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新质生产力赋能浙江省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研究

作者

张毅 吴凤燕 翟越 方皓然 甄明 王舟 指导老师

嘉兴大学 浙江嘉兴 314001

一、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 2023 年首次提出 " 新质生产力 " 概念,强调其以 " 数字技术 + 绿色技术+ 高端装备 " 为核心,是 " 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 " 的先进生产力质态。二十届三中全会又进一步强调",以新质生产力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在此背景下,浙江民营企业积极探索新质生产力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路径。

本文通过文献梳理发现了民营企业目前仍存在着创新投入不足、高端人才流失、产业结构待优化等问题,最终在文本中提出了政策驱动创新、优化人才引进环境、推进数字化改造等建议,旨为企业转型、区域经济发展及高校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二、新质生产力赋能浙江民企的必要性

浙江省作为民营经济 "56789" 特征最显著的省份,其转型成效直接关系到 " 两个先行 "战略的落地。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的新质生产力对于赋能浙江省民营企业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第一,技术创新推动民营企业降本增效。民营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重要主体,通过持续研发投入与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动力,而新质生产力则通过技术变革带来的生产力质变,大大助力了民营企业的降本增效,形成创新驱动与效率提升协同的高质量发展格局。

第二,人才聚集有利于科技创新。新质生产力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岗位变动,促使民营企业吸纳高水平人才的需求提高而人力资源的进一步聚集也使得民营企业创新环境的进一步优化,形成人才集聚与技术创新的互促效应。

第三,数智化驱动产业革新。作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技术形态,数字化转型升级为民营企业注入创新动能。民营企业依托数字化转型技术,提高生产效率、精准预判市场需求,优化内部管理与供应链配送,推动市场核心竞争力,实现数字技术的迭代升级与相关产业的联动。

图 1 新质生产力赋能逻辑图

三、浙江民营企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一)结构性矛盾:数字鸿沟与卡脖子技术问题并存

本研究通过分析 2018-2023 年浙江省 11 地市面板数据发现,浙江民企在数字化转型率不足 40%。”数字化转型成本高、技术门槛高、人才要求高”三高问题突出。调研显示,63%的中小企业因年均50 万元以上的转型投入而望而却步。

当前,浙江民企产业结构呈现多元化、高度市场化特征,第三产业主导,制造业加速向高新技术领域转型,但传统产业占比仍较高,高端制造业规模不足。高端芯片、工业软件自给率低于 30%,关键材料进口依赖度超 60%。集成电路领域,浙江自给率仅 12%,75% 的先进制程芯片依赖进口。

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中小企业,因附加值低、抗风险能力弱,易受外部环境冲击。数字化转型作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特点之一,对产业升级至关重要。

(二)要素制约:人才缺口与数据壁垒凸显

根据 2024 年统计数据显示,浙江省数字技能人才缺口达 50 万人,复合型人才(技术+ 管理)供需比达 1:5。杭州某 AI 企业 HR 总监反映:" 招一个既懂算法又懂业务的工程师,比招一个CTO 还难。"

如图 2 所示、2024 年,浙江省民营企业贡献了全省 80% 以上的就业岗位,吸收了本地和外来务工人员约 3000 万就业人口;但由于中小型民营企业,薪酬竞争力不足、管理方式落后、企业文化薄弱、外部竞争加剧等问题,导致企业人才流失严重。

其次、跨企业数据共享率不足 15%," 数据孤岛 " 导致协同效率损失 20%-30% 。某纺织产业集群调研发现,企业间订单数据互通率仅12%,重复报价现象普遍。

(三)制度瓶颈:标准缺失与融资障碍制约发展

首先、近年来,由于国际政治局势突变、欧美等国对我国,出口外贸型企业严格管控,导致浙江省外贸企业在出口方面招收不公平待遇。根据 32% 企业反映、因数据安全、碳足迹核算标准不明确,国际标准对接率不足 10%。某企业产品在出口欧盟时,因碳足迹认证标准差异导致额外检测成本增加8%。

其次、民营企业融资渠道过度依赖银行贷款,而其自身规模小、资信等级低、抵押物不足且破产风险较高的特点,导致银行贷款审批通过率与商业信用获取难度均显著高于大型企业。据官方数据显示、中小民营企业科技信贷覆盖率仅28%,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占比不足5%。宁波银行 " 科创 e 贷 " 虽年利率低至 3.8%,但审批周期长达 2 个月,难以满足企业紧急资金需求。

四、对策与路径:技术- 制度- 生态三维协同

(一)技术赋能:推进数字化改造升级

根据浙江省数字经济发展规划,结合浙江 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 "1+N" 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推广 " 产业大脑 + 未来工厂 " 模式。绍兴纺织产业大脑已整合 3000 家企业,通过AI 面料识别与智能排产,将产能利用率提升至85%,原料浪费率降低18%。

实施 " 双尖双领 " 计划,设立 100 亿元级 " 卡脖子 " 技术攻关基金。重点突破高端芯片设计、工业软件等领域,目标到 2025 年将国产化率提升至 40%。2024 年浙江省,培育出230 余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1800 余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及 1.2 万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显著驱动了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图2 浙江省民营企业人员流失率

(二)制度创新:完善数据治理与优化融资环境

首先、浙江省将数字经济发展列为“一号工程”,形成从“数字浙江”到“四张清单一张网”改革路径。同时,浙江省还制定了《浙江省电子商务条例》《关于网络虚假信息治理的决定》等配套法规,进一步强化了对数字平台、数据安全、网络内容等方面的监管,营造了公平、透明、可持续的数字治理环境。探索 " 数据要素确权 + 隐私计算 " 交易模式,建立数据分类分级管理制度。杭州数据交易所已上线 200 个数据产品,公共数据开放率提升至40%,企业数据交易成本降低25%。

其次、构建 " 创新券 + 科技贷 + 风险补偿 " 金融体系,推广 " 浙科贷 "" 专精特新贷 "等特色产品。温州银行" 知识产权质押贷" 通过动态估值模型,将质押率从30% 提升至 50% ,审批周期缩短至7 天。

(三)生态构建:强化创新联合体与人才引进环境

推进高校与企业共建专业平台,打造 " 产学研 '/ 创新联合体,提升基础研究占比至20%。之江实验室与浙大、阿里合作开发的 " 天枢 " 人工智能开源平台,已吸引超 10 万开发者,孵化 300 余个 AI 应用项目。鼓励高校进行数字经济专业的设置,培养有专业化水平的高等人才。

地方政府优化人才引进政策和就业环境。营造尊重人才、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出台清晰稳定的产业政策,完善人才住房、子女教育、医疗保障等配套政策。坚持高校、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定制化培养专业人才,积极引进国内外高端人才和创新团队,从而改善民营企业的人才结构。

五、结论

新质生产力是浙江民企突破 " 中等收入陷阱 "、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引擎。本文运用新质生产力基本理论,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视角,深度剖析新质生产力为引擎,推动浙江民企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学术价值与实践案例。提出 " 技术 - 制度 - 生态" 三维协同改革路径。通过政策创新与实践探索,浙江有望为全国民营经济转型提供更具普适性的代表方案。

参考文献:

[1] 徐政 , 郑霖豪 , 程梦瑶 . 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与实践构想 [J].

当代经济研究 ,2023(11):51-58.

[2] 蒲清平 , 黄媛媛 .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理论创新与时代价值 [J]. 西南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23,49(06):1-11.

[3] 高帆 .“ 新质生产力” 的提出逻辑、多维内涵及时代意义 [J]. 社会科学文摘 ,2024(05):94-96.

[4] 周文 , 许凌云 . 论新质生产力:内涵特征与重要着力点 [J]. 改革 ,2023,(10):1-13.

课题:创新训练项目,新质生产力赋能浙江省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研究(编号:8517241541)

作者简介:张毅(2004-)男,汉族,浙江省嵊州市人,本科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