活动,自主探究文本中文化元素的历史渊源与当代价值,使文本解读成为文化感知的起点。
(二)创设文化情境,增强情感体验
借助多元化情境创设,将文本中的文化元素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的教学场景,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加深文化共鸣。教学《百合花》时,可构建 “历史背景 — 文本场景 — 精神传承” 的三维情境:先通过展示解放战争时期的老照片、纪录片片段,还原故事发生的历史语境;再组织学生进行情境演绎,分角色朗读通讯员与新媳妇的对话,体会“百合花被” 这一意象承载的纯洁情感与军民情谊;最后引导学生联系现实,讨论新时代 “奉献精神” 的表现形式,实现文化精神的古今对接。在《哦,香雪》教学中,设计 “时空对话” 情境活动:让学生收集改革开放初期的社会资料,制作 “乡村与城市” 对比展板;开展 “香雪的选择” 主题辩论,探讨乡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融合路径;通过撰写“给香雪的一封信”,表达对作品中文化选择的理解。通过情境模拟、资料实证、情感代入等方式,让学生跨越时空距离,深度感受文本所承载的时代文化精神,在情感共鸣中深化文化认知。
(三)拓展实践维度,促进文化转化
在文本学习基础上,设计多样化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将文化认知转化为文化实践能力,实现从 “知” 到 “行” 的跨越。学习《百合花》后,可开展 “文化符号创新设计” 活动,指导学生借鉴 “百合花” 的象征手法,选择 “红旗”“青松” 等具有当代意义的文化符号,创作短篇散文或诗歌,表达对新时代精神的理解。教学《哦,香雪》时,组织“家乡文化探访” 实践活动,让学生分组调查家乡的传统技艺、民俗风情、历史传说等文化资源,通过采访非遗传承人、拍摄纪录片、撰写调查报告等形式,记录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举办 “家乡文化推介会”,让学生化身文化传播者,分享探访成果。针对《沁园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