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延安精神融入小学音乐课程教学的设计与实践

作者

李彩艳

志丹县保安小学 陕西延安 717500

引言

延安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在艰苦革命斗争中形成的重要精神财富,始终是党和国家育人理念的重要思想源泉。它集中体现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以及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在新时代背景下,将延安精神作为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融入学校各学科教学中,尤其是小学阶段的课程体系中,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路径。小学音乐课程以艺术表现为核心,兼具审美、情感与价值引导功能,具有独特的育人优势。因此,探讨如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融入延安精神,开展具有时代感与情感张力的课程设计与教学实践,不仅契合当前课程思政融合的大趋势,也为实现思政教育润物无声提供了有力的路径支持。

一、延安精神内涵与小学音乐课程融合的教育契合点

延安精神的实质是一种理想信念、价值追求与实践能力的统一,尤其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表现出坚定的革命信仰、顽强的奋斗意志、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集体主义精神和无私奉献精神。这些精神特质与小学教育阶段培养学生健全人格、道德情操和艺术素养的目标高度契合。小学音乐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注重音乐育人功能,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强调通过音乐教学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集体意识和审美感受能力。在这一背景下,红色音乐作品作为延安精神的重要艺术载体,不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革命内涵,还在旋律、歌词、节奏、伴奏等音乐元素中体现出情感表达与价值引导的双重功能。例如,《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保卫黄河》《南泥湾》等延安时期的经典歌曲,不仅旋律激昂、节奏鲜明,还蕴含深刻的历史意义和思想情感,适合引导小学生在音乐中体验情境、激发共鸣、增强责任感与民族认同感。此外,通过情境演唱、情感讨论、舞台表演等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既可深化学生对歌曲内涵的理解,也能在体验中培养其表达能力与合作意识,实现音乐教育与思想教育的有机融合。因此,从音乐内容到教学方法,从情感引导到审美体验,延安精神在小学音乐课程中的融入不仅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也具备广阔的实践空间和深远的育人价值。

二、延安精神融入小学音乐课程的教学设计理念与实施原则

要将延安精神融入小学音乐教学,首先需坚持德育为先、审美为核、体验为本的设计理念。具体而言,在教学目标设定上,应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首要维度,注重学生对歌曲背后精神内涵的理解与共鸣;在教学内容选择上,应以革命歌曲与延安时期创作的红色经典为重点,结合音乐教材内容进行有机拓展;在教学活动设计上,应突出体验式与参与式学习,通过演唱、创编、角色扮演、情境构建等形式,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与情感投入;在教学评价上,应构建过程性与综合性评价机制,重在考查学生情感态度变化、音乐表现力提升以及对延安精神的理解和表达能力。此外,还应遵循循序渐进、贴近生活、学科融合等原则,将音乐课程中的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精神培育有机统一,构建有温度、有深度的课堂文化氛围。

三、延安精神在小学音乐课堂的内容设计与呈现方式探索

在教学内容层面,可依据年级特点和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对红色音乐进行主题化归纳,如“延安故事中的音乐”“歌声中的革命精神”“红色旋律感恩祖国”等主题单元,让课程内容既有历史深度又具艺术温度。以《南泥湾》为例,其欢快节奏与乐观情绪,正是展现延安时期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典范,通过对节奏型、旋律线的分析与模仿,让学生在演唱中自然感知那种昂扬向上的精神力量;又如《保卫黄河》,其宏大的音乐结构与激昂情绪适合高年级学生感受民族精神和集体主义氛围。在教学呈现方式上,借助多媒体课件播放延安实景视频、历史资料及歌曲演出片段,可营造沉浸式课堂氛围;通过设计“歌唱红色经典”“我是小讲解员”等角色体验活动,将静态知识转化为动态体验;再如设置“唱给爸爸妈妈听”“家庭红歌演出”等课后拓展任务,把课堂延伸到家庭和社会,实现课程内容的延展性与融合性。通过这些方式,不仅提升了课堂趣味性与参与感,也让延安精神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四、延安精神融入小学音乐教学的实践成效与面临问题

实践表明,延安精神融入小学音乐课程后,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学生的情感投入显著提升,对歌曲背后的历史与精神内涵表现出浓厚兴趣。在以某小学开展的“红歌润童心”活动中,学生通过演唱与创编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在对《映山红》《黄河大合唱》的学习过程中,能够主动了解历史背景、体悟歌词寓意,教师反馈其音乐表现力与情感表达能力较以往明显增强。此外,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与集体荣誉感在合唱活动中得到有效培养,教育实效性和育人功能初步显现。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也面临一些问题,如部分教师对延安精神的理解较为片面,缺乏系统化教学资源支持,红色音乐在教学内容中比重偏少,部分家长对红色文化教育理解不一,导致课程实施存在深度不够、广度不足等情况。因此,需加强教师培训与教研,编制相应教学资源包,推动教学评价机制改革,真正实现课程思政与艺术教育的协同发展。

五、结论

延安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宝贵的精神财富,其所蕴含的革命精神和时代价值在当代教育中仍具有强大的感召力与教育力。将其有机融入小学音乐课程,不仅能够拓宽课堂内容、激发学生兴趣,更能有效实现课程思政与美育教育的深度融合。本文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出发,探讨了延安精神与小学音乐课程的结合基础、教学设计理念、内容呈现策略及实践成效,验证了红色精神在基础教育中“以美育人、以歌传情”的重要作用。未来应在政策支持、课程开发、资源建设与教研培训等方面持续发力,使延安精神在新时代小学音乐课堂中焕发出更强生命力,助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全面落实,培养具有家国情怀与文化自信的新时代少年儿童。

参考文献

[11] 董琳 . 美育浸润行动背景下的小学音乐体验式合唱教学探索 [J]. 教育界 ,2024,(36):41-43.

[2] 刘艳婷 . 奥尔夫教学法中的联觉能力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J]. 三角洲 ,2024,(36):226-228.

[3] 刘阿妮 .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音乐民歌教学“主题音乐剧”创编实践研究 [C]//北京国际交流协会 .2024 年教育创新与经验交流年终研讨会论文集 . 泾阳县城区第一小学 ;,2024:111-113.

[4] 施 瑜 . 体 验 式 教 学 法 在 小 学 音 乐 教 学 中 的 应 用 研 究 [J]. 作 家 天地 ,2024,(36):166-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