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储备制度在土地资源管理中的效能分析
郑陈松 马廷宽
1.500224199111246937 2.410728198207293515
引言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管理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土地储备制度作为一种有效的土地资源管理工具,在调控土地市场、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保障城市建设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自20 世纪90 年代末引入我国以来,土地储备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在各地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土地储备制度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如储备资金压力、土地供应计划与市场需求的匹配度等。因此,深入分析土地储备制度在土地资源管理中的效能,对于进一步完善该制度、提高土地资源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土地储备制度对土地市场调控的效能
(一)稳定土地供应,平抑土地价格
土地储备制度通过对土地的统一收购、储备和供应,能够有效调控土地市场的供应量,增强政府对土地市场的宏观调控能力。政府可以根据土地市场的供求状况、城市发展规划及房地产市场运行趋势,科学制定土地投放计划,有节奏、有重点地将储备土地分期分批投放市场,避免土地供应的过度波动,防止土地价格剧烈震荡。当土地市场供过于求时,可通过暂缓出让或延长开发周期等方式减少土地供应;当市场供不应需、地价快速上涨时,则可加大土地供应力度,发挥“蓄水池”功能,抑制投机行为,从而实现土地价格的相对稳定。例如,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土地储备机构通过动态监测土地市场供需变化,适时调整土地出让节奏与规模,有效遏制了土地价格的过快上涨,为房地产市场的平稳健康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稳定的土地供应机制不仅有助于维护市场预期、防范系统性风险,也有利于优化投资环境,增强市场主体信心,吸引优质资本流入,促进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引导产业发展
土地储备制度在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方面具有显著效能,其核心在于依据城市产业规划和发展战略,对储备土地进行统筹安排与用途调整。政府可以结合区域功能定位与产业升级方向,优先将储备土地配置给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带动能力强的重点项目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产业集聚与空间重构。通过土地储备的前置性调控,可在土地进入市场前完成用途变更、指标调整等程序,提升土地资源配置的战略性和前瞻性。例如,在粤港澳大湾区和长三角地区,部分城市依托土地储备机制,在产业园区建设中提前收储并整理土地资源,为高新技术企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提供用地保障,加快形成产业集群效应。此外,土地储备制度还有助于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通过整合零散地块、提升土地连片开发条件,推动土地由粗放利用向集约高效转变,避免土地资源浪费,实现土地价值最大化与城市功能优化的双重目标。
二、土地储备制度对土地利用效率提升的效能
(一)盘活存量土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我国城市中存在大量因产业结构调整、企业转型或规划滞后而导致的闲置土地和低效利用土地,严重制约了土地资源的整体配置效率。土地储备制度通过依法收购、整理和开发这些存量土地,促使其有序进入土地市场,实现土地资源的再利用与价值提升。例如,在老旧工业区、棚户区及“退二进三”产业转型过程中,政府可将相关土地纳入储备体系,通过拆迁安置、土壤修复、基础设施完善等手段进行土地整理,提升其开发适配性。在此基础上,将具备出让条件的土地按照市场需求分类投放,不仅有效改善了城市空间结构与人居环境,也显著提高了土地的经济产出效率。此外,盘活存量土地还可减少对新增建设用地的依赖,缓解耕地保护与城市建设用地之间的矛盾,实现土地利用从“外延扩张”向“内涵挖潜”的转变,推动集约节约用地目标的实现。
(二)促进土地的综合开发和配套建设
土地储备制度为土地的统一规划和综合开发提供了制度保障,有助于提升土地整体利用效益和区域发展质量。在土地收储阶段,政府可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和功能分区要求,统筹安排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以及教育、医疗、商业等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建设,实现土地开发由“碎片化”向“系统化”转变。这种前置性的规划整合,不仅提升了土地开发的成熟度和吸引力,也有利于增强区域发展的可持续性。以大型住宅社区、产业园区或新城建设为例,依托土地储备机制,政府可在土地出让前完成道路铺设、管网入地、绿化美化等基础工程,并同步推进学校、医院、文化中心等公共设施建设,构建 15 分钟生活圈,优化居民生活体验。同时,综合开发还能带动周边土地增值,形成良好的投资环境,提升区域整体土地资产价值,推动土地资源向资本的有效转化。
三、土地储备制度在实践中面临的挑战与不足
(一)资金压力与融资困难
土地储备作为土地市场调控的重要手段,其实施过程中需要持续、大量的资金投入,涵盖土地收购、拆迁补偿、前期开发及基础设施配套等多个环节。目前,土地储备资金主要依赖银行贷款和财政拨款,但随着土地储备规模的不断扩大,地方政府普遍面临日益严峻的资金压力。加之金融监管趋严,银行对土地储备项目的贷款审批标准不断提高,导致融资渠道受限、融资成本上升。部分地区为维持土地储备运作,过度依赖土地出让收入,形成“以地养地”的路径依赖,不仅加剧了财政对土地收益的依赖程度,也积累了潜在的地方债务风险,影响财政可持续性。
(二)土地供应计划与市场需求的匹配问题
科学合理的土地供应计划是土地储备制度有效运行的基础,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计划制定往往滞后于市场变化,难以精准对接动态化的土地需求。一方面,受宏观经济波动、产业调整及房地产市场周期性变化等因素影响,土地市场需求存在较大不确定性,使得政府在预测土地供需结构时面临难度;另一方面,土地供应计划编制周期长、调整机制僵化,难以根据市场变化及时作出响应,造成部分区域或用途的土地出现供需错配,表现为结构性过剩与紧缺并存的现象。这种不匹配不仅降低了土地资源配置效率,还可能引发土地闲置、低效利用或竞相抢地等非理性市场行为,削弱土地调控政策的整体效能。
结论
土地储备制度在土地资源管理中具有重要的效能,能够有效调控土地市场,提升土地利用效率。通过稳定土地供应、平抑土地价格、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和引导产业发展等方面的作用,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然而,在实践中,土地储备制度也面临着资金压力、融资困难和土地供应计划与市场需求不匹配等挑战。为了进一步提高土地储备制度的效能,需要加强资金管理,拓宽融资渠道,完善土地供应计划的制定和调整机制,提高土地供应计划与市场需求的匹配度。还需要加强对土地储备制度的监督和评估,不断完善制度设计,以适应土地资源管理的新形势和新要求。
参考文献
[1] 钟鹏宇 , 岳文泽 . 中国自然资源资产储备制度构建 [J]. 自然资源学报 ,2023,38(07):1667-1681.
[2] 栾伟 , 冯强 , 刘阳 . 土地储备制度对城市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影响研究 [J].智慧中国 ,2025,(03):84-85.
[3] 姚飞扬. 成都市土地储备运行绩效评价及提升策略研究[D]. 四川大学,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