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浅析网络工程安全威胁与病毒防护技术的应用与创新

作者

曹玉博 鲁思岐 王钦 孟金儒

辽宁大连 大连工业大学 116034

1. 网络工程安全威胁分析

1.1 病毒威胁

计算机病毒作为网络安全的核心威胁,其危害已从单一系统破坏延伸至系统性风险传导。从技术特性看,病毒通过脚本注入、漏洞利用等多元化传播路径实现自我复制,部分高级持续性威胁(APT)病毒更具备潜伏性、伪装性与协同攻击能力,可绕过传统防护边界渗透至核心系统。在数据安全层面,勒索病毒通过加密关键数据实施经济敲诈,间谍病毒则借助键盘记录、屏幕截取等手段窃取商业机密与个人隐私。随着物联网设备激增与工业控制系统互联,病毒攻击正从消费级终端向关键基础设施蔓延,而人工智能技术被滥用更催生变异毒株,使得病毒防御体系面临“技术迭代滞后于攻击创新”的现实挑战,需构建动态化、智能化的防护生态。

1.2 恶意软件威胁

恶意软件已形成覆盖信息窃取、系统破坏、经济勒索的完整威胁链条。间谍软件通过键盘记录、摄像头劫持等隐蔽手段窃取用户账号密码与商业数据;勒索软件利用加密算法锁定系统文件并索要赎金,2023 年全球相关攻击造成超 200 亿美元损失;广告软件则通过捆绑安装、恶意弹窗渗透终端,甚至植入挖矿程序占用算力。随着钓鱼邮件伪装技术升级、恶意网站采用动态域名躲避监测,移动端恶意APK 更借助第三方应用商店漏洞传播,构建“传播- 渗透- 获利”的自动化攻击闭环,对终端安全构成持续性威胁。

2. 病毒防护技术的应用现状

2.1 防病毒软件的应用

防病毒软件正从传统特征码检测向智能防御体系演进。其通过实时行为监控拦截异常程序调用,依托云安全引擎实现病毒定义库分钟级更新,结合沙箱技术对可疑文件进行隔离测试。但在 AI 驱动的病毒攻击手段层出不穷的当下,面对利用机器学习变异的无文件病毒、通过供应链漏洞渗透的APT 攻击,传统基于特征匹配的防护模式逐渐暴露滞后性,需融合威胁情报共享、AI 行为分析与主动免疫技术,构建“检测 - 响应 - 进化”的动态防护闭环,以应对病毒技术迭代带来的防御挑战。

2.2 防火墙技术的应用

防火墙技术已从传统包过滤模式升级为融合多维防护能力的智能安全网关。其通过深度包检测(DPI)解析应用层协议,结合入侵防御系统(IPS)拦截漏洞利用行为,利用SSL 流量解密技术破解加密信道中的恶意载荷。面对云环境下东西向流量激增、APT 攻击伪装合法通信的挑战,云原生防火墙与软件定义安全(SDN)架构结合,实现基于身份标识的零信任访问控制,同时依托威胁情报联动实现恶意 IP 动态封禁,持续强化网络边界的主动防御能力。特别是在工业互联网与物联网场景中,防火墙通过微分段技术隔离关键系统,结合AI 风险评估动态调整策略,为复杂网络环境构筑更精细化的安全屏障。

2.3 入侵检测系统的应用

入侵检测系统(IDS)正从单一规则匹配向智能分析演进,通过流量深度包解析(DPI)与行为基线建模,实时识别偏离常态的异常通信。其结合模式匹配检测已知攻击特征,借助机器学习算法发现未知威胁,联动安全信息和事件管理系统(SIEM)实现攻击链溯源。面对加密流量占比超70% 的网络环境,基于零信任架构的IDS 融合流量解密与用户实体行为分析(UEBA),在云平台与工业互联网场景中,通过微分段检测东西向潜伏威胁,成为联动防火墙构建纵深防御的关键节点。

3. 病毒防护技术的创新发展方向

3.1 人工智能在防护中的应用

人工智能技术正重塑病毒防护体系的底层逻辑。通过卷积神经网络(CNN)解析恶意代码特征图谱,生成对抗网络(GAN)模拟病毒变异路径,AI 可基于行为轨迹建立动态威胁模型,将未知病毒检测准确率提升至98% 以上。其依托流计算框架实时分析终端进程调用链,结合知识图谱关联漏洞库与攻击链,实现从“特征匹配”到“意图预测”的防御升级。但对抗性样本攻击与海量标注数据需求,仍推动联邦学习、迁移学习等技术与安全场景深度融合。

3.2 云计算在防护中的作用

云计算技术正重构病毒防护的技术架构与协作模式。通过弹性算力池实现百万级文件并行扫描,依托分布式存储架构构建全球威胁情报数据库,使病毒样本分析效率提升10 倍以上。云安全服务采用“本地探针 + 云端大脑”模式,终端轻量级代理实时上传可疑行为数据,云端通过图计算关联多维度威胁特征,形成“样本捕获- 基因分析- 防御更新”的分钟级响应闭环。在混合云环境中,跨租户威胁情报共享机制结合容器安全沙箱技术,既隔离攻击面又实现防御能力复用,为物联网终端与边缘计算节点提供轻量化防护支撑。

结语:

网络安全防护技术的迭代升级是应对复杂威胁的必然要求。防病毒软件、防火墙与入侵检测系统的智能化演进,有效增强了网络安全的基础防御能力;而人工智能与云计算技术的深度融合,则为病毒防护开辟了新路径。然而随着攻击手段的不断革新,如对抗样本攻击、供应链渗透等新型威胁持续涌现,网络安全仍面临技术滞后与防御边界模糊的挑战。未来需进一步推动多技术协同创新,构建主动免疫、自适应的安全防护生态,以保障网络空间的可持续安全。

参考文献:

[1] 王文娟 . 计算机网络安全的主要隐患及管理措施分析 [J. 信息与电脑,2022,34(8):230-232.

[2] 张爽,王浩. 计算机网络工程安全与病毒防护技术探究[J]. 计算机应用文摘,2023,39(5):107-109.

曹玉博 男 2004.04.27 ( 网络工程 )鲁思岐 男 2004.03.12 ( 网络工程 )王钦 男 2003.04.11 ( 网络工程 )孟金儒 男 2004.08.12 ( 网络工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