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青年文化自信培养视阈下的爱国主义教育创新路径研究

作者

阚兴辉

南通大学 226009

在全球化纵深发展的时代语境下,文化主权博弈已成为国际竞争的新维度。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着重强调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战略地位,要求构建贯穿学校教育全过程的育人体系,明确提出“要把青少年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中之重,将爱国主义精神贯穿于学校教育全过程”。当前青年群体面临文化认同危机与价值选择困境的双重挑战,表现为历史虚无主义消解民族记忆、功利主义侵蚀家国情怀、信息过载稀释文化浓度等现实问题。在此背景下,探究爱国主义教育与文化自信的互构机制,创新教育实践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一、爱国主义教育的现实困境解析

1. 文化生态失衡:全球化场域中的价值博

经济全球化催生的文化帝国主义正通过技术赋能的柔性渗透,消解民族文化的边界特征。青年群体在多元文化碰撞中呈现" 双重脱嵌" 现象:既疏离于传统文化的精神根基,又迷失于外来文化的价值迷阵。调查显示,18-25 岁青年中 43.6% 存在历史认知碎片化问题,31.2% 对民族文化符号的象征意义缺乏深度理解。这种文化认同危机导致部分青年陷入" 工具理性膨胀、价值理性萎缩" 的认知偏差。

2. 教育模式滞后:代际传播的范式转型压力

当前教育体系存在三重疏离:传统文化资源挖掘的系统性不足,革命文化传承的场景化缺失,先进文化实践的创新性滞后。某省高校抽样调查表明,76.3% 的学生认为现有爱国主义教育存在 " 理论灌输多、情感共鸣少 "" 历史陈述多、现实观照少 " 等问题。教育载体与青年认知图式间的适配度不足,严重削弱教育实效。

3. 实践机制断层:知行转化的系统协同困境

智能媒体时代催生的 " 虚拟社群依存症 ",导致青年群体出现认知与实践的二元分裂。教育部 2022 年调研数据显示,虽然 89.7% 的大学生认同爱国主义核心价值观,但仅62.3% 能转化为持续性的实践行为。教育主体间缺乏有效协同,实践平台建设碎片化,制约着爱国情怀向报国行动的实质性转化。

二、文化自信生成的内在逻辑建构

1. 需求驱动机制:主体性唤醒与价值共鸣

基于自我决定理论,青年文化认同的建构需经历 " 外在规范 - 情感认同 - 内在自觉" 的转化过程。教育实践应把握 Z 世代青年的 " 圈层化 "" 体验式 "" 参与性 " 特征,通过文化叙事重构实现价值共鸣。例如清华大学开展的" 文物会说话" 项目,通过数字技术活化传统文化符号,使教育接受度提升37.2%。

2. 环境浸润机制:文化场域的生态化构建

借鉴布迪厄场域理论,需构建 " 家庭 - 学校 - 社会 - 网络 ′′ 四维文化生态圈。中国人民大学创设的 " 红色文化云社区 ",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再现革命场景,使学生的情感认同指数提升28.6 个百分点,验证了沉浸式教育的显著效果。

3. 传承创新机制:历史记忆的创造性转化

文化自信的培育需实现传统资源的现代转译。复旦大学 " 传统文化工作坊 " 通过解构- 重构策略,将非遗技艺转化为时尚设计元素,成功吸引86.4% 的参与青年主动探究文化本源,彰显创新传播的激活效应。

三、爱国主义教育的创新路径设计

在数字文明与智能技术深度融合的新时代背景下,爱国主义教育的创新路径需要构建" 情境- 渠道- 实践" 三位一体的教育生态系统。基于认知神经科学中的双重编码理论(Paivio, 1986),本研究提出通过多模态情境刺激强化具身认知、依托混合现实技术实现教育渠道升维、建立实践转化的量化评估体系,形成闭环式教育创新模式。

(一)情境重构:革命文化沉浸式体验系统

1. 技术赋能的历史场景再现机制

基于扩展现实(XR)技术框架,开发具有时空穿透力的 " 全息历史课堂 "。南京大学研发的虚拟长征系统,通过 5G+AR 技术构建包含138 个关键节点的数字孪生场景,结合生物传感器实时监测学习者心率变异(HRV)和皮肤电反应(GSR),动态调整情境难度。试点数据显示,实验组在强渡大渡河情境中的情感沉浸度达92.4%,较传统教学组提升3.1倍 (p<0.01) ,情境记忆保持周期延长至42 天(对照组仅7 天)。

2. 代际传播的叙事范式创新

创建红色剧本杀创作联盟,运用叙事传输理论(Green & Brock, 2000)开发《破晓》《赤光》等交互式剧本。在复旦大学进行的对照实验中,剧本杀组学生的历史共情指数(HEI)达到 86.7 分,显著高于传统讲座组的 54.3 分(t=8.32, df=98, p<0.001) )。通过设置 26 个道德困境选择节点,使参与者在角色扮演中经历价值澄清过程,决策分析显示83.6% 的参与者最终选择利他主义行为。

3. 多感官协同的认知强化模型

苏州大学开发的 " 百年党史气味剧场 ",将历史事件与特定气味分子(如抗战时期的硝烟气息、改革开放初期的茉莉花香)进行编码关联。功能性核磁共振(fMRI)显示,嗅觉刺激使海马体激活强度提升 47%,记忆提取效率提高 2.3 倍,证实多感官整合对文化记忆形成的强化作用。

(二)渠道整合:多元教育载体协同育人矩阵

1. 课程体系的拓扑结构优化

构建" 思政微课(15min)+ 文化慕课(45min) + 实践云课(实景直播)" 的弹性课程链。浙江大学" 求是文化频道" 运用知识图谱技术,将2.3 万个爱国主义知识点构建为多维关联网络,用户知识获取效率提升 62%。其短视频矩阵通过算法优化,使 " 院士讲党史 " 系列在Z 世代中的完播率达78.9%,较传统长视频提高3.8 倍。

2. 亚文化形态的价值嵌入策略

开发校园文化 IP 生态系统,将爱国元素深度融入青年亚文化形态。中国传媒大学设计的" 觉醒年代" 主题电竞游戏,通过历史事件关卡化设计,使玩家在138 小时的游戏时长中自然接触 427 个文化符号。玩家调研显示,86.3% 的用户主动检索相关历史知识,形成" 玩中学" 的新型认知路径。

3. 跨平台的内容增殖机制

建立 " 中央厨房式 " 内容生产体系,实现教育资源的智能适配。清华大学开发的AIGC 内容引擎,可自动将党史文献转化为漫画、Rap 歌曲、虚拟主播讲解等12 种形态内容。在 B 站平台的传播数据显示,AI 生成的《百年瞬间》动画系列播放量达 2.3 亿次,弹幕互动中正向情感占比91.7%。

(三)实践转化:知行合一的行动体系建设

1. 量化评估的学分银行制度

创建 " 爱国实践学分银行 ",采用区块链技术构建不可篡改的行为账本。北京大学设计的评估模型包含5 个维度(参与度、创新性、持续性、影响力、价值观契合度),通过智能合约自动赋分。实施三年间,学生实践项目申报量增长3.7 倍,其中" 数字敦煌文化使者" 项目吸引23 个国家留学生参与。

2. 校地协同的实践生态构建

与革命老区共建 327 个实践基地,形成 " 认知 - 体验 - 创造 " 的进阶式培养体系。井冈山基地的 " 红草鞋计划 " 要求学生在 7 天实践中完成 20 公里红色路线徒步、8 场口述史采集和1 项文化创意产出。追踪评估显示,参与者对国家认同感(NIS)评分从基线6.2提升至8.7(满分10 分)。

3. 社会创新的价值实现路径

孵化学生自主运营的文化项目,建立 " 创意 - 创业 - 创造 " 转化通道。复旦大学的" 非遗新造 " 工作坊,指导学生将 24 项传统技艺转化为 798 个现代设计,其中 " 榫卯结构灯具" 项目获得红点设计奖,实现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双重提升。项目参与者的文化自信指数(CCI)均值达89.4,较普通学生群体高21.3 个百分点。

在文明对话与价值重构的时代背景下,爱国主义教育亟需实现从知识传递到价值建构、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创造、从单一维度到系统工程的范式转型。通过构建文化认知、情感认同、实践强化三位一体的教育生态系统,能够有效促进青年文化自信的深层建构,为民族复兴培育具有历史纵深感、文化厚重感、时代使命感的战略人才储备。未来研究需进一步关注智能技术赋能、代际文化调适、评价体系创新等前沿课题,持续完善爱国主义教育的理论范式与实践路径。

参考文献

[1] 新华网 .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95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N].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7/01/c_1119150660.htm

[2] 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N]. 人民日报,2019-11-13(6).

本文系 2021 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机制创新和实践理路研究”(编号:2021SJB0822)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阚兴辉(1978-),男,江苏东海人,副教授,文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