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家园共育视角下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研究

作者

秦婷婷

武川县第三幼儿园 010070

心理健康作为幼儿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已成为学前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近年来,《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等政策文件均强调,要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日常教学与生活活动,推动其科学化、系统化发展。家庭作为幼儿最早的成长环境,父母的教养方式、情感表达和沟通模式对其心理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幼儿园作为幼儿成长的另一重要场域,教师在行为观察、情绪引导与环境营造中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家园共育作为连接家庭与幼儿园的桥梁,为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连续性、系统性和个体化提供了现实路径。

一、建立双向沟通机制,提升家庭参与质量

在当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家园之间的信息传递常常呈现“单向告知”状态,幼儿园往往以通知和反馈为主,缺乏家庭层面的主动回应和深度参与。这种信息不对等和沟通不充分,很容易导致家庭对幼儿心理状态判断不足、干预不及时,甚至与幼儿园教育方向产生偏差。因此,建立高效、持续的双向沟通机制,成为提升家庭参与质量的首要条件。

双向沟通的关键,在于打破时间和空间的壁垒,构建“即时、互动、温暖”的沟通通道。一方面,幼儿园可利用数字平台(如幼儿园 App、微信家园群)发布心理教育内容、分享幼儿园活动观察记录,邀请家长参与在线讨论与问题共识。另一方面,教师应定期与家长开展面对面交流,如家访、家长会、个别谈话等,主动引导家长表达对孩子的关注与疑问,并提供针对性建议。通过多元渠道的互联互动,不仅增强了家长的教育责任意识和参与主动性,也让教师在理解家庭背景的基础上开展更具针对性的心理指导,避免教育脱节和误判的发生,从而在日常教育中形成协同推进、共同成长的育人氛围。

二、开展亲子心理教育活动,强化情感联结

亲子之间的情感联结是幼儿心理安全感形成的核心,而亲子间的有效互动则是构建联结的重要路径。在家庭生活节奏紧张、家长陪伴质量不足的现实背景下,很多幼儿容易出现情绪表达困难、依恋关系紊乱、社会适应力弱等心理问题。因此,幼儿园应主动搭建平台,组织亲子共同参与的心理教育活动,营造温暖有趣、情感丰盈的亲子交流场域。

具体做法上,可结合节日、主题周、心理健康宣传月等时间节点,开展如“亲子情绪绘本共读”“一起说说烦恼”“我的情绪小瓶子制作”“亲子合作剧场”等活动,让家长和孩子围绕情绪认知、压力释放、自我肯定等主题进行互动探索。在活动中,教师可作为引导者与观察者,引导家长使用积极语言,关注孩子的非语言表达,帮助其理解并接纳孩子的情绪体验。

三、提供家庭指导课程,赋能家长心理教育能力

多数家长在面对幼儿的情绪问题时常常感到困惑甚至焦虑,缺乏专业认知和有效应对策略,容易陷入“情绪压制”“语言训斥”等粗暴教育方式中,反而加剧幼儿的负面情绪。因此,幼儿园应将家长视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力量,通过系统性家庭指导课程,为家长提供理论支持与操作方法,提升其心理教育胜任力。

课程内容应从家长的实际需求出发,涵盖情绪识别与陪伴技巧、正向管教方法、压力管理策略、行为问题的早期识别与沟通技巧等主题。形式上可采用讲座、工作坊、家长沙龙、心理剧场等方式,既注重理论传授,又强调场景模拟和角色演练,增强参与感和实用性。课程中还应留有互动环节,引导家长分享育儿经验、反思自身行为模式,激发集体智慧和共情支持。

通过持续性的家庭指导,家长不仅能够更新观念、掌握方法,更能增强对孩子心理发展的理解力与敏感性,提升自身教育过程中的情绪调节与决策能力。更重要的是,这种赋能过程本身也是一种心理建构,使家长成为更稳固、更有温度的教育资源,为孩子营造持续稳定的心理发展环境。

四、组建幼儿园支持网络,实现专业支持延伸

随着心理健康问题呈现出多样化、隐蔽性和发展性的特征,单靠教师个体难以完成全面识别和科学干预。许多幼儿园在心理教育实践中仍面临专业人员不足、资源孤立、干预延迟等问题。为有效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度与专业性,幼儿园应主动整合内部与外部资源,组建涵盖教师、心理教师、保健医及外部专家的支持网络,形成联动协作的专业服务体系。

内部机制方面,幼儿园应设立“心理健康协作小组”,由班级教师、专职或兼职心理教师、卫生保健员共同组成,明确分工协同管理。日常中由教师负责观察与初步识别,心理教师负责筛查与个案指导,保健医负责生理 - 心理联动分析。外部支持方面,可与当地心理咨询机构、儿童发展中心或高校教育心理专业建立合作关系,定期邀请专家到园开展个案督导、家长培训与教师进修,提升整体心理服务能力。幼儿园还应建立常规的心理评估与干预流程,如定期开展儿童情绪测评、行为观察记录分析会议、个案档案管理与跟踪反馈等,为不同层级的幼儿提供分级化支持。

结语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的重要工程,单靠幼儿园或家庭一方难以实现全面覆盖与深度干预。家园共育作为桥梁纽带,不仅增强了教育的一致性与协同性,更拓展了心理支持的深度与广度。幼儿园应持续深化家园协同机制,提升专业化服务水平,引导更多家庭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参与者和坚定支持者,共同为幼儿营造安全、温暖、充满理解与接纳的成长环境。

参考文献:

[1] 张颜 . 家园共育下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J]. 智力 ,2024,(32):88-91.

[2]刘佩 . 应用家园共育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分析 [J].教师 ,2024,(32):8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