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企业配煤配矿模型应用研究
郭勇
新疆八一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新疆 830022
一、引言
钢铁企业的配煤配矿是铁前系统的关键环节,直接影响着高炉利用系数、燃料比以及生铁成本。据相关统计,原燃料成本占生铁总成本的 70% 以上。然而,传统的配煤配矿模式主要依赖人工经验,存在效率低下、误差较大、响应滞后等诸多问题。近年来,随着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融合,智能化配煤配矿模型逐渐成为钢铁行业降本增效的核心手段。本文结合八钢的实际应用案例,系统地阐述配煤配矿模型的构建逻辑、关键技术以及工程化应用。
二、配煤配矿模型构建的理论与方法
(一)模型设计框架 配煤配矿模型以铁水成本最小化与质量最优化为双目标函数,紧密结合烧结、焦化、高炉等工序的工艺约束条件,构建了多层级的优化框架。其核心模块包括:
数据采集层:该层整合了铁矿石性能数据库、炼焦煤价格数据库以及历史生产数据,实现了跨系统的实时数据更新,为模型的运行提供了坚实的数据基础。
算法层:采用线性规划模型(单纯形法)与 XGBoost 预测模块相结合的策略,一方面通过单纯形法实现全局最优解的搜索,另一方面利用 XGBoost 算法对焦炭的关键质量指标(如 CSR、M40 等)进行精准预测,从而提升了模型的预测精度与优化效果。
动态反馈层:通过物联网技术实时监控生产偏差,一旦发现偏差,系统自动触发模型的再优化过程,形成了“预测 - 执行 - 反馈”的闭环控制机制,确保了模型的实时性与有效性。
(二)关键技术突破
1. 线性规划模型与单纯形法 线性规划(LP)是资源分配问题中常用的数学工具,其数学形式如下:
成本最优目标函数:
minX1*PRICE1,1+X2*PRICE1,2+…+Xn*PRICEn
质量最优目标函数:
maxX1*λ1*TFe1+X2*λ2*TFe2+...+Xn*λn*TFen
minX1*λ1+X2*λ2+…+Xn*λn
同时,结合元素负荷约束(如硫、磷含量限制),构建了不等式方程组,并利用单纯形法进行求解,以获得帕累托最优解集。
2.XGBoost 预测模型
XGBoost(eXtreme Gradient Boosting)是一种基于梯度提升树的集成学习算法,在配煤配矿模型中主要用于焦炭质量的预测。其输入数据包括历史焦炭检化验数据(如 CSR、M40)、原料成分(如灰分、挥发分)以及工艺参数(如结焦时间、温度等)。XGBoost 模型的原理如下:
集成多棵决策树,通过残差修正的方式逐步提升预测精度,避免了单一决策树的局限性。引入 L1/L2 正则化项,有效地防止了模型过拟合,提高了模型的泛化能力。能够自动评估特征的重要性,如硫分对 CSR 的影响程度等,为模型的优化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3. 协同优化机制
线性规划与 XGBoost 的协同优化机制通过以下步骤实现
初始方案生成:基于线性规划求解成本最优与质量最优的初始配比方案集,为后续的质量预测与验证提供了基础。
质量预测与验证:利用 XGBoost 模型对初始方案的焦炭质量指标(如CSR、M40)进行预测,筛选出符合工艺要求的候选方案,排除质量不达标的方案,提高了后续优化的效率。
动态反馈调整:当预测质量未达标时,系统自动调整约束条件(如收紧硫含量限制等),触发线性规划重新求解,以获得更优的配比方案;当原料市场价格波动时,及时更新成本目标函数的参数,生成新的方案集,确保模型能够适应市场变化。
迭代收敛:通过 3 - 5 次的迭代优化,模型最终输出满足成本与质量双目标要求的帕累托最优解集,实现了成本与质量的动态平衡。
技术互补性分析:线性规划擅长处理线性约束下的全局最优解搜索,但对于质量指标的非线性关系建模能力较弱;XGBoost 则能够精准预测复杂的非线性质量指标,但缺乏全局优化能力。两者的协同作用形成了“硬约束 + 软预测”的混合优化范式,充分发挥了各自的优势,提高了模型的整体性能。
三、模型应用案例分析
(一)实施路径与成效 八钢通过“迪敏”系统实现了以下重要突破:
数据驱动决策:实时采集矿石成分、库存以及市场价格等数据,为配煤配矿决策提供了准确的依据。近两年,共完成了 87 次配比调整,及时响应了市场变化与生产需求。
多基地资源协同:本部焦炉优化了青河北方焦煤的配比,使得焦炭成本差达到 250 元/ 吨;南疆焦炉能够生产多品质焦炭(热强度 35%-60% ),满足了不同工序的需求;累计消耗非主流铁矿 248 万吨,协同降本近亿元;铁水成本下降8%,为企业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二)系统操作流程
工序选择:前端支持烧结、焦化、高炉等多工序的独立优化,方便企业根据不同工序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的优化。
约束设置:用户可以输入质量指标(如碱度、硫含量等)以及用料限制(如区域煤种占比 ⩽20% 等),为模型的优化提供了明确的目标与约束条件。
方案生成:系统输出 50 套成本最优与质量最优的方案,并且支持配比细节的可视化展示,使企业能够直观地了解不同方案的优缺点,便于选择与决策。
闭环执行:生成的方案将导出至产销系统,并通过物联网技术实时监控实际生产偏差,一旦发现偏差,系统自动触发动态调整,确保方案的有效执行。
四、挑战与未来发展方向
(一)当前挑战
数据标准化难题:矿山数据的采集实时性不足,数据质量参差不齐,需要进一步强化物联网传感器的部署,提高数据采集的准确性与实时性,并建立完善的数据清洗机制,以确保数据的可靠性。
算法适应性局限:在极端工况下,模型的稳定性有待提升,需要引入强化学习等先进技术,增强模型的动态响应能力,提高在复杂工况下的适应性。
(二)未来趋势
数字孪生集成:构建高炉的虚拟模型,实现配比方案的仿真预演,提前预测不同方案在实际生产中的效果,为决策提供更准确的依据。同时,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实现风险预警,及时发现潜在的生产问题,避免生产事故的发生。
碳约束优化:将吨铁碳排放成本纳入目标函数,推动钢铁企业的绿色冶炼。通过优化配煤配矿方案,降低碳排放量,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赢。
云边协同架构:利用边缘计算技术实现本地配比的实时优化,提高响应速度;同时,结合云平台进行全局资源调度与知识沉淀,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共享。
五、结论
配煤配矿智能优化模型通过线性规划与机器学习算法的有机融合,成功实现了成本与质量的双目标动态平衡。八钢的实践证明,该模型不仅能够显著降低铁水成本(年节约超过 1 亿元),还推动了企业管理模式的数字化转型。未来,随着数字孪生与云边协同技术的不断应用与发展,配煤配矿模型将进一步向智能化、绿色化方向演进,为钢铁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核心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