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综合改革的成效与评价
吴萌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一、引言
2014 年 9 月 4 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标志着新一轮高考综合改革的正式启动。该文件明确指出,考试招生制度作为国家基本教育制度之一,总体上适应了国家的实际情况,并且因其权威性和公平性而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为了进一步规范高考加分项目及分值,2014 年 12 月 10 日,教育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减少和规范高考加分项目和分值的意见》,旨在通过突出问题导向、促进公平公正的方式来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紧接着,在同年 12 月 16 日,教育部又相继发布了《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力求全面考核学生的学术能力,同时关注其个性发展和道德品质的培养。
从2014 年试点至2020 年,中国已经基本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教育考试招生体系,形成了分类考试、综合评价以及多元录取的新模式,健全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监督有力的体制机制,构建衔接沟通各级各类教育、认可多种学习成果的终身学习“立交桥”。[1]
二、高考综合改革的科学性与公平性
(一)科目设置改革——从分科制到选科
中国高考科目改革历经多年探索,从文理分科向自由选科转变,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促进教育公平与学生综合素质提升。传统上,高考采用文理分科模式,即学生需在高中阶段选定文科或理科作为主要学习方向,并在高考时参加相应科目的考试。这一模式自高考制度恢复以来一直沿用,但在实践中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文理分科虽然有助于学生集中精力深入某一学科领域,但也限制了他们全面发展和个人兴趣的追求,导致了高中教育内容的单一化倾向,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高考综合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取消传统的文理分科,推行“3+3”考试模式,这一改革本意在于增强学生的学科选择自由,促进个性化发展,同时也赋予高校更大的招生自主权。然而,在改革初期的实践中,一些现实问题逐渐显现。
在部分试点地区,出现了明显的选科倾向性问题。由于物理学科在学习和考试中难度较高,在等级赋分制度下相对不易取得高分,不少学生出于总分最大化的考虑,主动放弃选考物理 [2]。相反,一些被认为“性价比”更高的科目,如地理、生物等,成为热门选择。这种“趋易避难”的选科策略,虽然短期内有利于提升个人成绩,但长期可能造成理工科基础人才储备不足。
与此同时,部分高校在设置专业选科要求时,出于提高录取分数线或扩大生源范围的考虑,对选考科目限制较为宽松,甚至一些原本对物理基础有较高要求的 类专业也未明确设定物理为必选科目 [3]。这种双向的功利性选择——学生避难、高校放水—— 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改革的预期效果,影响了高中课程的均衡设置和学生知识结构的完整性。
2018 年,教育部办公厅发布了《普通高校本科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要求指引(试行)》,明确要求 19 个专业类别必须将物理作为必选科目。在涵盖的 92 个专业类别中,有 64 类需要设定相应的选考科目,其中 22 类进一步规定了必须选择的具体科目。这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此前部分考生和高校在选科过程中存在的功利倾向,减少了“重分数、轻匹配”的现象,使选考制度更贴近专业培养的实际需求。[4] 然而,随着选考制度的深化,高中阶段普遍推行的“走班制”教学也面临现实挑战。中西部地区部分中学在硬件设施、教师配备和管理能力方面存在短板,导致教育资源难以满足改革需求。这一矛盾成为制约高考综合改革向更多省份,尤其是教育资源相对薄弱地区推广的重要因素。[5
2019 年,教育部办公厅发布了针对“3+1+2”模式的《普通高校本科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要求指引》,进一步细化了选考科目的设置方式。该模式将考试科目分为“首选科目”和“再选科目”。根据新指引,在 92 个本科专业类中,有 45 类明确要求首选科目为“仅物理”,涵盖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等多个领域,其中工科类占比最高。相比此前仅 19 个专业类必选物理的情况,必选物理的专业比例显著提升,此外,另有 4 个专业类提供了“仅物理”或“物理 / 历史均可”的双重选项,增强了灵活性。同时,“3+1+2”模式将原有的 20种科目组合减少为 12 种,降低了高中排课、师资调配和教学管理的复杂程度,尤其有助于缓解中西部地区教育资源相对紧张、难以全面推行走班制的现实压力。
然而,随着“3+3”与“3+1+2”两种模式并行实施,高校在制定招生选科要求时面临标准不一、操作复杂的问题,增加了管理成本。同时,部分地区出现了化学选考人数明显下滑的新倾向,影响了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基础。为统一标准、优化结构,教育部于 2021 年整合此前两个版本的指引,推出了《普通高校本科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要求指引(通用版)》。该通用版自 2021 年秋季入学的高一年级学生起,在所有实施高考综合改革的省份统一适用,实现了选科政策的规范化和一体化,为后续改革的平稳推进提供了制度保障。
(二)平行志愿投档模式优化
统一考试、统一录取是我国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的主体。我国高校招生统一录取的投档模式经历了分段录取、梯度支援、平行志愿三个发展阶段。
分段录取难以保证各类学校都有招生录取选择的余地且在操作层面滋生了许多弊端。传统的梯度志愿模式存在如易导致“高分落榜”现象 行志愿模式投档模式的推行,这些问题得到了显著改善: “高 现象亦得到解决。但传统的以院校为导向的平行志愿投档模式也导致了 唯分数 极致化、 降低考生的志愿与就读专业之间的匹配度、在定程度上限制高校招生自主权、高校招生科学性降低及加 大高 间的不公平竞争、加剧高校之间的等级泛化与固化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以“院校 + 专业” “院校专 型志愿投档模式应运而生。以“院校 + 专业”和“院校专业组” 定程度上优化了志愿投档模式。“院校 + 专业”的志愿投 高考生对院校、专业的认同感 [6],同时使得高校能够根 局 促进高校之间的良性竞争。但不利于高校冷 优先与专业优先的折中,院校专业组的模式促使高校自 的落实。 该模式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和兼容性,完全能够适应高 高校教学改革和基础学科专业内涵建设。
(三) 区域公平
高考综合改革的核心目标之一在于提升教育公平性。为此,一系列措施被推行以缩小不同地区之间以及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具体来说,通过实施中西部招生协作计划和专项计划,旨在确保更多来自偏远地区的学生能够获得高等教育的机会。此外,对于部属高校的属地招生比例也进行了严格控制,要求这些高校向录取率较低的省份倾斜,以此来促进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
自 2008 年起,我国开始实施 区域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平等。据统计,2014 年前,该计划惠及的 数稳定在20 万以上。至2017 年,录取率最低省份与全国 个百分点以内 [1]。《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 继续实施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提高中 门招生名额面向中西部地区招生。2008 年开始,我国开展中西部招 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
针对农村和原贫困地区的学生,自2012 年起,国家启动了重点高校招生专项计划,主要包括国家专项计划、高校专项计划和地方专项计划。 秀学生有机会进入重点高校深造。特别是在2019 年中国取得脱贫 续实施这些专项计划。数据显示,从 2012 年至 2022 年,专项计划的 1 万人,累计录取学生达到 95 万人以上。同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当 地参 加升学考试 也得到了持续完善,自 2013 年以来,共有约207 万名随迁子女在当地参加了高考。
为了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自 2014 年起,《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规定,部属高校需公开其招生名额分配的原则和方法,并合理确定分省招生计划,严格控制属地招生比例。随后几年里,中央部门所属高校被要求逐步减少属地招生计划,向那些录取率较低的省份倾斜,以确保更多来自这些地区的学生能够获得高等教育的机会。
(四)命题改革及赋分制
高考综合改革在科学性方面的努力主要集中在命题改革和赋分制两个维度上。命题改革从分省自主命题转向全国统一命题,旨在消除地域差异,强化对学生跨学科综合能力的考查;同时,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作为高校录取的重要参考,对试题命制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改革过程中也面临着命题难度掌控、数学不分文理后的教学适应等问题。在赋分制方面,各地根据不同情况实施了多样化的等级赋分方案,但这些方案在解决不同科目成绩赋分等值问题时仍存在一定缺陷,尤其是在区分顶尖考生和体现某些科目重要性方面。
1. 命题改革
高考综合改革前,各地命题工作呈现多样化趋势。至 2024 年,除了北京、天津和上海以外,全国其它28 个省市均已采用统一命题(不含港澳台地区)。这一转变不仅标志着命题方式的重大调整,也反映了从单纯的知识考核向能力评估的转变,强调跨学科综合能力的测试,旨在促进学生基础知识的全面掌握和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
新的高考科目改革打破了传统的文理分科模式,并且数学不再区分文理科。然而,这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即如何在不分文理的情况下准确把握试题的难易程度,以满足不同学科背景学生的需要。这一难题不仅影响了高中数学教学的差异化,还可能对文科专业人才的培养和理工科专业人才的进一步深造造成不利影响。
2. 赋分制
目前,各省份根据自身情况制定了不同的等级赋分方案。上海实行五等十一级赋分制,最高 70 分,最低40 分,每档相差 3 分;北京、天津 级赋分制,最高 100 分,最低 40 分,同样每档相差3 分,但浙江在2021 年调整了赋分区 分差为1 分;山东省使用五等八级赋分制,最高100 分,最低 30 分,每档 1 分;海南省则采用标准分制,单科转换公式为 Ti=180+30×Zi,综合分转换公式为 Ti=500+100×Zi ;而辽宁、重庆、河北等省市则采用五等级赋分制,起始分数为 30 分,最高 100 分,每档分差为1 分。
不同科目考试成绩赋分的等值问题是当前赋分制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如何在保证公平的同时提高效率,是未来高考改革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此外,“3+1+2”模式中物理和历史科目与其他选考科目在赋分上的差异也可能导致选科不平衡的问题。尽管物理和历史作为必选科目按原始分计算,但它们的重要性并未在分值上得到充分体现 [9]。此外,对于最优秀的考生群体,等级赋分制度可能导致区分度不高,进而削弱了顶尖大学选拔人才的有效性。
三、结语
高考改革作为教育体系内一项深远且复杂的工程, 其核心在于不断寻求平衡与创新,以适应日益增长的多元化需求。面向未来,高考改革 借鉴国际教育改革的先进经验,也要紧密结合中国的国情与教育 着要在实践中不断试错、调整和完善,利用技术创新优化考试管理, 利用评价方式的革新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最终构建起既能适应时代 能满足民众 考体系,实现更高质量的人才培养与选拔。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N]. 人民日报,2014-09-05.
[2] 柯政 .“选考”制度下的“田忌赛马”: 原因与对策 [J]. 教育发展研究 ,2016,36(18):32-38.
[3]冯成火 . 新高考物理“遇冷”现象探究——基于浙江省高考改革试点的实践与思考 [J]. 中国高教研
究 ,2018,(10):25-30.
[4]吴根洲 , 陈顺利 . 论新高考选考科目改革的推进 [J]. 北京教育 ( 高教 ),2021,(06):37-40.
[5]吴根洲, 宋彩红. 高考选考科目要求模式比较研究[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2022,24(01):41-
49.
[6]吴根洲 . 专业优先投档 : 启动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动力按钮”[J]. 江苏高教 ,2015,(02):75-78+85.
[7]李立峰 . 院校专业组 : 高考投档录取改革的核心枢纽 [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2020(4):126-130.
[8] 吴根洲 . 四个基本原则视角下的高考综合改革 [J]. 浙江考试 ,2024,(08):3-6+12.
[9]刘海峰, 唐本文, 韦骅峰. 十年新高考改革的试点推进与成效评价[J]. 中国教育学刊,2023,(12):28-35.
作者简介:吴萌(2001-),女,安徽池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校考试招生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