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会影响生育意愿吗?
杨佳
四川大学 四川成都 610065
摘要:本文首先将儒家文化特征整合进效用函数之中,并以此为基础扩展了传统的世代交叠模型。扩展后的模型表明,儒家文化中的节俭传统降低了人们的生育意愿,而养儿防老的观念则会产生相反的作用,并且所产生的边际效果强于前者。本文结论的政策含义在于,政府在制定人口公共政策时,要充分考虑文化因素,最大限度地发挥儒家文化对生育意愿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儒家文化;生育意愿;世代交叠模型
一、引言
为有效应对老龄化、少子化带来的人口压力,我国于2021年提出“三胎政策”。然而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全年出生率为7.52‰,自然增长率仅为0.34‰,双双创下历史新低。在生育率“双降”的现实背景下,提升生育意愿,化解少子化现象是现阶段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当前国内学者大多从社会、家庭、个体三个层面对生育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荆林波,2020),但鲜有学者从文化的角度探讨。作为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儒家价值观深刻地影响着我国国民的行为和观念(徐细雄等,2020)。因此,本文基于儒家文化的视角,旨在探究其对生育意愿的影响机制。
二、文献综述
儒家文化几千年来一直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和社会关系,因此也维系了中国的社会结构和家庭。周小川(2009)认为,东亚地区受儒家思想影响,崇尚节俭、反对奢华等传统,因此导致了消费水平的根本性低迷。而高储蓄带来的高的财富和资本累积也往往使节俭的家庭具有高的社会地位,这更进一步的激励着节俭传统的盛行(万光彩等,2013)。由于儒家背景下中国的家庭成员受家族观念影响更明显,承担着赡养老人、抚育子女等大量社会责任(陈志武,2013)。并且随着父系氏族社会的发展,以养儿防老为主导的生育观念,使得父母追求多生多育和多子多福(杜朝运和詹应斌,2019)。父母不仅非常注重子女的人力资本投资,也会给子女遗留更多的财富(王韧等,2022)。
三、理论分析
新经济人模型认为可以将利他因素纳入到偏好函数之中,为本文在偏好函数中引入儒家文化传统的养儿防老特征提供了理论依据。另一方面,新经济人模型认为节俭导致的资本积累和财富增加会经济人的个人社会价值,因而儒家文化的节俭传统也成为效用的直接源泉。本文将效用函数简化为CRRA形式并采用对数函数形式,参考杜雯翠等(2023)的做法,效用函数可以表示为:U=nn+nn+n。其中,nn表示经济个体自身从消费行为中所获得的效用;nn表示经济个体通过节俭以积累财富,从而带来的效用增进,是其节俭程度。n则反映经济个体从年轻时供养子代和年老时接受子代供养中获得的效用增进。为个体年轻时期生育的子女数量,用于衡量生育意愿水平;(1-v)为个体老年时期其子代的总收入,故>0衡量了个体成为父母时的利他倾向。>0为贴现率水平,>0衡量个体对子代的偏好程度。
欧拉定理假设下单位有效劳动工资率,经济个体获得的劳动收入为:=-=, 。在世代交叠模型两期终生时间假定条件下,经济个体会将其获得的劳动收入去掉供养后代的成本后在两个时期进行分配,因而经济个体的预算约束可以表示为(1-)=+++。式中v为生育及抚养子代所需要的时间成本;r为t+1时期的利率水平。联立构造拉格朗日极值函数并求解,得到一阶条件为:=0; 。求解最优化一阶条件得:;>0。由上两式可知,当仅受节俭传统观念影响时,个体生育意愿较低;当仅受养儿防老观念影响时,个体倾向于多生孩子;综合看来,由于>0,因此>,即养儿防老观念的作用强于节俭传统观念。
四、结论与启示
本研究在世代交叠模型中引入儒家文化特征,从理论上提出节俭传统与养儿防老两个观念的共同作用;并通过实证回归对理论命题进行检验:儒家文化通过提高家庭储蓄率和内生的养儿防老观念,可以显著提高生育意愿。鉴于此,提出化解我国低生育的问题和少子化现象的具体措施如下:第一,在制定人口调整政策时,应将文化因素充分考虑在内。第二,为育龄女性提供更多的劳动保护和政策优惠,降低生育行为给女性造成的母职惩罚。第三,在考虑经济发展、推进城市化建设的同时,应兼顾重塑人们对于消费的观念。
参考文献:
[1]杜朝运, 詹应斌. 儒家文化与家庭风险资产配置——基于CGSS数据的实证研究[J].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9,59(06):95-106+221.
[2]杜雯翠, 毛赢. 互联网使用是否降低了生育意愿——来自代际交叠模型的证明[J]. 南开经济研究,2023,(01):171-188.
[3]荆林波.M型社会理论引发的思考[J].经济与管理研究,2020,41(03):87-94.
[4]万光彩,肖正根.文化特征与储蓄率差异——基于世代交替模型的分析[J].软科学,2013,27(03):134-139.
[5]王国军,高立飞.低生育意愿的一个解释:养儿防老向商业保险养老转变——基于CGSS2015数据的实证分析[J].兰州学刊,2021,(02):179-195.
[6]王韧,夏昱,徐珏瑶等.子女结构与家庭商业保险:来自中国家庭金融调查的证据[J].中国软科学,2022,(07):183-192.
[7]徐细雄,李万利,陈西婵.儒家文化与股价崩盘风险[J].会计研究,2020,(04):143-150.
[8]周小川.关于储蓄率问题的若干观察与分析[Z].2009年2月10日在马来西亚央行高级研讨会上的发言.
作者简介:杨佳(2000.08-),女,回族,山东济南人,硕士研究生在读,四川大学经济学院国民经济学专业,研究方向:社会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