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太阳河民歌

作者

甘若扬凡

四川音乐学院 资阳市雁江区 641300

关键字:太阳河民歌;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保护与传承

太阳河乡位于被誉为中国硒都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恩施市的北部,与重庆接壤,是“山民歌之乡”。具有鲜明特色和浓郁地域特色的太阳河民歌,充满原生态,土家风情浓郁,山野气息浓郁;集中展示了少数民族土家族歌曲的艺术特点;所唱的歌词,多是一些即兴的东西;乐曲匠心独运,曲调起伏较大,音域上限较高,节奏欢快,极富感情渲染之意。

一、太阳河民歌的历史起源

太阳河乡是恩施市北部的重要乡镇,古代系廪君领地,“廪君”是土家族远古的祖先及部落首领。春秋地属巴国,中原王朝将其称之为蛮夷部落。改土归流后,大批汉族、苗族、白族从南方外部地区迁徙入境,成为本地氏族。太阳河民歌历经岁月洗礼,形成了流传至今、历久弥新的独特民间曲艺。

太阳河乡有着非常悠久的传唱的历史。首先,历史上对巴人演唱民歌能力有所记载与赞许。《华阳志八志》记载:“武王伐纣,前奏后奏”,《华阳志八志》记载:“武王伐纣,前奏后奏”。这位“前有歌后,后有舞后”,在周武王征伐中辅佐周武王的人,恰恰就是巴人。巴人之师不仅骁勇善舞,而且“以歌舞凌燕人”,使燕人前赴后继,颠沛流离,“以歌舞凌燕人,以歌舞升平,以歌舞升平”。按宋玉《问楚王》的说法: “客于郢中有歌,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 和) 人,有数千人,( 和) 之人,故称‘下里’巴人。”《巴人》这首歌,是不容置疑的巴人之歌。土族是古代巴族后裔,太阳河乡属于土族聚居区,境内有大量的土族,继承了巴族的善歌传统,创造了一曲曲美妙的《山歌》

二、太阳河民歌的种类

从古至今太阳河儿女在长期的农耕和作息生活环境中,在劳动耕作的过程中聊以慰藉,而且由于地势的原因,深山中嘹亮的嗓音尤为清晰明朗,因此大家都以唱山歌的方式交流,歌颂爱情,亲情与友情。因此在一代代人的口耳相传中产生了许多有格式的唱曲。太阳河民歌一般分为号子,山歌,田歌,灯歌,小调,风俗歌,儿歌,宗教歌八大类,三十多种歌种。

爱好民歌的山民还将其编撰成册,主题分为两类 : 一类为山歌 ; 二类为小调。再按山歌的表现内容及其社会作用等,分为五编:第一编为山歌,如开台歌、片头曲、挑拨曲等,以山歌为表现形式;编曲为《两个人的爱情》;三编为小调,如《风情万种》、《相思树》、《采花惹草》、《风情万种》、《风情万种》等;第 4 辑是一首叙事曲,虽然仍是一首恋曲;编曲 5 为《应酬曲》。反映了日常生活的许多情节,如礼仪、请客、唱古人、骂人等。

、太阳河号子,豪气、粗犷、朴实、潇洒。曲调倾向于上扬式,曲调方整,节奏有力。 唱法多以一人领唱为主,“点红”、“小六郎”、“大翻身”等领唱、领唱和领唱交替进行。[2]

(二)、调子的种类,有赶骡子的,有吆喝调的,有采茶歌的,有放牛歌的,也有卖猪的,诸如此类的调子,都是我们常说的一句话。唱腔有高腔和平腔之分,句式有二句体、四句体、五句体、五句体等多种形式。太阳河山歌一般多为五句子体结构。

(三)、五句子体山歌大多是男女互相表达情愫,可以称之为情歌对唱,俗称“五句子情歌”或“风流歌”,代表歌曲有《包谷胡子包谷须》(赶骡调)。

(四)、田歌田歌是一种普遍性的劳动歌曲,唱到田间地头,几乎人人都会唱,常常是带领群众,它的主要作用是带领群众积极参加劳动,具有凝聚人心的力量,具有团结一致的精神。《太阳河田歌》主要是以草锣鼓和草号子为主要曲目。

(五)、灯歌是作为年节庙会庆祝,活跃气氛和有表演性质的,有耍耍、车车灯、莲响、采莲船、狮子灯等。

(六)、小调题材广泛且复杂。比较喜欢用数字等数列手法,如连缀多段唱词的时调歌曲,如《腊月花》《五更》《十哭》《四季》《六口茶》等;有田间嬉戏逗乐的,有问答启智的,寓教于乐的,如《双凤》、《蟹歌》等嬉戏歌谣,寓教于乐;有抒发真挚、温馨、健康、甜蜜爱情的男女歌曲《绣荷包曲》、《探郎曲》、《探妹曲》等;有表现日常生活情趣的生活歌曲,也有表现风土人情的生活歌曲,等等,这些都是一些很好的表现日常生活情趣的歌曲。

(七)、风俗歌主要是指在婚俗、丧葬等风俗活动中所唱的歌。婚姻歌有《十妹歌》、《十弟歌》、《哭嫁歌》等,曲调婉转,娓娓道来,娓娓娓道来。丧歌有跳丧鼓,坐丧鼓,转丧鼓,哭丧鼓,笑丧鼓等。

三、太阳河民歌的保护与传承

2007 年 11 月 22 日,首届太阳河乡原生态民歌大赛在太阳河集镇举行,27 个节目

78 位农民歌手先后登台表演。马林村谢从新、谢从枝9 兄妹同台演唱《随在一,唱在一》、宝塔岩村 91 岁高龄李元佑独唱了《望郎歌》、柑树垭村表演了传统耍耍《测五方》……通俗洗炼的唱词、动人的旋律、丰富的音乐形式、质朴略带羞涩的演唱让现场领导、评委及观众震惊诧异。此后,太阳河乡举办了全乡干部职工民歌大赛,组队参加了恩施市第一至第七届原生态民歌大赛,均取得了优异成绩。在 2016 年梭布垭石林女儿会恩施市第四届原生态民歌大赛上,太阳河乡以一曲铿锵有力、气势磅礴的石工号子,感动了专家评委和现场观众,以绝对优势荣获大赛冠军。通过系列宣传展示活动的开展,《桑木扁担软溜溜》《姐儿十八春》《太阳落土四山黄》《双探妹》《洛阳桥》等一大批经典太阳河民歌在恩施市及州内外得到广泛传播。

太阳河民歌作为太阳河乡民的精神财富,既面临着其自身语言形式、题材内容、主题思想以及创作者与接受者、社会价值和传播的变迁,也受到外部大环境的挑战,它要得到传承与发展,就必须理清它所面临的困境,对症下药。这就需要既要看到文化变迁的大背景,又要重构良好的民歌生态,从内外传播系统出发,构建立体的传承系统,为其发展与传承而努力。

四、总结

通过对太阳河民歌的研究不难看出,也许不为人知的许多古老的声音并未绝迹,当古老的歌声与厚重的大地之声相逢,能歌善舞的少数民族儿女们把她继承发扬,把太阳河民歌唱响中华大地甚至是全世界。历史悠久濒临失传的传统文化根植于古老的土地,藏于深山中的悠扬歌声,正是中国上下五千多年社会历史变迁过程中民歌文化的瑰宝。由于社会进展迅速外来文化大放异彩,诞生于千百年前并伴随农耕时代成长起来的民歌,甚至有许多已经被岁月流转而抹去。民歌作为一种传统艺术,它是过去时代的缩影,是过去劳动人民的真实写照,但是民歌的厚重和它所代表的民族文化价值是不容忽视的,所以更多的不为人所知的传统曲艺我们要不断地去挖掘和发扬,挖掘它的文化底蕴,增强它的时代性和艺术性,我们要跟上社会发展的速度,我们要不断地去挖掘它的文化要不断加强民族音乐的文化教育,使中国民族音乐得到有效传承和发扬光大。

作者简介:甘若扬凡(1999.05),女,苗族,籍贯:湖北恩施,成都美术学院,23 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美术 方向:油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