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家校协同视角下高中学生行为管理模式研究

作者

于杨 李畅

铁岭县高级中学 112000

引言

高中生正处于人格、价值观念形成的重要时期,行为引导关乎学生的成长走向以及未来社会适应性,而当前的行为管理模式很难做到家校结合,使得行为问题屡纠屡错。研究家校视角行为引导模式,促进行为引导教育,消除教育断裂。

1 家校协同视角下高中学生行为管理的研究背景

现代高中生的种种行为偏激、情绪不稳定、关系障碍等问题仅靠学校管教无法妥善解决,家庭的单方管教和学校的单方教育脱离,行为管理出现了破碎的态势,家校共育成为行为管理与教育工作进一步改进的方式,需要进行深入研究与重新设计。

2 高中学生行为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家庭教育支持不足对学生行为的影响

一些家庭未能认识到学生的偶发行为问题,或对偶发行为问题的认识不明确,导致学生的偶发行为失控而不能被及时发现和纠正;教育观念陈旧,一方面进行责难训斥,一方面又放任,形成价值观混乱;家庭教育的主体与学校主体缺少价值与理念的一致,以及沟通的协调性,缺少配合学校解决偶发行为问题的主动性和配合度;家庭教育的引导性作用没有被唤醒[2]。

2.2 学校管理机制中存在的障碍

学校更多运用纪律管理制度代替学生的行规行为教育,忽略了学生行为背后的情感需求、心理需要;行规行规设置缺乏针对性和个体差异,学生行规行为落入规制度化的分类和区分;教师行规行为管理素质不高,缺乏相应的专业学习和提升;学校与家庭之间的行规行为反馈渠道单一,造成学校与家庭的行规行为干预滞后。

3 家校协同视角下高中学生行为管理模式研究

3.1 加强家校信息沟通的具体措施

构建实质沟通机制,防止形式化倾向。学校要落实专职人员或小组,建立家校沟通的常态机制,并及时收集并反馈学生行为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信息的公开性,保持公开的信息更新形式,如家校日开放活动,主题性聚会(家长会、班会),行为清单信息追踪应用等等,只有建立起相对常态化畅通的信息沟通互动机制,才能防止出现虚化或单方面形式交流倾向 [3]。教师要不带感情色彩地传递学生行为信息,教师不应带有感情色彩,应该传达学生行为信息本身;家长要主动参与沟通,要鼓励家长们尽可能提供孩子在家方面的行为表现,并主动与教师沟通,使得教师可以真实地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和动机,而不只是单纯地交流信息本身。

3.2 家庭与学校共同参与学生行为规范的策略

建立合作机制应当突破学校与家庭的角色分工边界,在学生的行为规范制定与实施程序中建立合作性事务,学校结合学生的行为性质与成长规律制定学生行为规范,邀请家长介入学生行为规范目标、方式标准的议题探讨、可行性考察过程,借助学生的共同规范行为目标协商、可行性准则协商、违反规范激励模式协商等扩大家长行为共识的“共商空间”,强化家长行为实施的行动自觉意识,结合家庭学生生活情境对学生的道德“共商机制”加以外化,使学校的制度规范行为在家庭生活情境中得以延续并实现行为强化。

3.3 构建多方协作的行为引导机制

从学生个体的行为产生的原因来看,行为是多方社会关系共同作用的结果,也仅通过家庭学校这一循环模式不能有效地加以控制,形成一种学生行为的多方合作治理模式,就必须把社会有关力量纳入到学生的行为控制中来。教育部应该制定切实可行的家校社多方合作管理学生的策略及政府各部门和社会支持力量的定位及相关职责、学生与社区、心理咨询机构、义工组织等相关主体的联系机制,共同帮助需要辅导的学生形成正确的行为[4]。学校应建立相应的制度与途径,与当地社区居委会、青少年工社或其他相关社会组织结成长效的合作机制,共享对于学生行为的观察结果,并能够就有关的非学校时段的学生不良行为进行校外引导教育。社区及学校可以对特殊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医疗服务,对行为危险系数高的孩子进行法律救助的联系及合作 [5]。在这个过程中,家长不仅要做好桥梁作用,还需承担“动员推动”的责任,通过三方对话会、跨界联动、共同构筑平台及公共行为教育等途径,加强校内外学生行为引导的联系网络。

结束语

行为管理的主体和目标都是高中学生,要想开展有效的高中学生行为管理,唯有家校联动,信息互通才能更有助于家庭、学校实现共同的行为规范,多点联动,增强合力。今后必须要加强家校互动工作,使学生的行为管理既有科学性,又具备系统性,更具备保持不断改进的动力[6]。

参考文献

[1] 于晓庆 , 张冰 , 关宏强 , 等 . 家校协同育人视角下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研究——以 N 大附属小学为例 [J]. 新智慧 ,2024(12):60-62.

[2] 安芹 ." 家 - 校 - 社 " 协同视角下中小学心理辅导伦理困境应对 [J]. 心理学通讯 ,2023,6(3):182-187.

[3] 张磊 ; 殷子骏 . 场域理论视角下 " 家校社 " 协同推进以体育人研究 [J]. 体育文化导刊 ,2024(8).

[4] 黄敏. 班主任管理工作的可为与能为——基于" 家—校—社" 协同育人视角[J].新教育 ,2023(1):90-92.

[5] 李仲贤 , 杨倩倩 ." 家校协同 " 背景下分类干预介入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以 A 小学和 B 小学为例 [J]. 社会福利 ,2024(11):33-41.

[6] 杜婷婷 . 教育公平视角下构建家校协同合作教育共同体 [J]. 教育进展 ,2025,15(1):543-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