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融合教育资源课中唐氏综合征学生精细动作剪纸课程设置和实施的案例研究
宋俞林
成都市郫都区犀浦外国语学校
引言
小学融合教育中,如何为唐氏综合征学生提供有效的教育支持,一直是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本研究旨在探索适合小学阶段唐氏综合征学生的精细动作剪纸课程设置与实施策略。通过个案研究,详细记录课程实施过程和学生发展变化,为融合教育实践提供有益参考。
正文
一、唐氏综合征学生的认知和行为特点分析
唐氏综合征学生认知发展迟缓,学习速度慢,注意力持续时间较短,短期记忆能力较弱。在问题解决和抽象思维方面存在困难,多数唐氏综合征学生有良好的社会性和情感表达能力,喜欢与人互动,这为教学设计提供了有利条件。
动作发展方面,唐氏综合征学生普遍肌张力低下,姿势控制和动作协调困难 ①. 精细动作发展滞后,手指灵活性差、手眼协调能力弱、双手配合困难。这些动作障碍直接影响他们的日常生活技能学习和学业表现。
心理行为特征上,唐氏综合征学生通常性格开朗友善,有较强的模仿能力和表现欲望。他们容易因挫折而产生沮丧情绪,但也对鼓励和正面强化反应积极。同时,他们对完成作品有强烈的成就感,这可以转化为持续学习的动力。
二、精细动作课程设置的理论基础
1.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是分阶段的,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认知特点和能力水平。 ② 对于唐氏综合征学生来说,他们的认知发展可能滞后于同龄人,因此在设置精细动作课程时,需考虑他们的实际发展水平,避免过于复杂或超出他们能力范围的任务。
2.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类的智能是多元化的。对唐氏综合征学生而言,他们在某些智能方面可能存在障碍,但在肢体动觉智能方面仍有一定潜力可挖。因此,设置适合的精细动作课程,可促进他们肢体动觉智能的发展,提升整体智能水平。
3. 生态化教学理论强调教学应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环境和需求相结合。对于唐氏综合征学生来说,精细动作课程贴近他们的日常生活需求,如穿衣、吃饭等,能提高他们的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三、剪纸活动的教育价值及其对唐氏综合征学生的适应性
剪纸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手工艺,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教育价值。从发展角度看,剪纸活动能有效促进儿童小肌肉群的发展,提升手眼协调能力和空间感知能力。 ③ 创作过程需集中注意力、按步骤操作,这有助于培养耐心和计划性。
对唐氏综合征学生而言,剪纸具有特殊的适应价值。首先,操作材料简单安全。其次,从简单到复杂的渐进式任务设计符合其学习特点。再次,即时可见的成果提供了直观的反馈和强化。最后,艺术表达的非语言性降低了沟通障碍,为他们提供了平等的表现机会。
普通剪纸课程对唐氏综合征学生而言较难。如普通剪刀因握力不足而难以操作;图案复杂超出其能力范围;缺乏个别化指导需求等。因此,课程设计需进行针对性调整,包括工具改良、任务分解、节奏控制和个性化支持等方面。
四、针对唐氏综合征学生的精细动作剪纸课程设计
本研究的剪纸课程设计基于个案特殊需求和能力特点,遵循 " 小步子、多循环、强反馈 " 的原则。分为三个课程目标:基础目标是掌握安全使用剪刀的方法;中级目标是完成直线和曲线剪纸;高级目标是剪制对称图案。每个目标又细分为若干可衡量的子目标,便于跟踪进展。
课程内容从最基础的持剪姿势训练开始,逐步过渡到纸张抓握、简单剪裁,再到基本形状创作。特别设计了系列辅助工具,如带有弹簧辅助的剪刀、有抓握凸起的厚纸板、预先打好孔位的引导模板等。课程采用" 示范- - 辅助练习- - 独立操作" 的三段式教学法,每个环节都给予充分重复和巩固。
教学环境布置考虑个案的感知需求,学习区域光线充足、背景简洁,避免视觉干扰,工具材料固定摆放,形成可预测的环境结构。课程节奏放慢,每个步骤都配有简短明确的口令和手势提示。同时融入多感官体验,如触摸不同质地的纸张、听剪纸的声音等,增强学习体验。
评估体系采用形成性评价为主,通过观察详细记录个案在剪刀操控、线条追踪、形状保持等方面的进步。同时重视过程性评价,对努力程度、专注时间等非技能指标也给予积极反馈。
五、课程实施个案研究
本案例选取一名12 岁的唐氏综合征男孩小杨作为研究对象。小杨目前就读于普通小学六年级,言语、智力障碍。刚接触他是四年级,那时的他表达困难,动作发展滞后明显,只能进行大动作,手指灵活性较差。精细动作能力仅相当4-5 岁儿童水平。基线评估显示,他无法正确持剪,只能做纸张撕扯。
课程实施为16 周每学期,每周1 次,每次40 分钟一对一教学。前4 周集中基础训练:学习特制剪刀开合;加厚纸上练习直线剪裁;使用引导模板完成预设路径。教学采用手把手辅助逐渐淡出策略,配合" 张开、合拢" 的简单口令和即时表扬。
中期 8 周引入形状创作,从几何图形到简单物体轮廓。为降低难度,预先用打孔机在关键转折点打孔提示,增加趣味性。此阶段观察到个案逐渐减少对物理引导的依赖,能独立完成3-4 步的连续剪。
后期4 周尝试对称剪纸,虽作品显粗糙,但也能看出进步轨迹。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小杨开始表现出创作意愿,会主动选图。课程结束评估显示,他的剪刀操控能力提升至 6岁水平,能完成3-4 个转折的连续剪,错误率显著降低。
经过一学期的强化训练,小杨的精细动作能力有了显著提高,手指灵活性增强,协调能力提升,同时他在注意力持续时间、挫折耐受力和任务坚持性等方面有所改善。家长反馈孩子在家更愿意尝试需要精细动作的活动,如涂色游戏、穿珠子等。
六、研究结论与教育建议
本研究表明,经过适当调整的剪纸课程能有效促进唐氏综合征学生精细动作能力的发展。课程成功的关键在于:1、基于准确评估的个体化目标设定;2、循序渐进的任务分解;3、适应性工具和环境支持;4、充分的学习重复和巩固机会;5、积极的行为支持和强化。
对融合教育实践的建议包括:普通教师应了解唐氏综合征学生的特殊学习需求;课程调整不必全面重构可从小处着手;重视艺术类活动在特殊教育中的独特价值;建立跨专业团队支持系统,整合特教老师的专业知识等。
未来研究可扩大样本量,探索不同程度学生的适应性策略;延长追踪时间,评估技能的保持和泛化效果;开发更系统的评估工具,客观量化进步情况;研究剪纸活动对其他发展领域的影响,如认知、语言和社会性发展等。
参考文献:
1、唐乐群 . 唐氏综合征儿童精细动作训练策略探讨 .[J]. 现代特殊教育 , 2019,12(4): 28-34.
2、皮亚杰. 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发生认识论原理》. 商务印书馆出版.1997-12-1
3、韦江凤 . 剪纸在特殊教育中的重要价值分析 .《广西教育》. 广西教育出版社 .2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