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监测在水利工程施工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冯秀秀
菏泽市河湖流域工程管理服务中心 山东菏泽 274000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智能化监测技术为水利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带来了新的契机。它融合了传感器技术、物联网技术、大数据分析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先进手段,能够实现对施工过程中各类安全风险的实时监测、精准预警和科学管理。深入研究智能化监测在水利工程施工安全管理中的应用,对于提升水利工程施工安全水平、保障工程顺利推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详细探讨。
1 智能化监测应用的必要性
在水利工程建设中,经常会出现边坡失稳、基坑坍塌、设备失效和人为违章等问题。如果不能对其进行有效的检测和治理,很容易导致重大的安全事故,给人民群众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传统的安全管理模式难以实时、全面地掌握施工现场的安全状况,往往在事故发生后才进行补救,难以做到事前预防。智能化监测技术能够通过各类传感器、监控设备和数据分析系统,实时采集施工过程中的各项安全数据,如边坡位移、基坑沉降、设备运行参数、人员位置信息等,并对这些数据进行快速分析和处理,及时发现潜在的安全隐患,发出预警信息,为管理人员提供决策依据,从而实现安全管理的事前预防、事中控制和事后追溯,极大地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概率。
2 智能化监测在水利工程施工安全管理中的应用内容
2.1 施工结构安全监测
施工结构安全监测是智能化监测的重要内容。在水利工程的大坝、桥梁、隧道等施工结构中,安装各类传感器,实时监测结构的变形、应力、裂缝等参数。例如,在大坝施工过程中,通过在坝体内部和表面布置位移传感器、应力传感器,实时监测坝体的沉降、水平位移和应力分布情况。利用光纤光栅传感器监测混凝土结构的裂缝发展,当裂缝宽度超过预设阈值时,系统自动发出预警信号,提示施工人员及时采取加固措施,防止结构破坏。通过建立施工结构的数值模型,结合监测数据进行实时分析和模拟。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根据监测数据对结构的力学性能进行评估,预测结构的变形和受力趋势。当监测数据与模型计算结果出现较大偏差时,及时分析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调整,确保施工结构的安全稳定。
2.2 施工场地安全监测
在施工场地安全监测方面,智能化监测主要应用于人员和设备管理。通过在施工人员佩戴的安全帽上安装定位芯片和生物传感器,实现对人员的实时定位和健康状态监测。定位芯片可以实时跟踪人员的位置,当人员进入危险区域时,系统自动发出警报;生物传感器能够监测人员的心率、体温、血压等生理参数,一旦发现异常,及时通知现场管理人员进行处理,保障施工人员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对于施工设备,利用物联网技术和传感器,对设备的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测。在大型施工机械,如起重机、挖掘机、混凝土搅拌机等设备上安装传感器,监测设备的油温、油压、转速、振动等参数。当装置的工作参数发生变化时,会自动报警,使维护人员能够及时发现和排除故障,从而防止因故障而引起的安全事故。
2.3 人员安全监测
通过为施工人员配备智能安全帽、定位手环等设备,实时监测施工人员的位置信息和生命体征。当施工人员进入危险区域或生命体征出现异常时,系统会自动发出预警信息,提醒管理人员及时采取救援措施。同时,通过对人员位置信息的分析,可以优化施工现场的人员调度和管理,避免人员聚集导致的安全事故。
2.4 施工设备监测
在起重机,挖掘机,搅拌机等设备上安装传感器,实现对设备转速,温度,压力等工作参数的实时监控。该系统能在任何情况下,对设备的操作参数发生变化时,给出报警信号,使维护人员能够及时地进行检修,以防止因设备失效而引发的安全事故。同时,通过对生产过程中的数据进行分析,能够实现对生产计划、调度等环节的最优化,从而达到最大限度地发挥设备的作用。
2.5 施工环境安全监测
施工环境安全监测主要包括对地质、水文和气象等环境因素的监测。在地质监测方面,利用地质雷达、地震波监测仪等设备,对施工区域的地质情况进行实时监测。通过分析地质数据,提前发现潜在的地质灾害隐患,如滑坡、泥石流等,及时采取地质加固、排水等措施,保障施工安全。在水文监测方面,通过安装水位传感器、流速传感器等设备,实时监测施工区域的水位、流速变化。在河流、湖泊等水域进行水利工程施工时,水位和流速的变化可能会对施工安全产生重大影响。
3 智能化监测应用效果评估与优化路径
3.1 长效运行机制
为满足基层水利工程长效运行的要求,需对其中的产权制度、激励制度和考核评估制度进行完善化处理。同时,需要从智能化管理角度出发,对水利工程长效运行模式以及关联机制做出调整,通过“政府监管 + 企业化运营 + 专业化管理”全面化模式推进水资源供给统筹管理。在长效运行机制作用下,对水库、堤防以及其他基层水利工程项目实施标准化管理。考虑到基层水利工程智能化运行的要求,需健全安全生产投入长效机制,将水利工程安全长效运行纳入监督检查重点项目当中。同时,通过开展一系列业务培训提升基层人员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确保基层水利工程智能化运行在长效机制作用下得以合理推进和实施。
3.2 多技术协同融合
推动传感器技术、物联网、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深度融合,构建一体化的智能监测体系。例如,将图像识别技术与传感器数据相结合,不仅通过传感器获取设备运行参数,还通过摄像头实时捕捉设备外观状态,双重验证设备是否存在故障隐患;将大数据分析与人工智能决策系统联动,让数据分析结果直接驱动智能决策,实现从数据采集、分析到行动建议的无缝衔接,提高预警和决策的准确性与及时性。
3.3 建立专业技术团队
加强对水利工程施工企业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培训,提高其对智能化监测技术的认识和掌握水平。通过引进专业的信息技术人才,组建由水利工程专家、信息技术专家、安全管理专家等组成的专业技术团队,负责智能化监测系统的搭建、运行维护、数据分析和决策支持等工作。同时,建立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鼓励员工不断学习和创新,提升团队的整体素质和业务能力。
3.4 优化预警与应急响应机制
根据水利工程施工的特点和潜在的安全风险,制定科学合理的预警阈值和应急响应预案。通过对历史监测数据和事故案例的分析,不断优化预警模型,提高预警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建立快速响应的应急机制,当系统发出预警信息时,能够迅速启动应急预案,组织人员进行排查和处理,将安全事故的损失降到最低。同时,加强对预警和应急响应过程的记录和评估,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完善机制。
结束语
智能化监测在水利工程施工安全管理中的应用,为提升水利工程施工安全水平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通过对施工场地、施工结构和施工环境的实时监测,实现了对安全风险的精准识别和预警,有效降低了安全事故的发生率。同时,通过应用效果评估和优化路径的探索,不断完善智能化监测系统,提高其应用效果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薛广文 . 水利工程中安全监测自动化系统的应用方法探讨 [J]. 自动化应用,2023,64(3):105-107+110.
[2] 库智亮. 关于水利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 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2023(2):169-171.
[3] 周建成,鲁国鹏 . 水利水电工程智能监测系统在施工安全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J]. 建筑与施工,2024,3(17):20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