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传染性腺胃炎的诊断与防控
韦小灵 覃咏 何翠
1.重庆市南川区黎香湖镇畜牧兽医水产站 重庆 408400 2重庆市南川区东城街道畜牧兽医水产站 重庆 408400 3重庆市南川区南城街道畜牧兽医水产站 重庆 408400
摘要:鸡腺胃炎是一种以腺胃肿大为主要发病特征的传染性疾病,该病由多种病原体引起,各种日龄、品种的鸡均易感。由于发病初期临床症状不明显,所以养殖中很难及时发现,随着病情的发展,易继发新城疫、大肠杆菌病等其他疾病,引起较高的死亡。近年来,该病在养鸡业中频繁发生,给养殖户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现就鸡传染性腺胃炎的诊断方法加以探究,并提出综合性防控措施,旨在降低鸡腺胃炎对鸡养殖业产生的危害,提高经济效益。
关键词:鸡传染性腺胃炎;诊断;防控措施
鸡传染性腺胃炎是一种消化性传染性疾病,是由多种致病因素共同作用而引起的一种疾病,尤其高发于养殖密度较高、饲养环境较差的地区,鸡传染性腺胃炎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态势,给养殖户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研究该病的流行特点、诊断方法及防控措施,对于保障成武县家禽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流行特点
鸡传染性腺胃炎可感染不同日龄、不同品种的蛋鸡和肉鸡,最早可见7~8日龄雏鸡发病,但多集中在15~50日龄发生,发病率约为7%~28%。在感染后的5~8d内,死亡率迅速上升,部分鸡群死亡率可达30%~50%[1]。
该病一年四季均有发生,但在气温变化剧烈、气温较低的秋冬季节尤为高发。疫情通常集中于某一特定区域,发病鸡群往往来自同一鸡场或品系相近的鸡种。病鸡及带毒鸡是主要的传染源,病原可经空气飞沫传播,也可通过污染的排泄物、饲料、饮水及养殖设备进行传播。此外,部分病原可通过垂直传播,使雏鸡出生后即处于感染状态。
该病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通常由多种病原体引起,包括传染性贫血病毒、禽白血病病毒、马立克氏病病毒和腺病毒等病毒,以及大肠杆菌、葡萄球菌、链球菌、魏氏梭菌等细菌。此外,霉菌毒素(如黄曲霉毒素、赭曲霉毒素)可损伤腺胃黏膜,降低鸡群免疫力,从而促进疾病的发生。饲养管理因素如高密度饲养、空气流通不畅、温湿度调控不当、饲料营养失衡或霉变,以及应激反应等,也是影响该病发生和传播的重要因素。
2 诊断方法
2.1 临床诊断
病鸡通常表现出精神沉郁,羽毛凌乱,缩头闭目,怕冷,行动呆滞,食欲下降或完全废绝,饮水量减少。粪便呈稀薄状态,颜色多为黄白色或绿色,部分可见未消化的饲料残渣。随着病情加重,病鸡可能出现头部、下颌及腹部的水肿现象,鸡冠、脚部及喙部苍白,体质消瘦,生长缓慢,蛋鸡的产蛋率显著下降。部分病情严重的病鸡伴有头颈歪斜、侧卧、两腿颤抖、双腿前后伸展等神经系统症状。部分病鸡的眼睑肿胀,眼角可见黏性分泌物。部分病鸡出现流泪、张口呼吸、咳嗽及呼吸道啰音等症状。
2.2 病理剖检
剖检病死鸡,可发现口腔、咽喉及气管黏膜表面覆盖有黄白色干酪样伪膜,气味恶臭且难以剥离。腺胃明显肿胀,腺胃壁增厚,按压时可见浆液性液体流出,腺胃乳头存在出血、坏死或糜烂现象,部分腺胃黏膜剥脱。肌胃呈萎缩状态,肌胃角质层极易剥离,肌肉边缘苍白并可见裂纹。免疫器官如脾脏、胸腺及法氏囊显著萎缩,部分病鸡肾脏肿大,并伴有尿酸盐沉积。泄殖腔扩张,可见不同程度的出血,腔内常存有绿色或黄白色稀便。剖检是确诊鸡传染性腺胃炎的重要手段,其中腺胃的水肿、腺胃乳头出血及坏死等病理变化具有较高的特异性。
3 防控措施
3.1 优化养殖环境
每日定时清理鸡舍内的粪便,并将其运至外部进行集中堆肥发酵处理,以减少病原微生物的繁殖,同时降低舍内硫化氢、氨气等有害气体浓度,改善鸡舍空气质量。
建议采用智能化温湿度控制系统,根据不同日龄鸡群的需求合理调整鸡舍环境温湿度。一般而言,1~7日龄雏鸡适宜的温度范围为35~37℃,8~14日龄控制在30~33℃,15~21日龄宜保持在27~29℃,21日龄以上的鸡群适宜温度为20~26℃。湿度方面,雏鸡舍应维持在60%~70%,成年鸡舍宜控制在50%~60%。
此外,合理控制养殖密度,以确保鸡群的生长空间。推荐蛋鸡养殖密度为3~4只/m2,肉鸡4~5只/m2,兼用型鸡6只/m2,以减少拥挤应激,提高鸡群健康水平。
3.2 规范饲喂管理
为增强鸡群的体质,应为其提供营养均衡的饲料。采用少量多次的饲喂方式,可降低饲料污染的风险,减少病原菌的传播概率。每天可在饲料中添加益生菌(3~5g/羽,或按5%比例混合饲料),有助于维持肠道健康,促进营养吸收。1~20日龄的雏鸡饲养阶段,可在饲料中加入1%的大蒜碎末,不仅可提高采食量,还有一定的抗菌作用[2]。
同时,应确保饲料质量安全,严禁使用霉变、变质的饲料。饲料存储仓库应远离鸡舍,保持良好的通风和干燥条件,避免受潮和霉菌污染。若使用自配饲料,需确保所购原料新鲜、无霉变,并尽量缩短存放时间,以防因饲料变质引发腺胃炎等疾病。
此外,鸡群饮水必须清洁充足,建议使用流动或定期更换的清洁水源,以降低水源传播病原体的风险。
3.3 严格消毒
养殖场需制定并执行科学合理的消毒制度,做好场内、场外日常消毒工作。一般可间隔10~15d开展1次全面消毒。舍内消毒时,应先使用高压水枪冲洗干净,待自然晾干后,再使用3%氢氧化钠、戊二醛溶液(1:200稀释)、过硫酸氢钾复合物、5%来苏儿等消毒剂交替喷雾消毒。舍外消毒可用生石灰等消毒剂喷洒消毒。每间隔7~14d可带鸡喷雾消毒一次,消毒剂可选用0.1%高锰酸钾溶液或百毒杀。对于养殖设备、用具和水线系统等,可根据其材质和使用情况,采用浸泡、擦拭或喷雾等方式进行消毒,并定期进行水线除菌处理,防止病原在水系统中的积累和传播。
3.4 药物治疗
3.4.1 西药治疗
每100L饮水中加入15g青霉素、4g西咪替丁、1.5g制霉菌素、5g维生素B12、5g安乃近、1g维生素B6、2g维生素K3,混合后让病鸡群集中饮用,2次/天,连用7d;或每1L饮水中添加腺胃康(每100g药剂中含有美洛昔康3g、西咪替丁15g、地美硝唑5g)250g混饮,1次/天,连饮5d,同时每150kg饲料中添加胃康灵100g混饲,1次/天,连用5d。
3.4.2 中药治疗
中兽医学认为,鸡传染性腺胃炎是由于饮食不当、情志不遂、脾胃虚弱等多种因素引起的病症[3],可通过调和脾胃、促消化来逐步提高机体免疫力,促进病鸡的康复。方取陈皮45g、厚朴45g、苍术60g、甘草20g、生姜20g、大枣90g,加清水5L,文火慢煮至3L,除渣候温,按照2mL/只的量灌服,1次/天,连服3d。
或取黄柏、黄芪、黄连、栀子各45g,苍术、连翘、白术、陈皮、银花、穿心莲、大枣各40g,麻黄、板蓝根、麦芽、甘草、大青叶、山楂、玄参、健曲各30g,加清水5L,文火慢煮45min,除渣候温后添加到饲料中给病鸡自由采食,1剂/d,连续给药3d。
4 结束语
鸡传染性腺胃炎是一种多因素引起的复杂疾病,在成武县的鸡群中较为常见,严重影响养殖业的经济效益。对此,应充分了解该病的流行特点,结合环境控制、科学饲喂、定期消毒及药物治疗等综合措施,减少该病的发生和危害。通过科学的诊断方法和合理的防控手段,可以有效降低鸡传染性腺胃炎的发病率,保障当地养殖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穆国冬,张忠湛,卢松岩.肉鸡传染性腺胃炎的流行特点、鉴别诊断及防控措施[J].现代畜牧科技.2020,(03):60-61.
[2]方岩爽,邵庆存,邵维喜,线小芳,濮兴杰,和平.鸡传染性腺胃炎的诊断与防制措施[J].畜禽业.2016,(02):66.
[3]岑秋菊.肉鸡传染性腺胃炎的临床症状及其防控[J].吉林畜牧兽医.2021,42(04):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