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赋能视角下初中英语城乡教研协同模式的实践探索
梁利保
平罗县第七中学 753400
一、引言
随着教育领域加速向数字化转型,城镇与乡村初中阶段英语教学的发展差距逐渐凸显。对于乡村学校而言,其面临的挑战具有双重性:一方面,城市的优质教学资源常因与乡村实际教学情况不符——例如教材里的场景设定与乡村学生的日常生活缺乏关联——而难以直接采用;另一方面,乡村教师在繁多的数字教学材料中,往往难以科学、高效地筛选出适合本地学生使用的教学素材。而且,以往的城乡教学研讨,多采用城市向乡村输送教学资源的单向模式,缺乏长期的互动交流和有针对性的支持。在此情况下,研究如何借助数字化手段构建城乡初中英语教学协同模式,通过技术实现教学资源的精准对接和教学指导的个性化提供,成为缩短城乡教育差距的重要途径。这种模式并非简单地将技术叠加应用,而是以城乡互助互补为核心,利用数字工具确保城市的教学经验下沉到乡村时能够被有效吸收,乡村的实际需求上传时能够被准确传达,最终提升教学研讨的整体效果。
二、数字化赋能初中英语城乡教研协同的现实必要性
(一)破解资源适配性难题
乡村初中英语教学带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像城市教材里出现的地铁乘用、商场采购等对话场景,和乡村学生的日常经历不契合。数字化手段能通过资源模块化处理解决该问题:把城市优质课件分解成基础句型、场景材料、习题设计等单独部分,乡村教师可替换场景材料(比如将“商场”换成“乡村市集”),保留语言知识体系。某县英语资源平台的实践显示,经过模块化调整后,资源的重复利用率大幅提高。
(二)弥补教师数字能力差距
乡村教师在数字技能方面的不足,对教研成效产生直接影响。有些教师虽会使用基础办公软件,但对于 AI 语法检测工具、在线协作平台等的运用不够精通。例如,部分乡村英语教师不能熟练运用希沃白板的课件切片功能进行教学总结。而数字化的协同教研需同步融入技术培训,通过边实践边学习的方式提升教师技能,比如在集体备课过程中加入智能纠错工具的使用教学,让教师在实际操作中学会这些技术的运用。
(三)打破单向输出的传统模式
传统的城乡教研大多是城市教师单方面讲课、乡村教师被动听课,缺乏深入的交流,并且在这类活动中,乡村教师主动提问的比例明显不高。对此,数字化平台能够建立双向反馈机制:乡村教师借助在线批注功能标注疑问(如“农村学生发音基础薄弱,这个音标教学环节怎样简化?”),城市教师及时回应并调整内容,形成动态优化的教研循环,推动城乡教研协同开展。
三、数字化赋能初中英语城乡教研协同的实践路径
(一)构建初中英语教师数字画像,实现资源精准匹配
1. 多维度数据采集
借助教研线上平台,对乡村英语教师的教学相关信息进行系统性收集,涵盖三个层面:一是教学基本情况,包括所教年级、学生整体学业表现、教学中常遇的棘手问题等;二是资源选用倾向,比如常下载的课件形式、关注度高的教学主题;三是数字工具运用能力,像是否会用“每日英语听力”等应用安排课后练习。以一位乡村教师为例,其数字画像可呈现为:“执教八年级,学生在阅读理解方面表现欠佳,倾向于动画形式的教学资源,能进行简单的课件制作,但对智能翻译工具的使用不熟练”。
2. 画像驱动的资源推送
依据构建的数字画像打造智能推送机制,让资源供给更具针对性。对于上述教师,系统会重点推送八年级阅读理解提升课程、动画类教学素材,同时附上智能翻译工具的使用说明。某学校的实践结果表明,通过这种定向推送,教师备课时长减少近一半,且超过八成的教学资源能直接用于课堂教学。
(二)创新差异化教研路径,增强协同实际效果
1. 按能力分级组织教研活动
依据教师数字素养的不同层次制定方案:针对技能欠缺的教师,安排专人在线进行专项指导,比如每周一次的“课件制作工具入门”线上培训;对于具备一定基础的教师,则开展城乡合作备课,利用在线文档共同打磨教学方案,城市教师负责搭建语言知识框架,乡村教师结合本地实际补充案例(如用家畜饲养场景讲解动词时态),让双方在教研中形成有效配合。
2. 依托数据优化教学策略
通过智能作业分析工具,梳理城乡学生的知识短板。比如,系统显示城市学生对时态差异掌握不牢,乡村学生在名词所有格运用上易出错,教研时便可靶向设计内容:城市教师分享时态辨析技巧,乡村教师剖析方言对名词所有格学习的影响,实现研讨内容的互补。某合作学校应用该方式后,乡村学生的语法错误率显著降低。
(三)创新交互式联动模式,促进深度协同
1. 双线融合的课例共建
推行“示范展示—本土化改造—共研提升”流程:城市教师线上直播写作教学范例后,乡村教师结合学生基础增设句式仿写预热环节,录制调整后的课程。借助视频打点批注功能,双方聚焦增设环节的适配性深入研讨,形成《课例优化对照表》,推动课例持续完善。
2. 跨区域主题式教研共同体
以钉钉社群为载体组建专题研究组,围绕核心议题(如情境化词汇教学)开展协作。城市教师提供理论框架,乡村教师补充田间劳作等本土化情境案例,联合编制《主题教学融合手册》,强化协同的实践性。
四、实践保障与反思
(一)三维保障机制的构建
1. 技术保障:为乡村学校配备教研数字助手集成素材查找、格式转换、基础剪辑功能;每周推送微视频教程,如用剪映处理课堂录像的实操步骤,降低使用门槛。
2. 制度保障:将协同工作纳入考评,城市教师以资源拆分重组量为指标,乡村教师以改造后资源的课堂使用率衡量;划拨专项资金,用于乡村网络提速和设备更新,保障直播顺畅。
3. 人员保障:组建“技术专员 + 英语导师”小组,前者负责平台运维,后者审核教研内容,防止技术应用脱离教学实际,确保协同质量。
(二)现存问题与改进方向
实际操作中存在两方面阻碍:部分年长教师对数据画像持排斥态度,觉得数据收集干扰教学自主,可通过同伴互助减轻顾虑;资源本土化调整费时,四成乡村教师反映改编课件耗时过多,可研发情境智能替换模板,输入乡村元素自动替换内容,提升效率。
五、结语
数字技术为初中英语城乡教研协同带来了全新可能。其价值不在于技术本身的复杂程度,而在于能否深入教学一线:让城市的教学经验经数字化转化后适配乡村课堂,让乡村教师借助数字工具更好地运用这些经验。从资源的精准匹配到教研中的双向交流,数字技术正在改变城乡教研的格局。未来,随着智能技术的发展,或许能实现根据乡村学生的学习难点自动生成辅导内容等更智能的支持。但无论技术如何发展,都要以师生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这样才能让数字技术真正成为促进初中英语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 胡钦太 , 林晓凡 . 智能技术推动教育体系重构的逻辑与路径 [J]. 教育研究 ,2021(06): 4-13.
[2] 刘燕 . 初中英语“ 线上线下” 融合的教学策略研究 [J]. 家长 ,2023,(25): 155-157.
宁夏第七届基础教育教学课题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