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英语教学中学生阅读素养培养的实践研究
陈中明
重庆市潼南区柏梓初级中学校 402660
摘要:农村初中学生英语词汇量薄弱、阅读策略缺失及课外资源有限等现实问题。对此,教学中需构建课堂内外联动的培养体系。课内精读与分层教学结给合,立足教材文本,通过教学强化语言基础与阅读策略;课外拓展与兴趣驱动并行,引入《书虫》系列、英语寓言等分级读物,通过每日20分钟听读训练培养语感。同时,开展故事大赛、演讲比赛等活动,将阅读转化为应用实践,增强学生成就感。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优化,注重思维品质与文化意识渗透,通过跨文化文本对比提升文化理解力,教师需提升自身专业能力 ,设计问题链引导学生深度思考。综上,农村初中英语阅读素养培养需以分层教学夯实基础,以趣味活动驱动长效阅读,最终实现语言能力、思维发展及文化素养的综合提升。
关键词 :农村初中学生;英语教学;阅读素养;提升
一、农村英语阅读教学背景与现状分析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强调英语阅读的重要性,但农村教学现状却不容乐观。农村初中普遍存在英语阅读资源匮乏、学生文化背景知识薄弱、阅读策略训练不足等问题,从现状来看,受传统教学观念影响,部分教师因应试压力过度侧重语法和词汇教学,阅读课偏重语言知识教学,忽视阅读能力培养,导致学生阅读兴趣低下、批判性思维缺失,形成“被动输入型”学习模式。学生词汇少阅读输入有限,缺乏阅读兴趣和良好习惯。同时,师资、课时、阅读材料等方面保障不足,导致学生阅读能力提升困难,难以满足课程标准要求和自身发展需要。
二、阅读素养内涵解读
阅读素养包括解码能力(词汇、语法)、理解能力(主旨归纳、推理判断)、文化意识(跨文化背景知识)及元认知能力(阅读策略选择与监控)。需通过“问题变课题”的科研路径 , 构建符合农村学情的培养框架。
三、实践研究理论框架.
(一)学科核心素养
以《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为基准,将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意识和学习能力融入阅读教学设计,例如通过“主题式阅读”整合文化背景与批判性思维训练。
(二)分层教学理论应用
针对农村学生英语基础差异,建立基础A层、发展B层、拓展C层三级阅读目标体系,结合分级培养目标 ,设计差异化任务,A层侧重段落复述, C层开展跨文本观点对比。
四、 实践策略与创新路径
(一)资源开发与教学模式创新
1.校本阅读资源库建设
结合农村生活场景和本土文化,系统收集改编适合初中生的英语阅读材料。如本地民间故事双语改编、农事活动相关词汇图文手册、乡土节日介绍等。同时整合教材延展内容,如单元主题配套短篇故事、跨文化对比文章,形成分级阅读体系。
2.数字化分层资源平台建设
搭建校本英语阅读数字化平台,按学生英语水平分为A、B、C三级,每级包含电子绘本,嵌入音频跟读功能;交互式阅读任务,如农贸市场购物情景对话填空;文化拓展微课,结合前面提到的语言工具性理念,加入乡村学生熟悉的场景,教师可通过后台动态更新资源并追踪阅读数据。
3.阅读评价体系创新
设计多元化评价工具,阅读成长档案袋,记录每周阅读日志、思维导图作品;跨学科项目评价,如用英语撰写本地特产推广方案,同伴互评机制,提升合作学习深度。
(二)任务驱动式阅读设计
在农村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式设计提升学生阅读素养。分层任务设计,构建阅读能力阶梯。基础任务,设置信息提取类任务,如填写思维导图、完成阅读卡,培养学生快速定位关键信息能力。利用乡土文化素材设计家乡节日习俗对比表,要求从文本中提取中外节日差异。进阶任务,设计小组合作任务,如角色扮演乡村生活场景对话,引导学生分析文本深层含义,可结合教材单元主题,开展为乡村旅游设计英文宣传方案项目式学习。拓展任务,创设批判性思考任务,撰写乡村教育现状改进建议书 ,培养学生评价与创新思维, 将阅读能力转化为现实问题解决能力。
(三)阅读策略系统化培养
1.目标设置与任务驱动
学科核心素养融合目标,基于育人理念,可将阅读目标分为语言能力目标,提出的可以量化指标,如每分钟200-300词阅读速度。 结合文本类型制定分层目标,如,故事类文本侧重情节推理,说明文侧重信息提取。跨文化素养目标,通过阅读材料渗透家国情怀与国际视野培养,如选择反映乡村振兴的文本,呼应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中国人理念。
任务型目标可视化,借鉴教学评一体化思路,将目标转化为可观测任务。如标注体现人物性格的形容词(语言目标)+分析中西家庭观念差异(素养目标),通过任务单显性呈现目标层级。
2.数字化工具赋能
(1)数字化阅读平台应用
利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翼课网等,整合英美原版分级阅读材料 , 结合农村学生认知水平筛选主题,如本土农业、传统文化,通过视听结合形式降低文本难度。例如,将农科类英文短视频作为课前导入,激发兴趣。
(2)本地化数字资源开发
收集乡村生活场景素材,如农产品介绍、地方非遗故事 , 制作成双语电子绘本或互动式场景,嵌入生词注释和语音跟读功能,帮助学生建立“生活-语言”关联。
五、成效评估与保障体系
(一)多元评价体系构建
过程性评价,学生的阅读日志,阅读策略使用自评表。表现性评价,通过思维导图,阅读答辩会等形式评估高阶思维能力发展。
(二)教师引领机制
建立“1+N”教研共同体,通过1名骨干教师带领N名青年教师开展行动研究,通过骨干教师“示范课-听评课经验交流”路径推广有效经验,同时实施“三阶反思法”,教学设计反思→课堂实施反思-学生成果反思,形成螺旋上升式改进循环,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总之,在农村初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素养是提升英语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研究发现,当前农村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存在一些问题。 教师方面,教学目标不明确、内容不丰富、缺乏阅读策略指导、教学模式固化、评价主体单一和反思不足等情况较为常见;学生缺乏对英语教材阅读兴趣,课堂参与度低;教材内容编写偏重外国文化且组织跨度大。为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采取了多种实践措施。在教学中注重发展学生英语语言能力,通过阅读教学提升学生听、说、读、写综合水平,如在讲解具体课文时,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掌握单词和句式,并进行运用。同时,注重提升学生思维品质、塑造文化意识和培养学习能力。另外,巧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制作思维导图梳理文章结构、进行词汇学习、辅助阅读理解和口语表达。经过实践,学生的阅读兴趣有所提高,阅读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但仍需持续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对学生的个性化指导,进一步优化教材内容与教学资源,以更好地培养农村初中学生的英语阅读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
本文系潼南区教育科学规划办2024年度课题《新课标背景下农村中学生阅读能力提升的实践研究》(课题批准号:2024-Ghb87)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