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五育并举”视域下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及路径探究

作者

王文婷

新疆石河子职业技术学院 兵团第八师石河子市 832000

摘要:“五育并举”旨在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职院校承担着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任,劳动教育作为“五育”之一,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主要阐述了“五育并举”视域下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并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如构建独立的劳动教育课程模块、劳动教育课程中融入德育元素、拓展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等,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五育并举;价值;高职;劳动

引言

“五育并举”教育方针下,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与实践能力,提升综合素养,促进全面发展。为有效实施劳动教育,高职院校应设置基础劳动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在课程中融入其他“四育”课程元素,加大对校内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的投入,建设多种类型的校内实践基地,积极拓展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与企业、社区、博物馆等机构建立合作关系,进而实现劳动教育在高职院校育人体系中的最大价值。

一、“五育并举”视域下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

“五育并举”视域下,高职院校通过劳动教育,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促使学生摒弃功利主义和轻视劳动的思想,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在参与社区公益劳动过程中,能够亲身体验为人民服务的乐趣,增强社会责任感,而且劳动教育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在劳动实践中,学生需要遵守劳动纪律,与他人合作完成任务,有助于培养其敬业精神、诚实守信的品质,而且将传统文化与劳动教育相结合,能够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在传统手工艺制作课程中,学生学习剪纸、刺绣、陶瓷等传统技艺,了解其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不仅传承了传统文化,还能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激发其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从而增强文化软实力。劳动教育能够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具象化,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专业理论,使学生将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劳动中,学生需要面对各种实际问题,不断探索和尝试新的解决方法,有助于激发其创新思维和创造力,使其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时,能够灵活应对,提出创新性的解决方案。劳动过程往往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如恶劣的天气条件、复杂的劳动任务等,学生在克服这些困难的过程中,需要付出努力和毅力,有助于培养其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通过系统的劳动教育,可以使学生明白劳动的重要性和意义,在学校的日常生活劳动中,养成自觉自愿、认真负责的劳动态度,珍惜劳动成果,不轻视任何形式的劳动。劳动教育能够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资源进行整合,形成一个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教育体系,在劳动实践中,学生可以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际中,实现知识的转化和应用[1]。

二、“五育并举”视域下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路径

(一)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五育并举”的综合教育框架下,高职院校应构建一个全面而高效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深入剖析高职院校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将劳动教育目标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有机结合,使劳动教育成为专业教育的有力补充,共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还应关注行业动态和企业需求,根据不同行业的发展趋势和岗位要求,调整和完善劳动教育目标,在信息技术行业劳动教育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适应新技术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在未来的工作中具备更强的竞争力。学校应将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作为劳动教育课程的核心目标之一,让学生认识到劳动是实现个人价值的根本途径,在课程中可以引入劳模事迹、优秀劳动者的故事,激发学生对劳动的热爱和尊重,课程目标的设定上,强调学生通过劳动为社会作出贡献的重要性,让学生明白自己的劳动能够为社会的繁荣和进步贡献力量。学校应深入挖掘各专业课程中的劳动教育元素,将劳动教育有机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在建筑工程专业的建筑力学课程中,可以结合建筑工地上的实际劳动场景,讲解力学原理在建筑施工中的应用,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了解建筑工人的劳动过程和辛勤付出,针对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特点,开设一些综合性的劳动教育课程,如创新创业劳动教育课程、智能制造劳动教育课程等,如创新创业劳动教育课程中,学生来自不同专业,可以组成团队,共同开展创业项目,通过市场调研、产品设计、生产制造、营销推广等一系列劳动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2]。

(二)采用项目式教学方法

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中可以采用项目式教学方法,依据人才培养目标,设计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劳动教育项目,关注社会热点和行业发展趋势,将实际需求融入项目设计,可以设计“社区适老化设施改造”项目,学生通过调研老年人需求,设计并制作适老化辅助工具,使学生的劳动成果具有社会价值和应用前景,还应根据学生的年龄、年级和能力水平,设计不同层次和难度的项目,还应考虑学生个体差异,除了必选项目外,开设一些选修项目,满足不同兴趣爱好和特长学生的需要。项目实施中应采用学生自由组队和教师合理调配的方式,学生根据项目需求和自身兴趣自主组队,教师根据学生的能力特点和项目要求进行适当调整,确保团队成员在知识和技能上相互补充,项目团队中设立项目负责人,其他成员根据各自特长和能力,分别负责其他工作,教师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发挥指导作用,启动阶段为学生提供项目背景、目标和技术路线等方面的指导,帮助学生明确项目方向,项目实施中定期深入项目现场,了解项目进展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并积极检查项目进度报告、实地抽查等方式,对项目实施过程进行监督,确保学生按照项目计划和质量标准推进项目[3]。

(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

“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指引下,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应积极拥抱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利用 VR 技术创建虚拟工作场景,如工厂生产线、医疗手术室等,学生佩戴 VR 设备后,可以在虚拟场景中进行操作练习,结合 AR 技术,将虚拟信息投影到现实场景中,在汽车维修专业中,使用 AR 设备扫描汽车部件,获取该部件的名称、功能、故障检修方法等信息的三维动画展示,使抽象的知识变得更加直观、易懂,提高学习效率,还可以设计与真实工作场景紧密结合的虚拟劳动项目,设置不同的任务场景和突发情况,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教师可以开发系列化的在线劳动教育课程,课程内容涵盖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等多个方面,整合多方资源,丰富课程内容,还可以引入企业培训视频、工匠大师的讲座视频等优质资源,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素材,拓宽学生的视野。教师可以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利用线上教学平台进行知识讲解和预习,将劳动课程的理论知识部分制作成短视频或电子文档,上传至平台,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课堂上则针对学生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解和示范操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实践操作,实现线上线下教学的有机融合,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直播与短视频平台,邀请企业工匠、劳动模范、行业专家等进行直播,其在直播间内展示精湛的劳动技艺,如手工雕刻、机器操作、农业种植技术等,讲解其中的技巧和要点,观众学生可以在直播过程中实时提问,与主播进行互动交流,深入了解劳动行业的实际需求和发展动态。

(四)重视校园文化建设

高职院校可以在校园内规划专门的劳动实践园区,如“耕读园”“工匠园”等,“耕读园”可以划分出不同区域,用于种植时令蔬菜、水果、花卉等,让学生亲身参与播种、浇水、施肥、收获等全过程,体验农耕文化的乐趣和艰辛,设立劳动成果展示区,在学校图书馆、教学楼大厅、食堂等人流量较大的区域,定期展示学生的劳动成果,通过展示学生的创意和努力成果,激发更多学生的劳动热情和创造力,还应建设现代化的劳动教育实训基地,根据学校的专业设置和课程需求,配备先进的实训设备和仪器,满足学生基本的操作训练需求,还要模拟真实的生产环境和工作流程,使学生在实训过程中能够感受到实际工作的氛围和要求。学校应提炼和宣传校园劳动精神,结合学校的办学历史、发展历程和专业特色,挖掘和提炼具有本校特色的劳动精神内涵,开展劳动精神主题教育活动,通过举办劳动精神讲座、演讲比赛、征文活动等形式,广泛传播劳动精神,邀请劳动模范、行业专家、优秀校友等走进校园,分享其劳动故事和成长经历,引导学生将劳动精神内化为自身的品质和行为准则。学校应举办各类劳动文化节,如“校园劳动文化节”“技能竞赛月”等,劳动文化节期间,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劳动技能大赛、创新创业项目展示、劳模事迹展览等,通过这些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劳动才能的平台,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竞争意识,还应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和志愿服务,组织学生参加社区义务劳动、扶贫助农项目等,增强社会责任感[4]。

结束语

综上,“五育并举”视域下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价值深远,通过有效的路径实施,可以推动高职教育的高质量发展。高职院校应继续深化劳动教育改革,不断探索创新教育模式,将劳动教育有机融入各专业课程教学中,开发具有本校特色的劳动教育校本课程,并采用项目式教学方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行业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拓展校外实习基地数量和质量,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吴锋,马扬,卓立涛.“五育并举”视域下高职院校医学生劳动教育路径研究[J].科教导刊,2024,(21):101-103.

[2]李冬梅.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路径研究[J].文教资料,2024,(04):176-179.

[3]陈曦,陈国华.“五育并举”视域下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现实困境及路径探究[J].大学教育,2024,(01):138-141.

[4]毕雅雯.体育视角下“五育并举”的内在逻辑、价值意蕴与实现路径[D].山东体育学院,2023.

作者简介:王文婷;出生年月:1991.04;性别:女;民族:汉;籍贯:新疆吐鲁番;学历:硕士研究生;职称:讲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

本文系2024年度中国教育后勤协会五育并举"视域下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路径研究(课题编号:YBKT2024032)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