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智慧课堂的初中德育工作优化策略研究
谈珠专
湖北省咸宁市崇阳县桃溪中学 437500
引言:
智慧课堂是教育信息化 2.0 时代的核心载体。在智慧课堂中,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多样化技术都可融入应用,能够重构传统教学场景。对于本文探讨的初中班主任德育教育实践来讲,技术工具与育人目标如何衔接融合,多样化的资源如何对标德育要求充分发挥作用,是班主任开展实际工作时需要考虑的重点问题。
一、智慧课堂背景下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现实困境
(一)技术工具和德育目标缺乏适配性
智慧课堂的技术工具多围绕着知识传授和教学管理设计,与德育目标的契合度存在不足。当前主流平台的功能模块主要设计了考勤统计、作业批改、资源推送等教学流程优化功能。对于学生的价值观塑造、道德认知发展、情感态度培育等德育核心目标的支持存在不足。德育资源库的建设相对于德育教育的需求有所滞后。即使教师可在智慧课堂背景下调用多元化的德育素材融入应用,但大部分素材都已转入和共享为基本形式,未能针对初中生的认知特点和互动需求进行进一步的优化设计。
(二)德育数据应用深入度不足
智慧课堂生成的德育数据有碎片化浅层化的特征,无法支撑深度育人决策。班主任获取的学生行为数据也局限于考勤记录、在线时长、作业完成率等结构化指标上。对于课堂互动社交媒体言论、虚拟社交行为等非结构化的数据无法保证深度挖掘和调用。德育数据的应用也大都局限在判断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状态上,未能构建道德认知、情感态度与行为选择于一体的多维评估体系,班主任也无法数据洞察学生的道德判断内在逻辑。
(三)基于虚拟空间的师生情感联结弱化
智慧课堂的虚拟化特征正改变着传统德育面对面的情感传递机制,在线德育场景下,师生互动可通过文字表情符号或语音片段来呈现,这虽然能够突破地域上的限制,但也同步存在教师无法通过肢体语言等线索感知学生情绪变化的问题,导致德育教育在智慧课堂下的情感共鸣强度受到了影响 [1]。另外,虚拟身份虽然有匿名性,能够增强学生的表达勇气,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道德约束力有所削弱。
二、基于智慧课堂的初中德育工作优化策略
(一)构建三位一体德育工具库
针对技术工具和德育目标适配性不足的问题,应当构建以需求为导向,以场景做支撑的动态优化机制。首先,应当从班主任的德育需求以及初中生的心理状态、道德水平等方面做好调研分析,梳理出价值观引导、行为矫正、情感支持等方面的核心需求。随后,初中班主任可进一步在引入德育工具库时,选择与初中生德育教育需求相匹平台或软件。必要时,可结合学校的技术资源支持情况开发专项功能模块。例如,可嵌入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支持下的道德认知测评系统,实时分析学生在线讨论文本中的关键词频率、情感倾向,自动生成对应不同学生的道德发展水平报告。在了解学生基础道德水平的前提下,进一步合理规划德育教育流程丰富德育教育内容。另外,教师还应当积极利用 3D建模技术设计虚育实践场景,让学生进入不同的情境角色中接受德育教育,强化责任感。工具库的场景化分类机制应当同步构建,教师应根据班级管理、主题班会、个别辅导等不同的场景组合应用适配的工具。例如,针对部分学生存在的网络言行失范问题,可启用网络语言监测,虚拟法庭辩论、契约式行为管理三位一体的组合引导方案,实现技术工具和德育场景的精准对接。最后,关于工具库的动态迭代主要是指,应当根据学生的需求不断优化完善工具库中的各类德育资源,适应初中生的需求。
(二)深化德育数据分析与协同应用
为破解德育数据应用深入度不足的困境,初中班主任可从数据采集、数据分析、协同干预三方面入手构建全链条分析体系,在数据采集环节,要突破单一的结构化数据限制,通过智慧课堂互动插件、学生终端设备等采集课堂发言文本、收集在线写作记录和虚拟社群行为等非结构化数据。同时,要整合心理测评系统中生成的关键数据形成认知到情感,再到行为的多维数据集,进一步利用机器学习算法构建德育评估模型,识别学生研论中的情绪波动,观察学生教活动中存在的现实阻力。进一步从学业压力、道德懈怠等方面入手分析学生出现相关问题的原因,力求利用专业的数据支持德育工作的组织实施,提升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践性。从协同干预的实践方面来讲,班主任学科教师、心理教师和家长应当共同参与。当数据分析显示学生因家庭环境波动出现责任意识下滑的现象时,则应当由智慧化系统向班主任推送家庭访谈、心理咨询等方面的信息,班主任可协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家长共同商讨解决方案,保证数据支持下的德育工作达到预期的状态[2]。
(三)打造线上线下立体化互动场景
为弥补虚拟空间中的师生情感连接弱化的不足,初中班主任应当构建虚实结合互为支撑的立体化互动场景,基于在线场景设计技术赋能的情感交互工具,开发虚拟智能机器人形象,利用语音合成的方式为学生在线解答实时问题。这种人工智能技术支持下的线上互动能够满足学生接受德育教育实践环节的需求。在平台上可设置心灵树洞、榜样直播间等板块,由班主任和虚拟人工智能机器人共同解答学生不同维度、不同时段的现实问题。使得师生之间的互动在保证质量的同时,体现出温度。另外,教师还应当积极组织线下成果展评会,由学生通过智慧化终端展示线上学习成果,班主任则可进行情感反馈和实时点评。这种线上线下循环的方式能够发挥虚拟场景的作用,建立更加紧密的情感连接。促使德育教育能够更加全面地组织实施,智慧课堂的技术优势也能够得到充分体现。
三、结束语
综合本文分析可知基于智慧课堂的初中德育教育工作,需要克服智慧课堂线上资源和技术应用的多方面困境,充分利用技术优势和数据资源为德育教育工作提供支持。作为班主任教师,也应当及时转变德育教育工作观念,转变德育教育实践方法,适应智慧课堂的宏观背景,提升初中德育工作质量。
参考文献:
[1] 彭仙辉. 基于智慧课堂的初中德育工作优化策略研究[J]. 科教导刊,2025, (18): 148-150.
[2] 曹海连 . 基于智慧课堂模式的初中德育管理研究 [J]. 华夏教师 ,2024, (23): 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