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的高中思想政治课首课思政教学策略研究
杨群
新泰市第一中学东校 山东省新泰市 271200
摘要:在深化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课首课教学承担着塑造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职能。本研究基于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四大核心素养,系统剖析首课教学的价值定位与实践困境,提出目标统整、内容重构、方法创新、评价迭代的四维策略体系。通过构建素养导向的教学目标层级模型,开发主题模块化教学内容,设计深度学习的教学活动框架,完善增值性评价工具,形成首课教学的系统化实施方案。研究强调首课教学需实现知识传递向素养培育的范式转换,为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提供理论参照与实践路径。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思想政治课;首课教学;教学策略;深度学习
一、核心素养与首课教学的内在逻辑
高中思想政治课首课教学作为课程实施的启动环节,其核心价值在于通过结构化设计奠定全学期素养培育基调。根据《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24年修订)》,政治认同素养要求学生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科学精神素养指向辩证思维能力培养,法治意识素养侧重规则内化,公共参与素养强调社会责任践行。这四大素养构成首课教学的目标坐标系,要求教师突破传统知识导入模式,构建“价值唤醒—思维激活—行为导向”三位一体的教学新范式。
从认知发展规律看,首课教学需完成三重转化:一是将课程标准转化为可观测的素养发展目标,二是将教材文本转化为情境化的学习任务,三是将教学预设转化为动态生成的素养生长点。这种转化要求教师精准把握素养要素与学科内容的映射关系,例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课中,需通过历史脉络梳理强化政治认同,借助制度比较分析培育科学精神,依托宪法精神阐释深化法治意识,结合社会实践项目激活公共参与。
二、核心素养导向下首课教学的现实挑战
当前首课教学在素养培育层面存在三重脱节现象:其一,目标设定与素养要求的脱节。部分教师仍将知识记忆作为首要目标,未建立素养表现型目标层级,导致教学停留在浅层认知阶段。其二,内容组织与素养结构的脱节。传统线性知识讲解模式难以支撑跨学科主题学习,特别是法治意识与公共参与素养需要真实社会情境支撑,而现有教学内容常局限于教材章节框架。其三,评价方式与素养特质的脱节。纸笔测试主导的评价体系无法捕捉学生价值观形成过程,缺乏对批判性思维、社会情感能力等隐性素养的观测工具。
深层症结在于教学范式的转型滞后。教师普遍存在“素养抽象论”认知误区,将核心素养等同于难以操作的教学要求,未能开发出将抽象素养具象化为教学行为的转化机制。此外,跨学科整合能力不足导致首课教学设计碎片化,例如在解析“全过程人民民主”概念时,往往割裂政治制度讲解与社会实践体验的联系,削弱了公共参与素养的培育实效。
三、核心素养导向的首课教学策略体系
(一)目标统整:构建素养表现型目标模型
1. 目标分解技术
依据SOLO分类理论,将核心素养分解为“单点结构—多点结构—关联结构—抽象扩展”四级发展水平。以政治认同素养为例,首课目标应设定为:能复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要点(单点结构)→ 能比较不同政治制度优劣(多点结构)→ 能运用理论分析社会现象(关联结构)→ 能自觉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抽象扩展)。
2. 目标叙写规范
采用“行为主体+表现动词+素养指向+达成条件”的ABCD目标陈述模式。例如:“学生(A)通过小组辩论(D)能列举(B)三个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实例(C),展现政治认同素养(素养指向)。”
(二)内容重构:开发主题模块化教学资源
1. 大概念统摄
提炼“中国式现代化”“人类文明新形态”等学科大概念,围绕概念设计“理论溯源—现实观照—价值阐释”内容链。例如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为大概念,整合必修模块相关知识点,形成贯穿首课的教学主轴。
2. 问题链设计
创设“基础性问题—挑战性问题—反思性问题”三阶问题链。基础性问题侧重知识理解,如“新发展理念的内涵是什么”;挑战性问题促进思维进阶,如“如何用新发展理念解释区域发展差异”;反思性问题引导价值判断,如“青年在新发展格局中的责任担当”。
(三)方法创新:建构深度学习活动框架
1. 情境-议题式教学
设计具有争议性的思辨议题,如“市场经济与共同富裕是否矛盾”,组织角色扮演、立场申论等活动。通过观点碰撞促使学生经历“认知冲突—价值澄清—立场重构”的思维过程,实现科学精神与法治意识的协同发展。
2. 项目化学习设计
开发“我为社区治理献一策”等实践项目,要求学生完成政策调研、方案设计、公开答辩等任务链。在此过程中,学生通过真实问题解决深化公共参与素养,同时巩固政治认同与法治意识。
(四)评价迭代:完善素养增值评估体系
1. 过程性证据采集
运用数字画像技术记录学生课堂发言、小组协作、实践报告等行为数据,通过自然语言处理分析情感态度变化轨迹,构建素养发展的动态模型。
2. 表现性评价工具
开发素养发展量规,从观点深度、论证逻辑、价值取向等维度设定评价指标。例如在法治意识评价中,设置“能准确引用法律条文”“能辩证分析司法案例”“能提出合法维权方案”三级指标。
四、实施保障与推进路径
1. 教师专业发展支持
建立“课标解读—教学设计—案例研讨”三位一体的研修体系,重点提升教师的素养目标转化能力与跨学科教学设计能力。推行双师协作模式,由高校学科专家与一线名师共同指导教学改进。
2. 数字技术赋能
开发首课教学智能辅助系统,集成目标生成器、资源推荐引擎、学情诊断模块等功能。利用虚拟教研室实现教学资源共享与教师协同备课,构建覆盖教学设计全流程的数字化支持网络。
3. 制度创新保障
将核心素养培育成效纳入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建立首课教学专项督导制度。完善教学成果奖励机制,对创新素养评价方法、开发优质教学资源的教师给予职称评审加分。
参考文献:
[1]崔允漷. 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转化[J]. 课程·教材·教法, 2023, 43(1): 4-12.
[2]张华. 论核心素养的本质[J]. 教育发展研究, 2022, 42(24): 1-9.
[3]王攀峰. 深度学习视域下的课堂教学策略变革[J]. 中国教育学刊, 2023, 34(7): 5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