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教学能力监测分析
韦清
广西百色市田林中学
引言
跟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核心素养培育成为初中教育关键目标,而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主要阵地,该课程教学成效备受留意。县城初中于教育资源、师资配备等维度和城市初中存有一定落差,道德与法治教学面临一系列棘手挑战。统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的全面铺开施行,对教师教学能力提出更高水准要求。
一、县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质量监测现状
(一)监测内容
目前县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质量监测内容,主要覆盖学生知识掌握的程度、教师教学常规执行的情形等。在知识掌握方面,多借助笔试途径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点的记忆及理解程度,如政治认同、法治观念这类相关概念的把握。
(二)监测方式
监测手段相对单调,多借助定期查核和阶段性的考试 [1]。定期检查由学校教务处牵头组织,对教师教案及作业批改情况开展检查评分;阶段性考试采用期中、期末考试的形式评估学生学习成果,从侧面彰显教师教学实效。
(三)监测结果应用
监测结果的用途主要聚焦于教师绩效考核与评优评先,教学现存问题的反馈未达及时要求,且缺少具针对性的改进举措指引。监测结果与教师专业发展培训的融合度欠佳,监测对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促进作用未能得到充分施展。
二、县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教学能力存在的问题
(一)对统编版教材的把握不足
统编版教材在内容组织、价值取向等层面跟以往教材差异明显,聚焦核心素养的孕育。然而部分县城初中教师对统编版教材编写理念及教学目标领会不够透彻,教学之际仍旧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易让教材内容跟核心素养培育实现有效整合。
(二)教学方法单一
多数教师仍旧采用“满堂灌”的授课模式,少了互动与启发的属性。教师聚焦于知识的传递,未凸显学生在课堂的主体身份,学生参与课堂表现出的积极性较差。在法治观念讲授环节里,教师仅仅开展法律条文的讲解工作,未借助实际案例展开分析,引致学生对法律知识的领悟不够透彻。
(三)核心素养培育意识薄弱
部分教师对核心素养内涵与重要性的认识未达要求,在教学期间未能把政治认同、道德修养、健全人格等核心素养培育融入教学环节。教学目标依旧局限于知识传递范畴,未把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放在心上。例如,在政治认同教学开展阶段,未引导学生透彻把握国家制度及政策的卓越特性,学生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的培养陷入困境。
(四)实践教学能力欠缺
道德与法治课程呈现出较强的实践属性,需教师引导学生介入社会实践活动,让所学知识在实际生活里得以施展 。但县城初中由于教学资源、场地等因素的局限,教师组织实践教学活动能力显得薄弱,实践教学环节沦为表面功夫。例如,在开展“社会参与”相关教学内容讲授阶段,只是安排学生参与课堂论辩,未带领学生开展社区服务这类实践活动,学生实难真正感知社会责任感。
三、提升县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教学能力的优化策略
(一)加强教师培训,提升对统编版教材的把握能力
鉴于县城初中教师对统编版教材认知浅薄状况,需打造一套“分层培训 + 精准赋能”的培育方案。教育行政部门可与高校专家一同组建培训集群,围绕统编版教材编写逻辑实施专题研讨,着重对教材里“议题式教学”“情境创设”等设计理念进行解析,依照县城学生认知状况梳理教学难点。
培训形式须突破“单向讲授”的既有模式,借助“线上资源储备库 + 线下实践工作坊”联合模式:线上创建统编版教材剖析微课资料库,纳入省级杰出教师的示范教学视频及教学规划;线下每学期安排 4 次集体备课研讨活动。依靠“同课异构”形式打磨经典课的实例,若以“责任意识”单元为对象,安排教师制定“县城社区志愿者角色体验”教学计划并实地推演。
(二)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打破“满堂灌”模式弊端,要以“情境化、互动化、生活化”三个维度对课堂予以重构。在情境搭建层面,教师可结合县城学生熟悉的生活状况设计教学依托,在“法治观念”讲解的时段,选取“县城超市买到过期食品怎样维权”作为讨论议题,引领学生分组各自扮演消费者、商家、调解员身份[3]。
互动设计可将“问题链驱动”策略予以采用,在“道德修养”单元期间,核心问题设定为“校门口零食摊垃圾该谁清理”,派生出“个人义务跟公共利益”“道德自律与规则管控”等子课题,采用“小组辩论加观点呈现”办法,助力学生在思维碰撞之际增进对道德规范的体悟。
(三)强化核心素养培育意识,融入教学全过程
需把核心素养培育贯穿教学各环节,造就“目标—内容—评价”的闭合回路设计。在教学目标拟定阶段,教师需把五大素养细化成具备可操作性的课堂考核指标,如 “政治认同” 可分解为 “能列举 3 项国家对县城教育的扶持政策”“理解义务教育法的意义” 等具体要求;“健全人格”可被设定达成“能精准处理与同学的冲突”“用积极且恰当的语言回应批评”等行为目标。
教学内容选择上,需结合县城真实情形发掘素养培育支撑。例如,进行“责任意识”教学期间,引入“县城教师扎根乡村开展教育”“社区医生坚守防疫一线工作”等本土范例,激励学生从身边榜样处探悟责任的精髓;当进行“道德修养”相关讲解之际,依托县城传统节庆的习惯,考量“孝亲敬老”“邻里互助”等美德在当代的体现情形。课堂评价需撕开“知识点背诵”模式的口子,采用“成长档案袋”记录学生素养发展走向,
(四)丰富实践教学活动,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应对县城实践资源匮乏窘境,应搭建校内校外互动的实践教学体系架构。学校可同县城社区、司法所、敬老院等单位一起建立实践基地,按照统编版教材单元主题规划“递进式”实践活动:七年级契合“生命教育”,开展“校园植物养护”实践活动,八年级针对“法治社会”主题实施“模拟法庭进社区”的普法推广活动,九年级依照“社会参与”筹备“县城交通秩序调研”事宜。
实践活动应落实“学用结合要求”,若谈及“法治观念”实践方面,要求学生分组调查县城农贸市场经营的规范程度,采用课堂所学《民法典》的知识要点,为摊主打造“诚信经营小贴士文”;在“责任意识”培养的相关工作里,介入“校园清洁责任区”管理事宜,利用制订值日计划、处理突发卫生事件,把“责任”由抽象概念落实为实际行动。
(五)完善评价机制,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
“多元评价 + 精准反馈”体系的构建是促进教学改进的核心。评价内容需摆脱“分数至上”的束缚,构建含“教材运用能力体现”“素养培育成效展现”“课堂互动质量表征”等维度的评价标尺。例如,在教师进行评价工作时,可把“统编版教材议题设计合理性评估”“核心素养目标达成度测评”等具体参数纳入评价体系;针对学生的评价增添“课堂参与度”“实践活动表现”“道德行为记录”这类非笔试内容。
评价形式应展现“多主体介入”,每学期引导学生、家长、教研组开展三个维度的多元评价:学生利用匿名问卷反馈教师课堂的互动效果与启发程度,家长需开展“学生家庭道德表现观察表”的填写事宜,教研组借助听课评判教师素养目标落实的具体情形。评价结果应用应聚焦“诊断与改进”,为教师产出针对性成长报告,就针对在教材把握层面表现不足的教师,荐呈贴合的培训课程;面向实践教学存在薄弱问题的教师,赋予与县域实践基地对接的工作任务。依靠“评价 - 反馈 - 提升”这一循环促进体系,引导教师把教学聚焦点从“应试模式”转向“素养塑造”,促进县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实现系统性跃升。
总结
提升县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教学能力是系统工程,离不开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及教师协同发力。基于对县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教学能力监测情况的剖析,教师在教学进程中存在统编版教材把控不准、教学手段单调、核心素养培育观念淡薄等情形。这些问题的产生与教师培训不足、教育资源匮乏、评价机制不完善等因素有关。
为强化县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施教能力,应切实加强教师培训事宜,对教学方法予以革新,增进对核心素养培育的认知,增添实践教学活动种类,革新考评模式。只有这样,才有望提升县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质量,助力学生核心素养全面养成,为培育肩负民族复兴使命的时代先锋筑牢根基。
参考文献
[1] 仙志勇 . 初中道德与法治 " 探究与分享 " 栏目教学分析 [J].课堂内外(高中版), 2024(3):80-81.
[2]项雪莲.情境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应用研究[D].扬州大学 ,2024.
[3] 谭晓芳.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立德树人思想的应用分析[J].进展 : 科学视界 , 2023(4):186-188.
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 年度广西教育质量监测研究专项课题项目《教育质量监测实施路径与反馈机制的研究》(编号:2022ZJY252)过程本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