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新疆中职学校“三全育人”基本状况和影响“三全育人”实效特征性因素分析及策略

作者

常思思

新疆塔城地区沙湾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832100

【引言】

三全育人理念是新时代职业教育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理念的重要举措,新疆中职院校肩负着为新疆地区提供高素质人才、实践型人才、复合型人才、技能型人才的重任。近些年以来,新疆中职院校在高度关注三全育人理念的落实思路、方法、模式,通过完善体制机制、强化队伍建设等多种方式实现了三全育人工作的落地生根。

一、新疆中职学校“三全育人”存在的问题:

1. 全员育人协同机制缺失

学校“三全育人”工作无整体规划,未建章立制,主体责任模糊,开展工作随意。学校行政、教辅、后勤人员参与育人工作的主动性不足。

2. 三科专业师资欠缺,教师专业素养待提高

调查结果显示,部分三科教师并非语文、历史和思政教育专业出身,缺乏系统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教师仅完成课堂教学内容的教授,不涉及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素质等其他内容的教育。

3. 国家通用语学习起步晚,国家通用语使用率低

调查结果显示,新疆中职学生国语水平存在一定差异。部分学生从四年级起学习国家通用语,学习国家通用语的时间起步相对较晚。

4. 校企、家校协同育人合力欠缺

(1)家校合作流于表面形式。学校偶尔对家长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学校未将家长视为育人伙伴,缺乏主动引导家长参与德育、职业规划的意识。

(2)校企协同机制薄弱。企业参与育人的动力不足,未形成常态化协同模式。

二、新疆中职学校“三全育人”问题成因:

(一)教育理念滞后,责任与激励机制缺失

对三全育人内涵理解片面。将“三全育人”简单等同于思政课教学,忽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系统性整合。学校未建立明确的的育人责任清单,未将中层以上干部、教辅、后勤服务人员纳入育人岗位职责。

( 二) 管理机制与资源配置失衡

1. 校企合作浅层化。校企合作多停留在实习岗位提供,缺乏深度协同。企业未参与课程开发,学生在实训中难以接触到行业前沿技术与职业精神培育。企业参与育人的动力不足。

2. 家校合作形式化。家校合作仅停留在信息通报、缴费等层面,家庭德育指导缺乏专业支持。

(三)认知偏差与师资投入不足

1. 重技能轻德育思想根深蒂固。部分学校未能认识到德育教育对学生起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作用。

2. 思政教师队伍结构性短缺,专职思政教师数量不足,且部分教师对新疆地域文化、民族政策的研究不深入,难以开展针对性教学。其他学科课程思政教学形式化,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不充分,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脱节。

(四)语言环境与教育认知双重制约

(1)家庭语言环境单一,缺乏国家通用语实践场景。部分新疆中职学生来自偏远乡村家庭,学生在家中使用国家通用语的机会较少。

(2)家长教育认知局限,国家通用语重视度不足。部分家长对“通用语对职业发展、文化认同的作用”认知不足。

(3)教育资源与教学设计适配性不足。早期教育阶段通用语师资薄弱,教学覆盖不均。中职阶段通用语教学与职业需求脱节,学习动力不足。

三、新疆中职学校提升“三全育人”实效性的策略

1. 筑体系明责任—构建“责任闭环 + 骨干领航 + 考核绑定”的全员育人机制

以制度重构,明确育人责任边界,制定“三全育人”岗位责任体系。一是将中层干部、教师、后勤、企业、家长等主体纳入育人责任矩阵,明确一岗双责(本职工作 + 育人任务)。二是聚焦德育队伍专业化建设,领导层牵头成立德育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德育骨干、班主任精英、全员育人队伍培育。三是建立育人成效与绩效考核、评优评先双重绑定机制,推动“全员育人”从被动参与转为主动担当。

2. 融思政创课堂—打造“思政铸魂 + 专业赋能”的课程融合体系

从课程顶层设计入手,由校领导牵头,统筹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共同绘制学科思政元素图谱。推行“思政课 + 专业实践”双课堂模式,将思政课实践环节与专业实训、红色研学结合。如组织学生在兵团纪念馆、当地博物馆等,开展“思政 + 职业认知”实践,实现“知识传授、技能培养、价值引领”三位一体。

3. 育文化强认同—推进“文化浸润 + 认同培育”的校园文化精品建设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核心,打造一核多载体的校园文化体系。领导层统筹文化资源倾斜,重点建设三类文化阵地。

打造校内红色文化阵地,定期组织“红色讲堂”。

融合中华传统文化阵地。依托重要节庆日开展师生手拉手、“中华经典共诵”等品牌活动,将中华传统文化元素融入校园环境设计;

职业文化阵地。在校园设置优秀毕业生风采墙,培育“崇尚技能、践行匠心”的职业文化。同时,将文化育人成效纳入学校“办学质量评估指标”,确保文化建设不流于形式。

4. 聚合力同育人—建立“家校社协同 + 资源整合”的育人共同体核心

由校领导牵头成立,吸纳教育局代表、企业负责人、家长委员会成员参与,制定《协同育人章程》。重点推进三项工作:

家长学校提质工程。定期邀请教育专家、心理教师开展“线上 + 线下”家庭教育培训。

企业育人激励机制。与合作企业签订《育人合作协议》,明确企业在课程开发、实训指导、职业精神培育中的权责,对积极参与育人的企业给予校企合作优先资质。

社会资源整合,对接本地公检法等部门,每学期开展“法治教育月”活动,邀请法官、检察官进校园开展“模拟法庭”“案例解读”邀请法治副校长,构建学校主导、家校社联动的育人生态。

5. 强语言通心智—实施“语言筑基 + 能力提升”的国家通用语言赋能计划

将国家通用语言提升纳入学校发展战略规划,一是教师能力提升:开展国家通用语言 + 教学能力专项培训,要求教师普通话水平达标率 100% ,将语言表达能力纳入教学评价;二是学生能力提升:开设“通用语言 + 职业场景”特色课程(如“汽修专业术语表达”“服务行业沟通话术”),将普通话证书与毕业、就业挂钩;三是语言与文化融合。在语言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疆地域文化案例,以语言为载体增强学生文化认同。

6. 暖服务伴全程—构建“全周期服务 + 育人嵌入”的服务育人闭环

领导层推动“服务即育人”理念落地,将服务环节转化为育人载体,打造“三维服务育人体系”

资助育人。规范贫困生认定流程,建立“资助 + 感恩教育 + 励志引导”模式,组织受助学生参与公益服务活动,培育感恩意识与社会责任感。

就业升学服务。校领导牵头对接企业与高职院校,建立“实习考核—就业跟踪—升学指导”全链条服务,将职业素养评估纳入实习考核核心指标。

后勤育人。制定《后勤岗位育人规范》,明确校医、食堂、维修等岗位的育人职责。如食堂推行“光盘行动育人岗”,校医开展健康生活教育课,将服务质量与育人成效纳入后勤考核,实现服务全程伴育人。

【参考文献】

[1] 杨钧 . “三全育人”视域下的中职校全员导师制探索 [J]. 上海教育 , 2023, (18): 56-57.

[2] 方如萍. 新时代中职校“三全育人”模式的运行与保障机制研究 [J]. 现代职业教育 , 2021, (26): 18-19.

本文系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职业院校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专项任务课题《新疆中职学校“三全育人”实效性的探究》课题编号 :(2024ZZZC29)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