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中职幼儿保育专业《幼儿教育政策与法规》课程教学实践

作者

许静

乐山市惠德综合高级中学

引言

《幼儿教育政策与法规》是幼儿保育专业中一门非常核心的课程,通过系统介绍与幼儿教育相关的国家政策、法律法规等,帮助中职学生宏观了解幼儿园教育,为其今后走上教学岗位,高质量做好教学工作奠定基础。针对当下中职幼儿保育专业教学该门课程重理论灌输,轻实践体验的问题,从教学目标、内容、方法、评价四格维度出发探索新型教学实践策略,以全面提升教学质量,为社会输送更多优质人才。

一、立足学生学情,调整课程目标

高效教育的关键是能够“因材施教”,这不仅体现在教学方法的多元创新上,还体现在目标的差异性设计上。《幼儿教育政策与法规》课程的时效性很强,随着时代的发展,其中的内容会做出相应的调整与完善,并且随着教育观念的发展,其主要的课程目标也需随之发生变化。从这一角度来说,实施本课程教学,教师需要立足学生学情,适当调整课程目标,使得课程教学真正为了学生的发展所服务。

例如,在执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一节时,教师应从如下几个方面系统考察学生的学情。一是学生对《纲要》的了解程度,即教师需要了解学生是否通读过《纲要》。二是学生对幼儿园五大领域的了解程度,包括理论认知与实践经验。从这两个维度测评学情,找准学生的认知起点,适当调高或调低课程目标,是实现高效教学的关键一步。

二、衔接保育工作,重组教学内容

随着“托幼一体化”的发展建设,幼儿保育专业人才不仅要学会“育”,还要掌握“养”。也就是说,学习这门课的学生既要通过法律法规内容的学习掌握科学“教育”的方法,还要能够通过幼儿的身心特点与发展需要等,了解“养护”的重点与方法。就目前来看,该课程在施教过程中,对“养护”部分的关注度不足。为解决此问题,就需衔接幼儿园保育教育工作,对课程内容进行优化重组,以内容的更新促进方法的更新。

举例来说,本课程的第六章第三节为“幼儿园的保育工作”,但是教材仅从意义与基本要求两个角度介绍了保育工作,在内容上不够完善,并且与第二节“幼儿园的教育工作”衔接也不够紧密。因此,教师在执教时,可以从单元宏观角度来重新整合本章节的内容。具体而言,以第一节“幼儿教育的地位和任务”作为第一部分的教学内容,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宏观认识幼儿教育,形成整体观念。以第二节“幼儿园的教育工作”、第三节的“幼儿园的保育工作”作为第二部分的教学内容,并按照“理论 + 实践”的基本模式组织内容。由此,在本章节的教学结束后,学生基本能够建立其对保育、教育的整体认知。

三、应用人工智能,创新教学方法

现代教育是以信息技术为基本方法的教育模式,随着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引入,教学方法的创新需求也日益突出。在教授本课程时,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学习困难出发,尝试探索人工智能在学生学习中的辅助与加成作用,以求达到降低学生学习难度的作用,进而提升本课程的教学效果。

比如,“幼儿园的工作人员”于学生而言比较枯燥,在信息时代,教师可以利用人工智能设计闯关游戏,以在线答题闯关的形式组织学生对国家教师制度、工作人员的职责等进行学习或是复习。并且,还可以引入在线测评与系统分析的工具,实时分析学生的薄弱项,再智能组卷,为其搭建个性化的学习平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

四、引入多元主体,完善评价方式

评价是幼儿保育专业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与教、学相互映照,并会随着教、学方式的变化而产生变化需求。对此,随着课程教学实践中对学生主体性的关注,教师也必须从评价入手来满足学生的多元化成长需求。具体而言,教师要通过多元评价主体的引入来持续完善评价的方式和手段,保证评价的科学性与规范性,并发挥评价促学、促教的现实功能。

例如,针对第二章“幼儿教育的法规与政策”展开评价,教师可以采取案例评析的方式。如,教师以背景导入的形式为学生提供幼儿的实际情况,要求学生援引相关政策中的内容,立足其要求去科学设计教育活动。同时,引入学生互评、教师评价,乃至于幼儿教师的评价,从而在实践应用的角度为学生的专业化发展提供可行性建议。

结语

综上所述,《幼儿教育政策与法规》作为中职幼儿保育专业的重要课程,在教育教学改革的背景下却面临着目标不清、内容不明、方法不善、评价不真的问题,影响着最终的教学效果。为此,需要教师聚焦于课程实践,从上述四个维度持续探索全新的教育模式,提升中职育人质量。

参考文献

[1] 刘翠玲 . 中职学校幼儿保育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以北部湾职业技术学校为例 [J]. 教育观察 ,2024,13(09):29-33.

[2] 叶苡辰 . 中职幼儿保育专业数字化赋能课堂的构建 [J]. 职业 ,2024,(05):7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