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技术赋能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路径探析
李鑫 孙振壹 李彤
沈阳师范大学 辽宁沈阳 110034
一,智慧城市的理念
随着城市数量和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多,城市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经济、政治和技术的权力,从而使城市发展在世界中心舞台起到主导作用。智慧城市的核心是以一种更智慧的方法通过利用以物联网、云计算等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来改变政府、企业和人们相互交往的方式,对于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快速、智能的响应,提高城市运行效率,为居民创造更美好的城市生活。
二,以辽宁省非遗文化传承为例,浅谈非遗传承的现状 :
辽宁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多元,融合了满族、朝鲜族、锡伯族等多民族文化基因,兼具农耕、渔猎、游牧等地域特色。拥有联合国人类非遗项目2 项,国家级非遗76 项,省级非遗 294 项,涵盖十大类别。民族特色:满族刺绣、朝鲜族花甲礼、锡伯族灯官秧歌等少数民族项目占比显著,体现多民族文化交融。 但是由于非遗文化自身发展水平有限,即便由政府帮扶促进发展,各类非遗文化的发展现状也不甚乐观,公众对于喇叭戏,皮影戏等非遗的认知仅限于了解,虽然近些年来政府尽力将非遗文化和城市建设,旅游业相结合,但仍缺乏一条有效力的手段宣传非遗文化。
近年来,出台《非遗保护三年行动方案》等法规,完善传承人认定与管理机制。而辽宁省举办“辽海情韵”非遗展演,融合皮影、鼓乐、地秧歌等舞台化创新。开发非遗主题旅游线路(如辽东满族文化生态区)、非遗工坊带动乡村就业。 沈阳非遗数字博物馆:VR 技术动态展示 940 余件藏品,建东北首个公益性非遗数据库。等开设非遗研修班,金映雪等传承人进校园授课。使人看见了一条围绕智慧城市建设- 非遗传承,由新兴技术赋能并用政府帮扶培养的新路线。
三,智慧城市发展与非遗文化传承的有机结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城市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优秀传统文化更是城市的灵魂。随着时代发展与创新,我国城市建设逐渐由高速转变为高质量,同时也更注重挖掘城市特色,深入了解城市风貌,在《2015 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发展智慧城市,保护和传承历史、地域文化”。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成为城市发展的必然要求,被提高到新的战略高度。
智慧城市发展需要人文特色, 非遗文化是中华民族长期文明演变汇集而成的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和生命,具有极其重要的传承价值。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更是实现社会和谐民族复兴的必然要求。而非遗文化作为一个城市最具特色的文化标识,其蕴含的文化力量能够推进城市特征更加明显,推进市民与城市认同,其源远流长的历史底蕴可以作为智慧发展走向人文的重要链接。
非遗文化的传承需要拓展广度 ,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要应对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智慧城市背景下,技术的进步、互联网的 “互联共享”使城市生活的各个方面形成了紧密联系,而非遗传承本身面临的困境恰好赖于智慧城市建设,迫切需要借助城市建设的新兴技术拓展非遗文化的传播度,通过互联网,5G 技术将非遗文化“下放”到民众之间,将文化的宽度转变为人文的温暖,加深民众对非遗文化的了解,并在未来将非遗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牢牢捆绑在一起,使其成为互惠互利的双向发展路径。
四,方法探究与启示
将非遗与智慧文旅相融合,利用智慧旅游平台 APP,深度整合非遗资源。用户可通过APP 获取基于位置的非遗地图导览,购买数字藏品。平台利用用户行为数据进行精准推荐,并通过社交媒体联动推广,可以有效提升了非遗的可见度、体验感和消费转化。例如苏州的“君到苏州”APP. 或者活化运用数字化与 IP 传播,通过运用数字技术活化传统文化。通过推出的“数字文物库”提供海量高清藏品信息;“打造 VR 体验馆”让观众沉浸式探索宫殿:通过 APP 结合 AR 呈现建筑细节和历史故事;利用年轻人喜爱的形式传播故宫文化,成功打造现象级文化 IP,极大拓展了受众群体。例如故宫博物院的故宫 VR 体验馆,腾讯 Next Idea × 故宫合作项目。这些方法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其所在地区非遗文化的传播程度。
通过打造非遗数字孪生平台,利用数字孪生技术,也可以在虚拟空间中高精度复现非遗项目。平台可以用于数字化存档和研究,或者通过 AR 导览小程序,让游客在实地游览时通过手机扫描触发非遗故事讲解、虚拟技艺展示和互动游戏,实现了线下空间与线上内容的无缝融合,增强了游览的文化深度和趣味性。例如杭州拱墅区的运河非遗数字孪生平台,该区利用数字孪生技术,在虚拟空间中高精度复现大运河及沿岸非遗项目。 也可以通过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馆,智慧城市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应用价值将得到提高。如通过二维码技术、AR 技术,使手工艺品类实物档案的文化背景、意蕴迅速展现在人们眼前。2017 年春节阿里巴巴公司在支付宝上推出的“扫福”活动已经证明,物联网相关技术确实能够有效应用于文化传播上。若是可以在特色手工艺品的标签上印上二维码域名,就可以将手工艺品链接到档案馆中的相关资料,让人们更好地了解手工艺品背后的历史与文化。
启示:
顶层设计与平台整合是关键:成功的实践往往依托于城市级的智慧平台或强有力的整合主体,打破数据孤岛和资源壁垒。
技术服务于体验与叙事:技术是手段而非目的,核心在于创造有吸引力、有深度的文化体验和故事讲述。
融合创新是趋势:非遗数字化传播需积极拥抱智慧文旅、智慧教育、数字文创等跨界融合场景。
用户参与是活力源泉:鼓励用户参与、分享和创作能有效扩大传播声量和构建社群。
持续迭代优化是保障:建立基于数据的评估反馈机制,实现传播策略的动态调整。
五,对策建议
加强顶层规划与政策引导,将非遗数字化传播纳入智慧城市建设整体规划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定中长期发展战略,提供专项资金和政策扶持,鼓励政企合作、产学研协同。
推动技术标准化与平台开源,由国家层面牵头制定非遗数字化相关技术标准和元数据规范。鼓励开发模块化、低成本、易操作的解决方案和开源平台,降低技术应用门槛。深化文化内涵挖掘与创意表达,强调传播学、人类学、艺术学等人文学科与技术的深度融合。鼓励创作者深入理解非遗精髓,运用数字语言进行创新性、艺术性转化,避免肤浅的技术炫技。关注普惠包容与伦理规范,在公共场所提供便捷的非遗数字化体验终端和适老化设计。建立健全非遗数字化传播的伦理准则,加强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尊重传承人权益,探索区块链等确权技术应用。构建可持续运营生态,探索多元化的可持续运营模式,如政府购买服务、社会力量参与、适度的文化消费、品牌赞助等。建立项目长效运维和内容更新机制。
六,结语
智慧城市技术的发展,为处于传承困境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开辟了数字化传播的新蓝海。其价值不仅在于提供高效的工具,更在于重塑非遗与当代社会、特别是年轻群体的连接方式。通过构建“全息采集- 智能管理- 场景活化- 精准传播- 动态评估”的数字化传播新路径,智慧城市技术能够有效破解非遗传播中的信息失真、体验薄弱、渠道分散、供需错配等难题。
未来,推动智慧城市技术与非遗数字化传播的深度融合,需要政府、企业、学术界、传承人和社会公众的共同努力。我们应把握技术发展机遇,坚持以人为本、文化为魂、科技为用的原则,在顶层设计、标准制定、内容创意、普惠包容、生态构建等方面持续发力。唯有如此,方能真正激活非遗在数字时代的生命力,使其在智慧城市的脉络中焕发出新的光彩,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为增强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提供坚实的数字化支撑。
参考文献:
[1] 廉同辉, 陈佳, 张璐.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策略探究——以苏州为例 [J′] OL]. 中北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1-6[2025-06-10]
[2] 吴晓宣 , 刘英 . 新媒体背景下故宫品牌营销策略研究 [J]. 河北企业 ,2025,(05):82-86.DOI:10.19885/j.cnki.hbqy.2025.05.028.
[3] 张震 . 数字孪生技术在智能建造领域的实践与探索 [J]. 中国建筑装饰装修 ,2025,(07):77-79.
[4] 杨军. 智慧城市背景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馆建设——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保护研究系列 ( 三 )[J]. 山西档案 ,2017,(03):90-93.
[5] 李林 , 杨海越 . 基于智慧城市的传统文化传承创新路径研究 [J]. 江汉论坛 ,2016,(08):140-144.
[6] 巫 细 波 , 杨 再 高 . 智 慧 城 市 理 念 与 未 来 城 市 发 展 [J]. 城 市 发 展 研究 ,2010,17(11):56-60+40.
作者简介:李鑫,美术与设计学院
孙振壹,美术与设计学院
通讯作者:李彤 美术与设计学院 副教授
课题基金:辽宁省属本科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 课题号:LJ112410166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