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探“导思启行”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朱丽清
云南省文山州丘北县天星乡中心学校
一、“启思导行” 闭环循环
“启思导行”是相互渗透不可分割的整体,具有完整性、相容性,可以汲取其他各种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优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启”“导”主导性,学生也要充分发挥“思”“行”主体性,使教学相得益彰。
(一)启一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启,主要是指在和谐师生关系基础上,教师利用灵活教学手段,通过各种教学方法,创设良好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诱发探求知识欲望。从而使学生偷快、积极地获取知识。有效教学的前提是和谐、民主师生关系,而搞好师生关系关键是教师关心学生,尊重学生,真正把学生当成学习主人。只有从尊重学生出发,才能“启”出良好课堂学习气氛,才能激发起学生学习动机。“启”目的就是要求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持久地保持这种兴趣。例如:在进行《点线面体》的教学时,为帮助学生掌握平面、几何体、曲面的意义与区别,明确几何体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教师可以在导学案中以图片展示一个长方体模型,并在旁边分类整齐列出上节课学习的几何图形的知识结构图,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认真观察长方体模型。为增加趣味性,教师鼓励学生进行模型绘画,教师也在黑板上进行绘画,绘画过程涉及知识点的部分要重点突出。教师提出“这一长方体模型是由几个点、线、面构成的?”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新课程的学习,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
( 二)思一一主动剖析,掌握方法。思,主要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积极主动探求知识过程。学生“思”的过程,要与教师“启”过程有机结合。“思”过程是一个复杂过程,它是整个教学核心,“思”的好坏关键是看学生“参与”意识与“参与”力度,对困难学生来说,还要看他们自信状态如何。“思”的过程,不仅仅是动脑过程,还要让学生动口、动手,通过一系列活动,使学生学习达到最佳效果。“思”的过程,不仅仅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解决问题过程,关键是让学生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教师引导下采用最佳方式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
( 三 ) 导一一分类指导、协调发展。导,以导学案为指引,主要是指教师根据学生具体学情,指导学生学习方法,使不同层次学生在不同水平上协调发展过程。针对学生发展差异性进行分类指导,使不同水平学生在不同程度上获得成功,可以使学生学习达到最佳效果。“启思导行”教学模式的主导是学生,教师应在上课前预设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以此来让学生思考并有学习的重点,强化课堂所学的内容,而且结合学生预习的过程,让学生的学习更加深入和透彻,并通过教师的教学提出个人的疑难问题。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应设置有效且具有针对性的问题来引导学生对一些重难点知识进行思考、分析和探究,使教学理论知识逐渐在学生脑海中形成整体化、系统化的学习框架,并结合学案来分析和解决问题,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如:在教学一次函数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提出这样的疑问:某天小红以 70 米 / 分钟的速度去上学,那么如何表示出小红离家的距离 s(米)与出发时间 t(分钟)之间的函数关系式?此时大部分学生的答案是 s=70t ,然后教师继续提出问题:E、D 两个地方的铁路长约 500km ,火车从 E 点出发,其平均速度为 52km/h ,则火车离 D 的距离 s(千米)与行驶时间 t(小时)之间的关系又如何用函数关系式表示呢?此时学生回答: s=500-52t, 。
( 四 ) 行一一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行,主要是指按照一定步骤与规则,在教师指导下有目、有计划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并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在学生掌握知识同时,一定要注意培养能力,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把知识转化给学生,才能使学生在今后有所创造、有所发现。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要解决问题进行分层设计、分项训练。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动手操作、动脑思考、积极剖析、合作研究,形成技能。老师可以通过设计合理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如:教学“一元二次方程
”时,可以设立多道相关的解方程练习题,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在练习过程中不仅更加了解一元二次方程,也能够快速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解题思路与解题步骤,提高教学效益。
“启思导行”是以“适应与转化”作为教学原理。适应的目的是使教师知识与能力转化为学生知识与能力,而学生是否掌握了知识是前提。转化的目的是学生能否将知识与能力反应出来,学生是否能把所学的知识进行整合、迁移和应用是关键。
二、“启思导行” 模式不唯“模”
《国际教育百科全书》给出模式的定性表达:“对任何一个领域的探究都有一个过程。在鉴别出影响特定结果的变量,或提出与特定问题相关的定义、解释和预示的假设之后,当变量或假设之间的内在联系得到系统的阐述时,就需要把变量或假设之间的内在联系合并成为一个假设的式。”查有梁教授在《教育模式》说:“模式是处于实践和理论之间的中介方法。模式既不等同于实践,也不等同于理论,但与实践、理论有紧密地联系。”我们认为模式是沟通实践与理论的桥梁,起着由下而上和由上而下的作用。从实践上升为理论,再用理论
指导实践,这个过程是双向的,“启思导行”通常按照以下过程实行:

三、课堂评价 张扬个性
(一)课堂评价。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情感起到巩固、调整、校正的作用。激励性的评价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增强学习自信心,激发学习兴趣,创造融洽友好的教学气氛。教学中,教师要把即时评价和延迟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肯定的语调、赞许的目光、热情的鼓励、满意的手势鼓舞和激励学生,让学生享受着成功的乐趣。学生也会从教师的激励性评价中感受到被尊重、被关心和被公平地对待,进而在后续学习中表现出强劲的学习势头和旺盛的求知欲望。
(二)学生评价。“启思导行”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学生参与意识、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均有所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交流剖析问题能力,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均有所提高。
“启思导行”教学模式以学案为载体,教学重心从“教”移到“学”上,学生在“思”中“学”,在“学”中“行”,强调学法指导与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符合现代教学理论与教学改革发展趋势,值得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 言恩熙. 运用导学案促进初中数学深度学习的研究[D].2019.
[2] 他志俊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J].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2,(35).54-56.
[3] 夏芳. 中学老师评价的问题及改革策略[D]. 广西师范高校,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