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低段数学“生活化劳动作业”的设计与实施研究

作者

谭燕芳

重庆市渝北实验小学校 401120

引言

在开展“生活化劳动作业”的设计与实施的过程中,教师要从两个维度进行深入研究。一方面,作业的设计依靠低年龄段小学生的思维模式,将劳动作业的设计难度尽量降低,让学生能够在作业之中有所收获,减少因作业带来的烦躁感。另一方面,也要注重劳动实践引领的方向。用以做促学的方式,让劳动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目标之一,进而完善对知识点的理解。

一、小学低段数学“生活化劳动作业”的设计原则

1. 坚持以生为本,开展适配化作业设计

在开展作业设计的过程之中,教师应当坚持以生为本的原则开展适配化的作业设计,教师要注重自身的教学对象是低年龄段的小学生,其对于运算基础的认知、运算能力的把握、数理思维的搭建还处于初级阶段。在进行劳动设计的当中,着重点应该放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而非用“题海战术”的形式让学生过多地参与到重复性的数学练习过程之中。例如,在开展《观察物体》的劳动作业设计的过程之中,要着重让小低年级段小学生用自己的感官来产生对几何思维的认知,教师利用教室、校园等身边的空间环境,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描绘物体的呈现状态以及位置关系,产生基本的几何思维认知,为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2. 坚持核心素养,在劳动中内化知识点

在新课程标准中,小学数学的核心素养包括数与运算、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等元素,在开展生活化劳动作业设计时,需要教师将核心素养的元素与课本内容进行深度结合,让学生能够在劳动作业中培育核心素养,提升数学能力。例如,教师在进行《认识时间》讲解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根据日常的课程表,结合课本中对时间的认识,让学生尝试设计完善一个新的课程作息安排。这种生活化的劳动作业能够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实践能力,并且将认识时间的方法应用到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与此同时,在劳动的过程当中,也能够将认识时间的方式进行自我创新,在设计时间的加减计算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总结出自己的经验方法,培养演绎逻辑思维。

3. 坚持实践优先,着力提升学生实操力

在进行低段数学“生活化劳动作业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贴近生活的案例和问题开展教学活动。这种方式不仅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实用价值,还能借助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减轻其学习负担。比如,借助购物、做饭等日常行为,引领学生进行数学计算和问题探究,能让学习变得更加活泼和有趣[1]。在进行生活实践的过程当中,提升学生的数学应用实操能力,将课本当中需要的知识点运用到生活情境之中,达到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的双重目标。例如,在设计《10 以内的加减法》劳动作业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学会在购物场景中,计算购买的蔬菜数量。在参与家庭劳动的过程中,对身边基础的事物产生认知,数量掌握基础的运算规律和法则。

二、小学低段数学“生活化劳动作业”的实施策略

1. 贯彻“双减”政策,从减量走向提质

在落实“双减”政策的背景之下,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的过程当中,要注重减少作业的数量,提升作业的质量,让小学生能够在优化后的数学作业当中有所收获。既能够增强对数学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也能够以此来解决生活之中的问题,达到数学教学的目标。例如,在进行《认识人民币》的生活化作业设计的过程中,教师要减少一些纸面化的人民币数额加减的转化的作业。要让学生能够真实地走向生活当中的场域,利用购物消费等多种生活场景,让学生认识到人民币在生活当中的作用,以及人民币实际加减计算当中的方法以及技巧。从生活当中入手,能够让小学生认识到圆角分之间的换算比例以及换算关系,提升自己的数学应用能力。从另一个角度看,教师也可以将劳动教育与智育教育进行结合,让学生在家庭中承担记账员的角色,让劳动元素融入教学之中 。

2. 开展团队作业,从单一走向群体

团队化教学也是当今数学教学当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在设计生活化劳动作业的过程之中,教师可以将团队合作的元素融入作业之中,让学生从单一学习主体变为群体学习主体,从生活当中出发,不断的内化和丰富自身的生活经验,提升对生活场景的感悟,达到解决数学实际问题能力的不断提升。例如,在进行《克和千克》的生活化作业的设计中,教师可以利用分组设计的方式,让学生在课下主动搜索重量为 1000g 的物品,并在课堂当中进行分享。一部分团队成员会搜索一些数量较小但质量较大的物品,一部分成员会搜索一些量较小但数量较多的物品。通过这两种物品进行衡量,能够让学生掌握克与千克之间的置换关系,以及质量单位在衡量物品质量当中所发挥的数学作用,提高对数量单位的认知水平。

3. 坚持问题导向,从生活走向思考

生活化的作业形式离不开学生对生活情景当中的思考和感悟,教师应当坚持问题导向的模式,让学生从具象化的生活问题抽象为理论化的数学问题,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在开展《角的初步认识》作业设计工作中,教师可以采用问题导向的模式。首先,教师让学生观察熟悉的教室环境,并提问:“你觉得教室中的哪些物品有‘角’呢?”在学生纷纷给出自己的猜想和回答时,教师进一步对作业进行设计[2]:“你认为这些角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吗?”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的方式,对角的分类进行充分的认知,并进入生活化的场景,让学生从生活走向思考,提升自己的几何空间思维能力,达到作业设计的目标。

结束语

在进行小学低段数学作业设计优化的过程之中,教师要坚持将生活化劳动作业的思想融入作业设计的全过程,让小学生能够在生活之中培养自己的数学思维能力,养成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教师引导学生利用生活常识。提升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让数学作业的布置更加科学合理,让数学的应用价值贯穿课堂内外。

参考文献

[1] 夏秋梅 .“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生活化作业的研究 [J]. 中国科技经济新闻数据库 教育 ,2025(2):123-126.

[2] 张 小 姚 . 小 学 数 学 生 活 化 教 学 的 实 践 策 略 探 究 [J]. 数 学 学 习 与 研究 ,2025(6):102-105.

基金项目:本文系重庆市渝北区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 2023 年度重点课题《劳动教育背景下小学低段数学特色作业实践研究》(课题批准号 : YBJK2023-01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