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校绩效管理对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机制

作者

谢尊

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 四川广汉 618300

一、引言

在高等教育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发展面临着资源有限性与发展目标多元性的双重挑战。人力资源作为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构成要素,其管理效能直接影响高校教学质量提升、科研创新突破以及社会服务能力增强。绩效管理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模块,通过构建科学的目标导向、过程监控与结果应用体系,能够有效激发教师工作积极性,优化资源配置效率,推动高校战略目标实现。因此,深入探究高校绩效管理对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机制,对提升高校治理现代化水平具有重要理论与现实意义。

二、绩效管理理论概述

绩效管理是组织为实现战略目标,通过绩效计划制定、辅导沟通、考核评价、结果应用及目标提升的闭环管理过程。其理论基础融合新公共管理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与委托代理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倡导将市场竞争机制与绩效标准引入公共部门管理,强调资源投入产出效率优化;利益相关者理论关注多方主体利益平衡,要求绩效管理需综合考量教师、学生、社会等多元诉求;委托代理理论则通过构建激励约束机制,解决信息不对称下的代理人行为规范问题。在高校管理实践中,绩效管理旨在通过持续提升个体、部门与组织绩效,实现教师专业发展与高校战略目标的协同共进。

三、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绩效管理的现状与问题

(一)绩效考核方法的科学性不足

当前部分高校绩效考核呈现明显的单维量化倾向,过度倚重教学工作量、科研成果数量等可量化指标,而对教学质量、科研成果创新性、教师师德师风等质性要素缺乏系统性评价。这种考核模式导致教师行为异化,形成 “重数量轻质量” 的功利化倾向,阻碍教学模式创新与科研成果转化,背离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要求,导致结果和评价结论可信性不足【1】​。

(二)考核指标的针对性缺失

高校普遍存在考核指标同质化问题,未充分考虑学科特性与岗位职能差异。在科研成果评价中,文科与理科研究范式差异未得到有效区分;在教师分类管理方面,教学型、科研型及教学科研复合型岗位缺乏差异化考核指标体系,致使考核结果难以精准反映教师工作实际贡献。

(三)绩效沟通与反馈机制不完善

绩效沟通与反馈机制存在显著缺陷。在绩效计划制定阶段,管理者与教师缺乏深度互动,导致教师对考核目标与标准理解模糊;考核结果应用环节,反馈形式化严重,多以结果告知替代系统性绩效诊断,缺乏针对性改进建议,无法实现绩效考核促进教师发展的核心功能。

(四)绩效考核结果应用偏差

多数高校绩效考核结果应用局限于薪酬分配领域,在教师职称评审、职业发展规划、培训体系构建等关键环节应用不足。这种功利化应用模式弱化了绩效考核的发展性功能,使教师陷入短期利益追逐,降低教师对考核体系的认同度与参与积极性,影响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整体效能,这种评价方式本末倒置,没有发挥出绩效考核提升工作质量、工作效率的作用【2】。

四、高校绩效管理对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机制

(一)促进高校战略目标实现

绩效管理通过目标分解机制,将高校战略目标转化为可量化、可操作的绩效指标,构建 “学校 - 部门 - 个人”三级目标传导体系。教师基于明确的绩效目标,将个人工作与高校战略深度融合,从而促进教学质量提升与科研创新发展。例如,某高校以高水平科研项目立项、高质量学术论文发表为导向设定绩效指标,有效提升了学校整体科研实力。

(二)提升教师工作绩效

科学的绩效管理体系为教师工作提供明确导向与评价标准。通过绩效辅导机制,管理者可及时发现教师工作问题并提供支持;考核结果反馈则帮助教师明晰自身优势与不足,激发教师提升专业能力的内生动力,实现工作绩效持续改进。

(三)优化高校人力资源配置

绩效管理为高校人力资源评估提供客观数据支撑。基于考核结果,高校可对高绩效教师给予晋升机会、重点项目参与资格等发展资源,对绩效待提升教师实施针对性培训或岗位调整,实现人力资源的精准配置与效能最大化。

(四)增强教师归属感与忠诚度

公平公正的绩效管理体系是维持教师组织认同的关键。当教师工作价值得到认可、职业发展得到保障时,其归属感与忠诚度显著增强;反之,管理失范将引发人才流失风险,影响高校人才队伍稳定性。

五、完善高校绩效管理的优化策略

(一)构建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

采用多元考核方法,综合运用定量与定性、过程与结果、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教学质量考核可整合学生评教、同行互评与专家听课结果;科研成果评价需兼顾数量与质量,引入成果应用转化评价指标【3】。同时,依据学科属性与岗位类型制定差异化考核标准,突出文科教师学术影响力与理科教师科研创新实用性,明确不同岗位教师考核重点。

(二)强化绩效沟通与反馈机制

完善全流程绩效沟通机制,在计划制定阶段充分征求教师意见,确保教师理解并认同考核目标与标准;执行过程中定期开展沟通,及时解决问题;考核结束后进行深度反馈,共同分析绩效表现并制定改进方案。提升反馈质量,提供具体、有针对性的评价与建议,鼓励双向交流,助力教师绩效提升。

(三)拓展绩效考核结果应用维度

突破传统薪酬激励局限,将绩效考核结果全面应用于教师晋升、职称评定、培训发展与岗位调整等环节。晋升选拔优先考虑绩效优异者,依据绩效差距制定个性化培训计划【4】。同时,构建物质与精神相结合的多元激励体系,通过荣誉称号授予、公开表彰等方式,激发教师工作积极性与创造性。

(四)提升管理者绩效管理能力

通过专题培训、学术研讨等形式,增强管理者绩效管理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使其熟练掌握目标设定、考核评价、反馈沟通等管理技巧。强化管理者责任意识,明确其在绩效管理各环节的职责定位,保障绩效管理工作有效实施。

六、结论

绩效管理在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发挥着战略导向、绩效提升、资源优化与队伍稳定的核心作用。针对当前存在的考核科学性不足、沟通反馈不畅、结果应用局限等问题,需通过构建科学考核体系、强化沟通反馈、拓展结果应用与提升管理能力等策略加以改进。未来研究可进一步结合高校实际,探索绩效管理体系与高校特色发展的深度融合路径,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持。

参考文献:

[1] 姜刘坤 .(2025). 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 中国农业会计 ,35(11),45-47.doi:10.13575/j.cnki.319.2025.11.017.

[2] 胡鑫 .(2025). 精准破解薪酬绩效难题 . 人力资源 ,(11),144-146.

[3] 刘茂娟 .(2025). 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问题与对策 . 投资与创业 ,36(10),50-52.

[4] 张君红 .(2025). 事业单位绩效管理的问题分析及优化策略 . 财政监督 ,(09),5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