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试论大学建筑节能课程混合式教学实践

作者

付颖坤

华北理工大学

大学建筑节能课程是推动我国绿色建筑理念发展的重要载体,面临着教学形式单一、实践环节薄弱等教学困境。教师应当深入挖掘当前快速迭代的绿色建筑技术,持续更新课程教学的内容,引入丰富的优质线上学习资源,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进度进行动态化的学习调整。这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参与度,还能让学生更好地把握绿色节能建筑的核心理念。

一、混合式教学模式特征

混合式教学是新时代信息技术与传统课堂的创新融合模式。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以及课程教学规划,将线上灵活的教育资源与线下优质的课堂互动相结合,推动构建课前自主学习、课中协作探究、课后拓展延伸的完善教育闭环。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动态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指导,助力学生将核心知识内化吸收。这不仅有效巩固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还可以促进学生专业素养的全面发展。

二、大学建筑节能课程混合式教学实践

(一)巧用网络课堂,制定课前预习任务

教师需要深入学习混合式教学的理念,着重构建线上网络课堂,引导学生在课前开展深入的自主学习活动。教师需要搜集与建筑节能相关的优质教学材料,并制定相应的学生自主学习任务。教师利用网络平台发布精品教学课程,让学生全面了解建筑节能的整体教学规划,引导学生在提前预习时积极收集相关的学习问题。同时,建筑节能课程中包含大量的基础概念、公式、定义,需要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记忆基础知识,如名词术语、耗热量指标计算、制冷节能原理等。教师可以将上述教学内容制作生成模块化的教学微视频,引导学生在课下反复观看,以提高学生的吸收消化效率,加深学生对建筑节能基础知识的理解。同时,教师还需要积极引导学生在课下阅读国内外的最新研究论文,引导学生了解当前超低能耗建筑技术的进展,以及国家制定的行业标准,持续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面。

(二)组织协作学习,拓展学生专业知识

当学生完成网络课堂的预习学习任务后,教师需要充分利用传统课堂教学的面对面优势,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协作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之间进行专业沟通交流,让学生进行知识的应用与输出。例如,教师可以积极考察学生在课前预习中对专有名词的理解,引导学生简要说明建筑平面尺寸与节能的内在联系,分析建筑体型会影响能耗的具体因素,让学生阐述内保温与外保温的优缺点。然后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活动,针对教师的问题搜集相关材料,探究国内外的绿色建筑案例,让学生深刻了解绿色建筑的发展历史与最新成果。教师再针对学生知识盲区进行二次面授和答疑等,从技术性、经济性、环境效益等多维度对比分析不同方案的优劣,以提升学生主动思考分析的能力,促进学生掌握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迁移应用能力。

(三)点评总结分享,布置课下拓展作业

当课堂教学接近尾声时,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小组学习成果进行客观的点评,总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分享彼此的知识学习经验,然后教师需要布置课下拓展学习任务,帮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到的建筑节能专业理论知识。例如,教师为了强化学生对基础理论的掌握,可以布置调研报告,让学生积极学习并掌握能耗计算公式的应用方法。同时教师还需要尝试贯通多课程相关的基础知识,尝试设计交叉型的拓展作业,让学生结合所学到的建筑结构知识,分析不同保温材料的施工工艺以及其构造特点。教师再根据学生的作业学习反馈,借助网络教学课堂进行针对性教学反馈,指出学生在专业学习中的优点,以及在后续学习中应当重点关注的问题,并优化后续的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使其更加贴近学生的专业薄弱区域。针对专业知识学有余力的学生,教师应推送相关的文献资料、视频素材,拓展学生对建筑节能前沿知识的了解。

总而言之,教师开展建筑节能课程教学时,应充分利用网络课堂与传统课堂的相互优势,打造相互结合的创新型教学模式。但教师更应当认识到我国网络精品课程资源尚不丰富,应积极搜集国内外应用绿色节能建筑的前沿案例,打造丰富新颖的课程教学资源,不仅帮助学生更好地巩固自身的专业知识基础,还让学生掌握更加前沿专业的建筑节能相关知识,不仅有效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广度,还让学生找到适合自身的个性化学习路径。

参考文献

[1] 李建国 , 农卫萍 . 基于混合生命周期碳排放模型的建筑碳排放测算 [J]. 广东建材 ,2024,40(10):96-99.

[2] 袁丽婷 , 姜坪 , 吴语欣 .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建筑环境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J].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23(23):8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