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新课标导向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创新路径研究

作者

于琳琳

吉林省松原市乾安县第一小学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首次将核心素养(" 三会 " :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作为课程目标的核心导向,明确要求作业设计需聚焦学生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的养成,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但审视当前实践,小学数学作业仍存在诸多结构性矛盾:目标层面侧重 " 双基 " 训练,忽视核心素养的有机融入;内容组织呈现碎片化,缺乏知识间的本质关联;形式以书面练习为主,学生被动机械操练现象突出;评价方式传统单一,反馈滞后且忽视过程性发展。在此背景下,探索符合新课标精神的作业设计创新路径,成为深化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关键课题。

一、创新路径的实践策略

(一)分层自助餐作业:精准适配个体差异

针对学生认知基础、兴趣特长及思维水平的多元差异,构建 " 基础 + 拓展+ 挑战 " 的弹性作业体系,避免 " 一刀切 " 带来的学习压迫感。基础层聚焦核心概念的精准掌握(如 ′′20 以内加减法口算 "),确保课程标准底线要求;提升层侧重知识综合应用(如 " 用方程解决行程问题变式 "),强化逻辑推理能力;创新层设置开放性探究任务(如 " 设计家庭月度预算方案 "),培育问题解决与创新意识。各层级任务均明确素养指向与难度梯度,形成连续发展通道。

采用 " 必选 + 自选 " 组合模式," 主餐 " 为基础性保底任务(约占 60% ),确保基础知识巩固;" 配餐 " 为拓展性任务(约占 40% ),包含不同难度与类型供学生自主选择(如 ′′3 道基础题 +21 道提升题 ")。允许学生根据自身状态动态调整选择,既保障学习底线,又为个性发展留白。教师通过课堂观察、作业分析建立学情档案,定期调整分层标准与任务内容。对基础薄弱学生提供 "错题微课 + 个别辅导 ",对学有余力者提供 " 数学史拓展 + 跨学科资源 ",实现 " 优等生吃得好,中等生吃得饱,后进生吃得了 " 的差异化支持。例如”百分数应用”单元作业中,基础层设计”超市折扣计算”巩固算法;提升层布置”医保报销比例与自付金额测算”任务,强化模型应用;创新层要求调研本地商品房价格涨幅,分析”首付比例、贷款利率与购房成本”的关系,形成可视化报告,在真实问题中深化对百分数的理解。

(二)主题式与项目式探究作业:深化素养培育

以大单元核心概念或现实问题为驱动,设计长周期、多维度的探究任务,引导学生开展深度学习。围绕单元核心概念设计递进式任务序列。例如 " 认识时间 " 单元构建 " 制作钟面模型(感知刻度)—记录周末作息(理解时区)—规划研学活动日程(应用优化)" 的任务链,使时间概念从具象到抽象、从认知到应用逐步深化,形成完整的素养发展脉络。微项目学习。以真实问题为载体,引导学生经历" 问题提出—方案设计—实践验证—反思改进" 的探究闭环。例如" 确定操场400 米跑道起跑线" 项目,学生需测量弯道半径、计算弧长差、制定标记方案,在实践中融合几何知识、测量技能与工程思维,体会数学的工具性价值。跨学科融合。打破学科壁垒,设计数学与科学、艺术、劳动等学科的融合任务。如 " 校园种植园规划 " 项目,需计算地块面积(数学)、分析土壤酸碱度(科学)、绘制种植示意图(美术),在综合实践中理解知识的关联性。

(三)实践创新作业:丰富学习体验形式突破书面作业的单一形态,构建多元实践体系,激活学习兴趣与参与热情

操作体验类:通过几何体展开与折叠、七巧板创意拼图、测量工具制作等任务,在动手中发展空间观念。例如 " 长方体表面积 " 作业设计 " 包装礼盒的最优方案" 实践,既理解表面积概念,又培养优化意识。

社会调查类:组织" 小区停车位占有率统计"" 家庭日用水量调查" 等活动,在数据收集与分析中强化统计观念与社会责任感。如 " 平均数 " 单元作业要求调查班级同学每日阅读时长,计算并分析平均数的代表性与局限性,深化对统计量的理解。

表达交流类:开展" 数学魔术揭秘"" 解题思路辩论赛" 等活动,培养数学语言表达与批判性思维。例如 " 三角形稳定性 " 作业中,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三角形结构的应用并解释原理,在表达中深化对几何性质的理解。

数字化赋能:利用 GeoGebra 动态演示几何变换、Kahoot! 进行游戏化闯关练习、思维导图工具梳理知识脉络,借助技术拓展作业的时空边界。如 " 圆的性质 " 作业通过 AR 技术观察不同直径下圆的变化,直观理解 " 直径决定圆的大小" 的本质特征。

(四)发展性评价体系:构建素养成长图谱

突破传统 " 对错评判 " 的单一模式,建立多元立体的评价机制,发挥作业的诊断与激励功能:

分层评价标准:基础层侧重" 准确性与规范性",关注知识掌握的扎实度;提升层强调 " 策略多样性与逻辑严谨性 ",鼓励思维灵活性;创新层注重 " 问题解决的创新性与完整性 ",认可实践过程中的探索价值。避免用统一标准压制个性发展。

过程性记录工具:采用 " 学习日志 + 小组互评表 " 记录探究过程,包含 "遇到的困难 "" 解决方法 "" 新发现 " 等维度,辅以教师批注与个性化建议,形成可视化的素养成长轨迹。例如在项目式作业中,通过" 方案设计—中期汇报—成果展示" 的阶段性评价,关注学生的进步过程。

激励性反馈方式:采用 " 等级 + 评语 + 成长星 " 的组合反馈,评语侧重具体进步(如 " 你发现了折扣与比例的关联,思维很敏锐 "),成长星用于累积学习成果兑换数学绘本、实践工具等奖励。定期举办 " 优秀作业展 ",通过同伴互学强化学习成就感。

教学改进闭环:建立 " 作业分析—学情诊断—教学调整 " 的联动机制,将高频错误点转化为教学重点(如 " 分数除法中颠倒相乘的算理误解 "),通过 "错题微课 + 针对性练习" 进行精准补救,形成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

总之,新课标背景下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创新,需以核心素养培育为轴心,通过分层自助餐作业实现因材施教,借助主题式项目探究深化知识建构,依托多元实践形式激活学习兴趣,构建发展性评价体系保障育人实效。这一路径不仅能破解传统作业的同质化、低效化困境,更能让作业成为连接课堂与生活、知识与素养的桥梁,真正实现" 减负" 与" 提质" 的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2.

[2] 喻平。核心素养指向的数学作业设计 [J]. 数学通报,2022,61(5):1-

[3] 邹卫华。减负提质背景下小学数学分层作业创新设计 [J]. 江苏教育,2023(5):1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