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数智时代下AI助力云南民办高校学生管理现状与满意度研究

作者

张秋玲 

昆明文理学院 云南昆明 650222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讨AI技术在云南民办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应用现状及师生满意度。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相结合,收集了师生在学业管理、进度跟踪、心理支持等方面的使用数据。结果显示,AI在提升学习效率、管理效能和学生自我管理方面具有积极作用,尤其在学生群体中使用频率较高。但在心理支持和深度管理方面仍存在不足。研究结合UTAUT模型,分析了师生对AI的满意度,并提出优化使用体验和培训机制的建议。

关键词: 数智时代;AI技术;学生管理;满意度;云南民办高校

一、引言

张敏等(2020)指出,AI赋能高校管理主要体现在信息管理自动化、行为预测精准化和决策支持智能化。刘洋(2022)认为,AI系统虽有效减轻了辅导员的事务负担,但在情感识别和系统整合方面仍存在不足。李晶(2021)则强调,AI在智慧校园、智慧管理、智慧服务等领域的应用,对提升高校管理效能具有广阔前景。

在国外研究中,Holmes 等(2021)指出,AI在学生行为分析和预警干预方面已取得一定成果,但需关注人文关怀和伦理边界。Luckin 等(2016)强调,AI应用于增强人类智能,尤其应与教师和管理人员协同工作。Broughan(2020)则提出,高校在部署AI前应同步评估师生满意度与伦理风险,以确保其可持续发展与广泛接受。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混合研究方法。首先设计结构化问卷,从AI应用场景、功能使用频率、用户满意度等维度收集数据;其次开展半结构式访谈,深入了解辅导员与学生对AI系统使用过程中的真实体验与意见。

2. 数据来源

问卷调查面向云南省9所具有代表性的民办高校,涵盖不同年级、专业背景的本科生680人和负责学生管理工作的辅导员共计123人,有效问卷回收率达92%。同时,选取15名辅导员和20名学生作为访谈对象,确保数据的全面性与代表性。

三、AI技术在云南民办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应用现状

目前,云南民办高校已广泛引入AI工具用于学生管理,教师和学生的使用率均较高。教师端常用平台包括企业微信(38.24%)、超星(29.41%)、钉钉(17.65%)和辅导猫(11.76%),显示出教师更倾向于使用结构化、集成功能强的平台。教师主要通过AI工具进行学习资源获取(64.71%)、进度跟踪(47.06%)和时间管理(38.24%),心理支持功能使用相对较少(17.65%)。相比之下,学生对AI工具的使用更频繁且用途更广,主要使用钉钉(30.86%)、辅导猫(21.58%)和超星(19.95%),超过66%的学生表示经常或总是使用AI系统,广泛应用于资源获取(85.38%)、学习跟踪(74.94%)、时间管理(48.72%)和心理支持(33.41%)等方面,说明AI在学生自我管理和心理调适中也发挥了积极作用。

从效果来看,AI在提升管理效能方面获得师生广泛认可。58.7%的学生认为AI工具“有帮助”,15.08%认为“非常有帮助”;64.7%的教师也给予肯定评价。在满意度评分上,教师和学生对AI提升效率的打分均为4.00(满分5分),显示AI技术既优化了管理流程,也提高了学习效率。

AI工具已在云南民办高校学生管理体系中初步建立起有效机制,展现出平台多样、功能丰富、效能显著的特点,但在心理支持与深度干预方面仍有进一步拓展空间。

四、AI技术对云南民办高校辅导员学生管理的满意度

为全面评估AI技术在云南民办高校学生管理中的满意度,本文基于UTAUT模型,从绩效期望(PE)、努力期望(EE)、社会影响(SI)和促进条件(FC)四个维度,对教师与学生的感知进行了比较分析。

在绩效期望方面,师生普遍认为AI有助于提升效率,二者在“效率提升”方面评分均为4.00。学生在“理解课程/学生情况”及“管理支持”方面的评分(4.03和4.07)略高于教师(3.82和3.91),说明学生对AI效能的感知更为积极。

在努力期望方面,学生在操作体验上明显优于教师。“上手难度”“操作简便性”“界面友好度”等方面,学生评分均高于教师,显示其更易适应AI系统,可能与较强的数字素养有关。

在社会影响维度,AI已在校园中形成较好的使用氛围。无论是来自同伴、教师,还是家长的支持,学生的评分整体高于教师,说明外部正向影响对学生使用AI的意愿具有较大推动力。

在促进条件方面,学校整体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持和培训保障。教师在“培训课程”方面的满意度(4.00)显著高于学生(3.68),反映出学生在系统性培训上的需求仍有待加强。

五 对策建议

为提升AI在学生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学校应根据教师与学生的使用差异,完善分层次的培训机制,特别是为学生提供更具操作性和互动性的使用指导。同时,应推动AI系统在心理预警、学业分析、就业推荐等方面的深入融合,增强学生的参与感与安全感。在此基础上,还需建立数据伦理与隐私保障机制,加强对个人信息的透明管理与使用规范。政府与高校也应加大政策支持与平台资源投入,推动AI平台功能拓展与服务升级,构建“人机协同”的高校智慧管理新生态。

参考文献:

[1] 张敏, 王婷, 陈伟. (2020). 人工智能技术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 现代教育技术, 30(12), 58-64.

[2] 刘洋. (2022). 高校辅导员在AI辅助管理背景下的角色转型[J]. 高校辅导员研究, (4), 42-45.

[3] 李晶. (2021). 教育人工智能的应用场景与趋势[J]. 中国电化教育, (6), 75-80.

[4] Holmes, W., Bialik, M., & Fadel, C. (2021).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Education: Promises and Implications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52(1), 23–36.

[5] Luckin, R., Holmes, W., Griffiths, M., & Forcier, L. B. (2016). Intelligence Unleashed: An Argument for AI in Education. Pearson Education.

[6] Broughan, C. (2020). Ethics and Acceptability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Educational Practice. AI & Education Review, 5(2), 109-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