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小学教育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
王芸
甘肃省庆阳市环县红星小学
摘要:文章将聚焦在小学教育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任务,探索分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小学教育中的具体价值意蕴和实践路径,旨在小学教育中全面贯彻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关键词:小学教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价值;路径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小学教育的价值向度
(一)厚植小学生爱国情怀
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尚小,正是进行价值观引导教育的黄金时期。在小学教育教学中巧妙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相关内容,如英雄人物事迹、国家历史等,有助于小学生认识到国家的繁荣与昌盛离不开先辈的奉献,并可从国家历史、英雄人物事迹、历史事件中提炼精神内涵,循序渐进地树立爱国主义情怀,将其作为自身未来成长路上的重要精神动力[1]。
(二)传承弘扬中华文化
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出现了许多优秀文化,小学教育中注重渗透优秀传统文化。在具体教育教学中传承各种优秀文化,可以帮助小学生逐步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而且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支撑下,学生能够比较全面、系统地了解各种中华优秀文化,如经典诗词、传统技艺等,使得学生能够在学习文化的同时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担起传承中华文化的历史重任。
(三)培育小学生民族团结意识
我国是多民族国家,虽然在历史中各民族之间存在摩擦或冲突,但最终形成了大一统国家。就国家层面而言,小学生自小便接受民族团结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能够引导学生认识到各民族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并形成民族团结的潜意识,这对持续加深民族团结有重要意义,更是国家繁荣的基石。在如今复杂的世界形势背景下,在小学教育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确保民族团结、国家繁荣,持续增强综合国力,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重要意义。
二、小学教育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探索
(一)健全课程体系建设
在小学教育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必然趋势,更是适应教学改革的基本要求。不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是一个系统性的过程,需要将健全课程体系作为首要任务。当前现有小学课程框架中缺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的内容,对此可从课程体系框架入手,在其中增设民族团结的相关课程,用于介绍民族历史、文化、风俗等内容,便于学生了解各民族特点。不仅如此,除增设专门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外,还应探索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各语文、数学等各科中,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真正与小学课程体系有机结合。
(二)精研教材编写优化
小学教学工作的开展以教材为依托,在进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时,也需要发挥教材辅助作用。为此,可在教材编写方面进行深度优化,使小学教材内容能够贴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需求[2]。在教材编写中,需根据课程内容合理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元素。例如在音乐教材中,适当增加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内容,学生在音乐课堂中可欣赏具有民族特色的经典音乐;再如在美术教学中,可增加有明显民族色彩的雕刻、绘画等经典作品,便于学生了解民族风格特点的艺术作品。总而言之,注重优化教材编写,灵活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相关内容,可为促进小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挥载体作用,使其自小便能够了解民族文化,有利于提高教材的趣味性,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革新教学方法策略
在小学教育中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非一蹴而就,教学方法同样需要优化改进,以契合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要求。以往在小学教学中,教学方法相对滞后,而且对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对比较忽略。目前,应重视革新教学方法,例如在学习语文教材中的传统节日内容时,教师不仅需要向学生口头讲解传统节日,还可尝试使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多媒体视频展示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引领学生了解不同民族的节日传统、文化习俗等,或者在教室内组织学生开展节日习俗活动。现阶段,教育领域发展迅速,出现了许多新型教学方法,除情境教学法外,还可结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容实施游戏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项目式学习等方法,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以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矩阵”提高教学效率,引领学生直观、深切地感受民族文化,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四)开展多元社会实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需要体现在课堂的理论学习中,还应组织学生进行实践,以亲身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深切感受文化魅力,促进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校领导层、管理层应提高重视度,探索制定契合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实践办法,如可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民族博物馆,博物馆中收录着具有民族文化特点的文物;如可在节假日中组织学生开展民族文化调研活动,带领学生到社区、乡村中进行实践。将理论知识学习与社会实践活动结合,有利于学生从实践中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真正增强对民族团结的认识,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重要意义[3]。
(五)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学工作的参与者、实施者,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小学教育的过程中,教师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此必须重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应定期组织教师学习民族相关的专业知识,如民族理论、民族文化等,也可不定期在校内邀请民族专家学者开展讲座,便于教师更为系统、科学地了解民族知识,也可接触到学术研究的新成果;再如,可在校内鼓励教师自行或小组合作方式进行教育教学方法创新,旨在结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课程内容,还可设置相关激励机制,对于取得优秀研究成果的教师个人或团体应给予表彰和奖励。
(六)营造校园文化氛围
除以上几点外,可在校园内营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氛围,以文化氛围发挥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对促进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支持。例如,在校内建设“民族文化长廊”,师生可在闲暇时到文化长廊驻足观看,了解民族文化的相关内容;在教室内,各班级可张贴关于民族文化的图片、名言警句等内容;再如,学校应定期举办民族文化活动,各班级均可参与,在文化活动中吸引学生,并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促进学生切实感受民族文化魅力。
结语:小学教育中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容至关重要,可促进小学生厚植爱国情怀、传承并弘扬中华文化、培育民族团结意识。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个漫长且持续的过程,需要在小学教育中注重优化课程体系、教材编写、教学方法,增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并在校内营造民族文化氛围,持续夯实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知,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参考文献:
[1]张军成,李唐. 以中华文明统一性推进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路径研究 [J].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 26 (05): 44-52.
[2]崔榕,刘绍绍. 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路径研究 [J]. 民族高等教育研究, 2024, 12 (03): 52-57+2.
[3]胡晨成,张顺. 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研究的热点分析与未来展望 [J]. 现代职业教育, 2024, (12): 177-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