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数字化转型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的困境与对策分析

作者

向柳茜

邵阳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邵阳 422000

摘要:迎合数字化转型需求,高职院校要重视培养教师数字素养。本文对具体培养期间的一些困境和对应措施展开细化探讨与分析,其中,探讨培养机制缺失、培训内容针对性不足、缺少充足的资金支持以及评价制度有效性等困境,并针对对应的解决措施进行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高职院校;数字化转型;数字素养;困境;对策

引言: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数字技术在教师职业发展中发挥作用越来越重要,对其开展有效的数字素养培养,不仅是为了提升其教学和自身学习能力,也是为了促使其在未来获得更为高效的发展,对推动高职院校数字化转型也十分关键,值得提起高度重视,并探寻多种有效手段,实现对应目标。

一、困境探讨

(一)培养机制缺失

数字素养的培养本身具有较高的系统性,涉及过程较为繁琐,内容也较为复杂,包括能力、意识等多方面的培养,属于多方主体协同联动形成的结果。但实践操作期间,高职教师想要实现数字素养的提升,多是依靠校内组织的各项培训活动,来自其他主体的支持较少,甚至没有[1]。

(二)培训内容缺少针对性

高职院校中的教师,来源渠道并非是单一的,年龄差异相对明显,所以一般而言,年龄和来源具有差异的教师,在数字素质培养提升方面,对应需求也会存在较大不同。但结合现阶段高职院校实际情况,所组织的培训活动,通常会挑选集体培训的形式,内容也具有普适化特点,针对性不足,缺乏尊重个体差异,难以达到培训的设定目标,影响了培训活动实效性的发挥。

(三)资金投入不足

数字素养培养离不开充足资金的支持,科学开展资金投入机制建设,有助于加快数字素养培养脚步。但结合现阶段发布的各政策文件内容,高职教师数字素养培养涉及发展性和保障性经费显著不足等情况,需要依靠完善且高效的资金投入保证制度,促使相关各种形式的活动能够正常开展,有效发挥作用。

(四)评价制度有效性低

考核评价的功能主要包括调整、引导等,是培养数字素养的关键手段之一。现阶段,在行业相关标准逐渐推行以后,传统遗存的标准缺失等问题有所缓解,但依旧涉及评价方法种类较少、不关注结果等问题,致使评价的实效性无法有效充分发挥,不利于推动教师数学素养的培养进程。

二、应对措施

(一)创新培养机制

数字素养的培养,并非单纯地将教学和数字技术结合在一处,属于一项系统性工程。不但要关注理论引导,也要重视结合现实情况依靠多元主体,组织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实现有效的协同联动。教育部门应将相关政策文件作为支撑,将数字素养培养视为系统化、长期化的实践任务,积极创新培养机制,充分发挥各项活动的优势作用,活动设计期间要实现对数字素养培养的有效研究,有助于促进目标实现。教育部门应当结合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水平和高职院校的教学需求合理设计培训活动,通过省市级、国家级等不同级别的培训学习活动将一定区域范围内优秀的高职教师集中起来,将相关理论与实践教学技能相结合,使教师能够深入理解数字素养在高职院校教学工作中发挥的作用,激发教师提升个人数字素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教师的自觉性,助力教师群体数字素养的提升。除此之外,各个高职院校之间应当加强联系,做好教师群体的互动交流,分享教学经验,共同提升数字素养。

(二)提高培训针对性

应结合各学科、专业、年龄、来源的教师的差异化特点与现实需求,开展针对性的培养规划定制,建设以实践为引导、以课堂为依托的数字技术相关知识与技能的培训体系,重视引导教师掌握如何在实践教学期间,实现如何有效融合数字知识和技术,推动理论实践结合目标的实现,争取在教学过程中将数字素养提升的优势价值有效发挥出来,对优化教师和学生学习效果,推动高职院校数字化、现代化改革十分有利。在此过程中,可以组织专家讲座,邀请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及优秀的高职教师分享教学经验,传递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思想,站在不同专业教学工作的立场上分析教师数字素养的提升路径,将现代化的数字技术与专业教学联系起来,寻找契合点。为了加深教师的理解,应当举例说明,从实践教学活动出发,根据教学质量和学生能力素质的提升说明数字素养培养手段的有效性。

(三)设置专项经费

高职院校要重视提升教师数字素养,在内部建设专项资金,为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的相关活动提供资金支持,同时建设合理的资金保障制度,面对整个学校范围,组织多元化的数字化发展宣传活动,积极推动高职院校智能化、数字化的改革进程,积极建设现代化的信息和网络系统。为了保证专项资金使用的必要性和有效性,应当做好审核工作,确保相关活动的展开能够切实起到提升教师数字素养的作用,为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提升和人才培养工作的完善提供助力。除理论知识层面的学习活动之外,高职院校需要重视实践类互动活动的组织,利用多种可靠的信息化手段实现信息共享目的,在优化校园学习氛围的同时,推动高职院校数字化发展[2]。

(四)优化评价机制

高质量的评价,始终为提升教学效果和师生素养的重要手段,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手段,包括数字化和信息化手段等,可大幅加快教师数字素养提升速度。具体而言,要重视制定详细、全面的标准,积极探寻多种新型、现代化的评价手段,充分利用现代大数据、互联网技术,发挥各项技术的优势作用。

随着各种现代化、信息化技术不断地涌现和发展,以往应用的基于结果引导的单一评价模式,涉及的各类问题愈发凸显出来,对评价有效性和真实作用的发挥均起到了限制性影响。基于此,在实际开展评价机制优化研究期间,应重视内外部、结果和过程等的有机融合,在细化、全方位地捕捉和分析教师数字素养培养实际情况的同时,促使评价的优化的改良、调整及引导等功能更完全、有效地发挥出来。此外,扩展评价内容,集学校、教师及学生等的反馈内容为一体,实现科学联动,对数字素养提升期间涉及的各类问题和困境进行细化研究,并开展有效解决。

结语:

为更有效地推动数字化转型进程,高职院校有必要提高对教师数字素养培养的重视,细化分析和研究具体培养期间涉及的各种困境、问题,积极探讨有效的应对措施,在优化教师教学能力和高职教学现代化发展的同时,促使其更好地实现职业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姜敏,康海燕.乡村教师数字素养培育:运行机制、现实挑战与策略——基于场域理论的分析[J].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24,44(05):32-44.

[2]彭红超,朱凯歌.中小学教师数字素养测评问卷的本土化构建——基于《教师数字素养》行业标准[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24,36(05):72-82.

本文系“邵阳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校级课题”课题名称:《湖南省高职教师数字素养提升实施路径研究》立项编号:(SJG24B19)课题类别:教改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