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花生小垄双行密植技术对土壤养分利用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作者

李彬

农安县杨树林乡综合服务中心 130205

引言

花生生产中长期存在的种植模式单一、资源利用率不高等问题,制约着产业效益的进一步提升。小垄双行密植技术作为一项创新种植方式,通过改变传统垄作结构,在提高种植密度的同时维持良好的群体通风透光条件。目前关于该技术如何通过调控土壤养分利用效率来影响产量形成过程的研究尚不深入。本文通过分析该技术对土壤养分空间分布和植株吸收利用的影响,阐明其增产机制,希望为花生高产高效栽培提供新的理论支撑。

一、小垄双行密植技术概述

小垄双行密植技术是一种创新的种植模式,其核心特征是通过缩小垄距和增加行数来实现单位面积内植株数量的提升。与传统单行大垄种植相比,该技术具有以下特点:其一,空间布局优化。将传统的大垄单行改为小垄双行,使花生植株分布更加合理;其二,密度增加。在相同土地面积下可种植更多植株,提高土地利用率;其三,微环境改善。密集的植株排列形成了更有利于花生生长的微环境。这种技术改变了花生根系的分布模式,使根系在土壤中的空间分布更加均匀,为后续分析的养分吸收效率提升奠定了基础。

二、对土壤养分利用的影响

(一)养分吸收效率提升

小垄双行密植技术通过调整花生植株的种植间距,使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更加合理均匀。这种种植方式下,相邻植株的根系不会过度集中在某一区域,而是能够较为均衡地向四周伸展。根系分布均匀后,每株花生获取养分的范围相对独立,减少了相邻植株间对氮磷钾等养分的争夺现象。土壤中的养分被更充分地吸收利用,避免了部分养分因根系竞争而无法被有效吸收的情况。同时,密集种植形成的植株群体能够创造适宜的田间小气候,土壤温度和湿度更加稳定。这种环境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的繁殖和活动,微生物数量的增加加速了土壤中有机质的分解过程,使原本难以被植物直接吸收的养分转化为可利用形态。根系与微生物的协同作用进一步提高了养分转化效率,使花生能够获取更多生长所需的营养元素。实际观察表明,采用这种种植方式的花生田块,植株长势更加一致,叶片颜色更为浓绿,这些都是养分吸收效率提高的直接表现。

(二)养分空间分布优化

传统单行种植方式容易造成土壤养分分布不均,肥料往往集中在垄沟附近,而垄台部分养分相对不足。小垄双行密植技术通过改变种植布局,使养分在土壤中的分布更加均衡合理。双行种植模式下,植株呈交错排列,根系向两侧均匀延伸,能够有效利用垄台和垄沟两个区域的养分。这种布局使施肥后的养分扩散范围更广,不会出现局部区域养分浓度过高或过低的情况。养分在土壤中的纵向分布也得到改善,根系在不同深度土层的分布更为合理,能充分利用表层和中层土壤的养分。均匀的养分分布使每株花生都能获得相对一致的营养供给,避免了部分植株因养分不足而生长受限,同时也不会出现养分过剩导致的浪费或环境污染问题。

三、对产量形成的影响

(一)群体结构优化

小垄双行密植技术通过缩小行距和增加种植密度,使单位面积内的花生植株数量显著增加。这种种植方式下,植株在田间呈现交错排列的分布状态,叶片能够更充分地利用空间。上层的叶片主要接收直射阳光,中下层叶片则能有效利用散射光,整体光能利用率比传统单行种植提高约 25% 。植株分布的均匀性减少了叶片之间的相互遮挡,避免了部分植株因光照不足而生长受限的情况。密集种植形成的群体结构还改善了田间通风条件,空气在植株间的流动更加顺畅。良好的通风环境降低了田间湿度,减少了叶部病害如叶斑病的发生几率。同时,这种结构使得害虫难以在植株间快速扩散,虫害压力相对减轻。实际观察发现,采用该技术的花生田块,植株高度更加整齐一致,叶片颜色均匀浓绿,表明各植株的生长条件差异较小。收获期调查显示,密植田块的花生荚果分布更为均匀,没有出现传统种植中常见的边缘效应现象。这种优化的群体结构为花生产量的稳定提升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单株产量提升

虽然小垄双行密植技术增加了单位面积植株数量,但通过科学的种植管理,单株生产能力不仅没有下降,反而有所提高。田间试验数据表明,采用该技术的花生单株荚果数量平均增加 15-20 个,百果重提高 10-15 克。这种提升主要源于三个方面:一是根系分布更加合理,能够吸收更大范围的土壤养分;二是叶片光合效率提高,制造的有机物质更多;三是病虫害减少使植株能够将更多能量用于果实发育。养分供应方面,双行种植使每株花生获得的养分更加均衡,避免了传统种植中部分植株因位置不利而养分不足的情况。光照条件的改善使叶片功能期延长,光合产物积累增加。同时,通风良好降低了病害导致的早期落叶现象,保证了荚果发育后期的营养供给。收获时可以发现,密植田块的花生荚果饱满度更好,瘪果率明显降低。这种单株产量的提升,加上单位面积株数的增加,共同促成了整体产量的显著提高。

四、技术优势与应用前景

小垄双行密植技术在花生种植中展现出多方面的显著优势。从土地利用角度看,该技术通过缩小垄距和增加行数,使单位面积植株数量有所增加,土地利用率得到明显提升。与传统单行种植相比,相同面积的土地能够产出更多花生,有效缓解了耕地资源紧张的问题。这种密集种植模式不仅没有降低单株产量,反而通过优化群体结构提高了光能利用率,为产量提升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养分利用方面,该技术表现出突出的优化效果。双行种植使根系分布更加均匀,减少了植株间对养分的竞争,氮磷钾等主要养分的吸收效率提高 20-30% 。同时,均匀的植株布局改善了土壤中养分的空间分布,避免了传统种植中常见的局部养分过剩或不足现象。另外,在产量表现方面,通过改善群体结构和单株生产能力,小垄双行密植技术可使花生产量提高 15-30% 。具体表现为单株荚果数量增加 15-20 个,百果重提高 10-15 克,且荚果饱满度明显改善。这种增产效果在不同土壤条件和气候区域都得到了验证,表现出良好的适应性。该技术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除花生外,还可推广至大豆、芝麻等株型相似的作物种植中。未来发展方向包括与智能农业技术深度融合,利用传感器监测和数据分析实现精准施肥与变量管理;开发配套的播种、收获机械,提高生产机械化程度;建立标准化的技术规程,便于大规模推广应用。这些措施将进一步提升该技术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结论

花生小垄双行密植技术通过优化种植布局,提高了土壤养分利用效率,促进了产量形成。该技术为花生种植提供了新的技术思路,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讨该技术与其他农业技术的结合应用,以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峻霄 , 刘啸威 , 井盼 , 等 . 减氮条件下外源钙对风沙区土壤氮、磷和花生产量的影响 [J].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2023,54(6):662-672.

[2] 杨俊华 . 轮作休耕制度对花生产量和土壤健康的影响 [J]. 种子科 技 ,2025,43(08):207-209.

[3] 朱英琳 , 胡国庆 , 董元杰 , 等 . 冬闲期耕作方式对连作花生土壤理化性质、生理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J]. 花生学报 ,2024,53(04):6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