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学术失范的教育防控体系研究
孟梅 陈雅栖 高兴 李德寅 曹浩然
新疆农业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法学院) 新疆乌鲁木齐 830052
近年来,我国研究生学术不端问题频发,严重制约学术生态健康发展并对科研事业造成显著影响。为应对此现象,国家密集出台科研诚信建设政策:2015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1],首次在中央层面系统提出 " 健全学术不端行为监督查处机制 ",奠定了科研伦理制度基础;2022 年科技部等 22 部委联合发布《科研失信行为调查处理规则》[2],通过多部门协同机制将治理范围从高校拓展至整个科研体系,构建了涵盖行为认定、调查程序、处理措施的全链条治理框架。这一历时七年的政策演进,既体现治理主体从单一部门向多元协同的转型,也标志治理范式从原则指导到操作规范的深化。
研究生作为国家科技创新的核 其学术道德素养直接决定科研成果的真实性 建设备受学界与产业界关注。然而针 解与学术失范界定标准,直接反映价值观念 术共同体关键构成,研究生的道德实践效能攸 存在。 国际学界对此早有界定:美国国家科 篡改成果、抄袭作品及严重违反学术规 德底线,危害学术生态[4]。中国学者则指出研究生学 表现为 数据伪造、实验篡改及论文代写 [
关于研究生学术不端的成因,Teodorescu 与 Andrei 提出导师对学生学术不端的容忍程度、大学管理体制不健全、纪律松懈等外在因素都是影响大学生学术不端的重要原因 [6]。在内因方面,国内学者认为,学术不端行为的个体发生机制研究表明,当研究者存在科学素养的结构性缺失 [7],或面临学术规范认知模糊及政策把握失准 [8] 时,其科研自我效能感会呈现显著弱化态势。这种复合作用机制极易引发学术动机的系统性异化 [9],促使行为主体在理性选择框架下主动实施科研失信行为。
为了预防研究生的学术不端行为,德国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专业协会在确立和引领学术规范方面的积极作用 [10] ;日本在应对学术不端行为时,实施了一种结合预防和治理的双轨策略 [11] ;相比之下,美国则建立了一套高效且成效明显的学术不端预防与应对体系。国内学者提出了加强大学诚信教育、定期组织学术诚信教育活动;有关机关应加强惩处力度,营造一个有利于学术研究的外部氛围;寻找学术道德的模范人物成为学术的榜样 [12]。
当前国内外学术不端防控体系仍存在显著结构性缺陷:一方面,国际经验表明,单纯依靠事后惩戒或道德教化的单一模式难以应对学术不端行为的复杂演化;另一方面,我国现有防控机制存在“三重脱节”现象——政策制定与基层执行脱节、技术防控与伦理教育脱节、学术评价与诚信建设脱节。这种碎片化治理模式导致研究生群体面临“认知模糊 - 行为失范 - 惩戒滞后”的恶性循环,亟需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防控新范式。
1. 我国现行的防范学术不端行为制度
为深化高校科研诚信体系建设、优化学术不端治理机制, 营造健康学术生态以培育创新精神、塑造严谨学风,并加速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 系列学术不端防治制度。其核心要义在于:落实科研诚信主体责 教育部通过严格执行" 三落实、三公开 " 标准,构建高校科研诚 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教育部第40 号令)、《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 的指导意见》(教科信〔2024〕2 号文件),以及《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调查处理实施细 则》 (教科信〔2024〕3 号文件)
2016 年 4 月 5 日,教育部颁 办法》(教育部令第 40 号),规定该办法自 2016 年 术不端行为,维护学术诚信,促进学术创新 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以 善学术治理体系,建立科学公正的学 谨治学的学术环境。教育部及其相关 设工作进行指导与监督。高校需建立 高校作为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 处罚等环节的科研诚信管理体系。为此, 门职责,并依据《办法》要求,持续健全和完善本校 度规范及实施细则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科研诚信建设和学术不端治理的指导意见》(教科信〔2024〕2 号)的目的是为了营造一个良好的学术环境,培育创新文化,涵养优良学风,加速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知识体系,以更有效地支撑和推动高水平的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发展。主要措施包括坚决执行科研诚信建设的首要责任、完善科研诚信建设的工作机制、全面提升师生的科研诚信和科技伦理教育、严厉惩处学术不端行为、严格执行“三落实、三公开”的准则,建立高等学校科研诚信监督和管理机制、落实约谈问责和通报机制。
《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调查处理实施细则》(教科信〔2024〕3 号)适用于普通高等学校及其直属附属医院的教学科研人员、管理人员和学生在项目申请、评审、实施、结题等过程中,以及各类论文、专利、著作等学术成果的发表与应用等教学和科研活动中发生的学术不端行为的调查和处理。主要内容包括调查处理主体、举报与受理、调查程序、中止与终止调查、调查报告。该实施细则的发布,对强化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调查处理工作具有深远影响。它不仅为调查处理提供了清晰的标准和流程,提升了处理效率和公正性,还增强了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打击力度,保障了学术研究的纯洁性和严肃性。此外,这也有助于促进高校科研水平和学术声誉的提高。
2. 研究生学术失范的典型形态
2.1 成果伪造型不端行为
在高校中,学术不端行为主要表现为抄袭和剽窃,同时也包括伪造数据、篡改他人研究成果等。这些行为不仅严重违背学术诚信的核心准则,也损害了学术道德,是当前学术领域较为突出的问题。部分研究生存在篡改数据、主要观点或研究成果,并将其伪造成个人成果的行为。更为严重的是,有些研究生直接复制粘贴他人文章内容,这对学术诚信和道德的破坏尤为恶劣。
2.2 成果注水型不端行为
“一稿多投”,即同一稿件或实质相似稿件向多个期刊投稿的行为,是导致学术泡沫最显著的学术不端行为之一。部分研究生在发表论文后,可能对该论文进行频繁且表面的修改,如数据篡改等,炮制出多篇看似不同的文章并四处投稿发表,这种行为助长了学术泡沫。此外,未经同意将他人姓名列入论文署名,也属于制造学术泡沫的行为。一些学术贡献有限、缺乏独创性的研究生,为提高论文关注度或制造合作假象,可能在论文中擅自添加知名学者的署名。这些行为不仅严重破坏学术诚信根基,也阻碍了学术健康发展。
2.3 成果交易型不端行为
学术交易和论文买卖是当前学术界面临的严峻问题,迫切需要我们采取更强有力的措施来应对和解决。学术交易是指在学术范畴内,利用利益交换 则进行的多种交易活动,可能涵盖学术成果的转让、学术资源的共享、学术地位的提升以及学术荣誉的授予等方面。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包括考核体系的并不完善,学术资源分配不均,学术道德和诚信意识的缺失,论文买卖市场的存在和监管不力等。
3. 研究生学术失范教育防控的现存问题
3.1 高校诚信教育机制存在短板
当前高校在开展学术不端问题宣传教育时存在形式单一、内容浅表化的问题。在学术诚信教育方面,普遍存在覆盖面不广、教育深度不够的情况。具体表现为:教育方式缺乏创新性和互动性,主要停留在对学术规范的简单讲解层面,未能通过真实的学术实践活动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学术诚信的内涵并付诸实践。这种教育模式容易流于形式,难以达到实质性的教育效果。
在监督管理层面,高校现有的监督机制和技术 段仍存在明显不足。尽管现代信息技术为学术不端行为的识别提供了一定支持,但现有的查重检测系 ,系统数据库收录的内容有限;另一方面,技术应用尚不够成熟。这些因素 效果 反而可能为某些隐蔽的学术不端行为提供了可乘之机。
3.2 研究生学术认知存在结构性偏差
当前研究生群体对学术不端行为的认知存在明显差异。虽然多数研究生能够准确辨别剽窃、抄袭和篡改数据等明显的学术不端行为,但对一些隐蔽性较强的学术不端形式(如不当署名、数据选择性报告等)仍缺乏足够的警惕性。这种认知上的不足可能导致部分研究生在学术实践中无意违反学术规范,甚至演变为学术不端行为。
调查显示,不少研究生对学术不端相关规章制度的理解较为肤浅,这种认知上的欠缺容易导致学术实践中的行为失范,进而增加学术不端行为发生的风险。更值得关注的是,部分研究生存在认识误区:有的将学术诚信简单等同于不违法,认为只要不触犯法律即可;有的则过分强调科研成果的重要性,而轻视学术诚信的价值。这些错误观念的存在,使得部分研究生在学术活动中未能充分重视学术诚信,从而增加了学术不端行为发生的可能性。
3.3 导师引领机制效能不足
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导师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他们既是学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学生学术品格的塑造者。导师的学术道德水准和日常行为示范会对学生产生深远影响,若导师自身存在不当学术行为,可能会在潜移默化中助长学生的学术不端倾向。
从指导层面来看,导师的指导频率和指导质量直接影响着研究生的学术表现和未来发展。然而,近年来国内研究生规模持续扩大,虽然导师队伍有所扩充,但增长速度远不及研究生数量的激增,导致师生比例严重失调。在这种情况下,研究生能够获得的个性化指导机会明显减少,导师难以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的学术不端行为。缺乏有效的监督和指导机制,使得部分研究生在学术自律方面存在不足,客观上增加了学术不端行为发生的可能性。
3.4 学术生态中功利导向蔓延
研究生的学术价值观与其所处 良好的学术氛围,特别是那种崇尚真理、恪守诚信的学术文化,对培养研究生正 会环境中的浮躁风气,如过度追求个人利益和急于求成的倾向, 这种风气不仅影响了学生的思想观念,也在一定程度上削 部分研究生在学术研究中表现出明显的功利化倾向。他们为 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深入研究,反而倾向于采取各种捷径。这 急功近 心态 是导 术不端行为发生的重要原因之
4. 研究生学术失范教育防控体系的构建路径
4.1 完善高校诚信教育长效机制
高校应当系统性地开展学术规范教育工作,通过多元化的宣传方式提升研究生对学术不端行为的认知水平。具体而言,学校需要制定周密的宣传方案, 充分利用校园网站、官方社交媒体等平台,持续推送学术规范相关资讯,确保研究生能够便捷地获取学术不端行为的界定标准及相应处罚措施。同时,可采取知识竞赛、有奖问答等互动形式,激发研究生主动学习学术规范的积极性,从而强化其学术诚信意识。
在监督机制建设方面,高校应当构建全方位的学术监管体系。首先要明确校院两级管理责任,细化各级领导、职能部门及导师在学术道德建设中的具体职责;其次要建立开放式的监督网络,通过与科研院所、学术组织等校外机构的协作,形成学术诚信建设的合力;最后要健全学术评价制度,将学术伦理标准纳入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估体系,确保学术成果的真实性和规范性。
4.2 构建研究生三维监管能力体系
研究生应当持续加强学术规范意识和诚信观念的培养。在开展学术研究前,应当系统学习相关学术准则和诚信要求,同时注重专业知识的深度积累。良好的学术习惯不仅能促进个人学术水平的提升,更能有效预防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在日常学术活动中,研究生需要时刻以学术规范和诚信标准为行为准绳,自觉对照学校相关规定,坚决抵制各类学术不端行为。
同时,研究生应当认真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避免形式主义。在学术探索过程中,要始终保持初心,端正研究动机,不为名利所惑,坚守学术操守。此外,可以通过向身边优秀同学学习的方式,以榜样力量激励自己遵守学术规范,明确研究方向,不断追求进步。这些做法将有助于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推动学术诚信建设。
4.3 强化导师学术引领双轨机制
为充分发挥导师队伍在思想引领和学术指导方面的作用,有必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优化导师队伍建设:首先,高校应当完善导师选拔与评价机制。在遴选过程中,应重点考察候选人的师德师风和学术操守,适当延长考察期限,确保导师在教书育人、科学研究及思想道德等各方面均符合要求。通过严格把关,提升导师队伍整体素质,使其真正成为学生的表率。
其次,导师自身要强化责任意识。既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又要合理规划时间,确保对每位研究生都能给予充分指导。高校应科学配置师资力量,适当增加导师数量,为师生交流创造更好条件。通过细致的学术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术规范意识,从而有效预防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这种双向提升的机制,既能保证导师队伍的质量,又能确保研究生培养的效果,对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4.4 构建教育- 社会协同防控网络
构建诚信社会需要国家、教育系统和 的协同 在国家层面,各级政府应当率先垂范,通过建设诚信透明的行政体 弘扬严谨治学、求真务实的学术精神,通过表 崇尚科学、尊重创新的良好氛围。在教育领域, 队伍。既要注重导师的学术能力培养, 更要强 引路人,发挥其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的影响。特别是研究生群体,更应当以身作则 只有通过自上而下的系统推进和自下而上的自觉践行, 风气的形成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 关于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 ( 转发 )[J]. 社会科学论坛 ,2002,(06):23-25.
[2] 杜生权 . 学术不端及相关概念辨析 [J]. 出版与印刷 ,2022,(05):83-92.
[3]Malhar N. Kumar. A Review of the Types of Scientific Misconduct in BiomedicalReserch[J]. Journal of Academic Ethics,2009,6(3).
[4] 柳亮 , 郑茜尹 . 美国高校研究生学术不端治理模式与启示 [J]. 江汉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22,39(02):116-124+128.
[5] 马革兰 . 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表现、根源及对策 [J].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9,31(S2):296-297.
[6]Daniel T, Tudorel A.Faculty and peer influences on academic integrity: college cheatingin Romania[J]. Higher Education,2009,57(3):267-282.
[7] 王雅芬 . 科研不端行为的界定及其防范与治理 [J]. 研究与发展管理 ,2007,(04):133-137.
[8] 王阳 , 王希艳 . 论美国科学不端行为定义演变的几个趋向 [J]. 科学学研究 ,2008,(02):255-260.
[9] 和鸿鹏 , 齐昆鹏 , 王聪 . 科研不端定义的国际比较研究 : 表现形式与界定方式 [J].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20,36(05):73-78.
[10] 巫锐 , 秦惠民 .”行规”约束 : 德国学术规范建设的启示 [J]. 高等教育研究 ,2020,41(8):106-107.
[12] 杨力 , 臧永 . 高校研究生学术诚信的缺失及治理 [J]. 湘潭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35(06):156-158.
作者简介:孟梅(1973—),女,(汉族),新疆乌鲁木齐人,博士,新疆农业大学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公共管理研究;
陈雅栖(2001—),女,(汉族),新疆乌鲁木齐人,硕士,新疆农业大学学生(通讯作者),主要从事公共管理研究;
高兴(2000—),女,(汉族),山西长治人,硕士,新疆农业大学学生,主要从事公共管理研究;
李德寅(2001—);男,(汉族),河南辉县人,硕士,新疆农业大学学生,主要从事公共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