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义乌实践的微观视角的中小企业品牌国际传播的直播路径探讨
陈清骏 邹家乐 陈佳怡
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省金华市 322000
摘要:随着跨境电商的发展,多语种直播成为中小企业开展国际传播的重要手段。本文基于义乌“播勇者”项目实践,从品牌表达、文化沟通、内容延展与能力转化四个方面分析其直播路径机制,指出当前中小企业在品牌意识、语言能力、平台协同等方面仍存在短板,并提出通过内容共创、语言辅助工具、区域服务联盟等方式优化路径,旨在为地方中小企业品牌“出海”提供参考模型。
关键词:中小企业;品牌国际传播;多语种直播;义乌实践
一、引言
在跨境电商与数字传播加速融合的背景下,直播逐渐成为中小企业品牌“出海”的关键传播工具。相较于传统图文展示,直播具有互动强、反应快、传播直观等优势,尤其是在TikTok、Shopee等平台的推动下,多语种直播正在成为提升品牌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手段。义乌作为中国典型的小商品出口基地,其众多中小企业虽具备产品和供应链优势,但长期受限于品牌表达、语言适配与传播路径。以“播勇者”团队为代表的高校实践力量,借助直播等微传播形式,正在推动这些企业在真实场景中实现品牌内容的国际化表达。本文立足于义乌实践,从微观视角出发,探讨中小企业如何通过多语种直播构建国际传播路径,进而为地方品牌走向全球提供可行性参考。
二、多语种直播与中小企业品牌传播的研究脉络
近年来,中小企业品牌国际传播的路径研究逐渐受到关注。相关文献表明,品牌传播已从单向输出向互动协同转变,直播等新媒介作为“微传播”工具,因其低门槛、强互动、高转化的特性,在中小企业“出海”过程中展现出较强优势。
AIDA模型(注意—兴趣—欲望—行动)常被用于解释直播场景中的用户转化路径,多语种直播能够在短时间内建立用户信任并完成转化。同时,“去中心化”与“个性化”的直播传播特征,契合中小企业资源有限、内容灵活的传播需求。当前,已有研究初步探讨多语种直播与内容本地化的关系,但对其在地方市场的品牌塑造作用仍研究不足。
本文尝试从地方视角出发,结合实践案例,梳理多语种直播如何嵌入中小企业品牌传播链条,补充理论空白,并提出机制层面的优化建议。
三、“播勇者”项目实践背景与基本运行机制
义乌是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地,聚集了大量具有外贸潜力但品牌基础薄弱的中小企业。随着跨境电商平台的发展,企业“出海”渠道虽日趋多元,但仍普遍面临品牌认知度低、语言表达弱、传播方式单一等问题。
“播勇者”团队由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组建,依托多语种专业优势,长期为义乌商户提供多语直播与内容策划服务。团队通过“走播”“展会云播”“仓播”等形式,协助商户进行产品展示与品牌讲述,并建立了“服务—培训—沉淀”的可持续成长机制。
本文采用案例研究法,结合实地观察、直播脚本分析及参与商户的访谈材料,从微观视角梳理企业如何借助直播完成品牌的多语种传播,并提炼出路径机制与结构性瓶颈。
四、中小企业品牌国际传播的直播路径机制分析
(一)从产品展示到品牌表达的场景构建
义乌中小企业原本更倾向于功能导向的直播,如介绍尺寸、价格、批发量等具体参数。然而,播勇者团队在实践中引导商户将直播从“产品卖点讲解”向“品牌价值表达”延伸。例如,在“走播”过程中主播会主动介绍企业故事、生产工艺、设计理念,将商品置入使用场景中进行展示。这种做法让海外观众不仅看到商品“是什么”,更理解“它背后的价值与故事”,提升了品牌的可信度与温度。
(二)从语言输出到文化沟通的多语表达
语言并非仅用于传递商品信息,更承担着文化解释和信任构建的功能。在直播过程中,播勇者团队根据不同市场配置多语主播,并对常见术语、文化隐喻、禁忌表达等进行适配与过滤。比如,在面向拉美用户时强调情绪化描述与节奏感;在面向中东观众时避免暴露性词汇与酒类元素,通过语言与语境的协调,实现跨文化理解与内容落地,有效避免了“误读”“跳播”等沟通风险。
(三)从单一直播到品牌矩阵的传播延展
在直播之外,播勇者团队协助商户将直播精华剪辑成短视频素材,分发至TikTok、YouTube Shorts等平台,形成“直播+短视频”组合传播链。通过统一的品牌视觉设计、账号名称、话术模板,帮助商户在多平台间实现一致的品牌形象与内容风格,构建起初步的品牌传播矩阵。这种方式弥补了中小企业品牌曝光不足、传播节奏断层等问题,提高了品牌在国际用户中的识别度与信任感。
五、路径瓶颈与优化建议
(一)品牌意识淡薄,内容策划仍以销售导向为主
许多中小商户仍将直播视为一种“临时促销手段”,更关注“有没有销量”而非“是否有品牌积累”。在直播脚本设计中,缺乏品牌故事、用户场景、价值主张等中高层内容,难以构建长期记忆点。建议从直播前培训阶段就引导商户构建品牌逻辑,提供品牌视觉、价值定位等标准化模板,同时通过短视频积累“品牌记忆库”,逐步引导其从“卖货”转向“讲故事”。
(二)语言资源依赖团队外援,企业自主表达能力弱
目前的多语种直播多依赖播勇者团队的主播资源与翻译支持,企业自身语言输出能力建设仍较薄弱,一旦项目退出,传播能力便难以维系。建议建立“语言共创平台”,将高校语言类专业作为长期供给端,为中小企业提供直播话术库、跨语种表达工具及AI辅助生成模型,降低语言内容生产门槛,增强商户参与感。
(三)平台协同机制仍碎片化,资源整合效应不强
当前服务多以点状商户帮扶为主,缺乏多主体间的信息共享与服务协同。建议推动高校、市场管理方、商会、MCN机构等主体建立区域性“直播出海服务联盟”,将直播设备、培训资源、翻译人才、运营团队等整合在统一服务体系下,为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提供分层次、可接续的直播传播支持。
六、结语
义乌“播勇者”项目所展示的实践路径,证明了地方高校力量可以通过语言服务、内容共创、陪跑机制等方式,为区域中小企业搭建起一条低门槛、高灵活、可持续的国际传播路径。从“走播”现场构建沉浸式品牌认知,到短视频矩阵实现多平台内容延展,再到陪跑代播转化为企业自播,“播勇者”团队推动的品牌传播方式,呈现出一种“轻组织、强执行、可迁移”的典型特征。
然而,微传播路径的可持续运行仍需更多制度化支持与生态协同。从单点示范迈向区域系统建设,需要高校、平台、商会与政府共同构建一个长期有效的“中小企业国际传播赋能体系”。未来,应进一步推动多语种内容资源共享、传播人才共育机制建设与直播服务标准化,真正让更多地方品牌具备“讲好自己的国际故事”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花建.(2022).发展多频道网络传播新业态-文化产业视域下的基本特点、优势集群和产业链创新.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03),19-30+138
[2]黄鑫(2025-01-13).直播带货把小商家带成大品牌.经济日报,011.
[3]李勇坚,陈婷 & 蔡曦.(2024).数字经济驱动中国出口跨境电商高质量发展研究——以SHEIN一体化赋能品牌出海为例. 全球化(06),24-33+133-134
[4]钱泓澎.(2024).小商品企业品牌出海路径研究——基于浙江金华视角. 海外投资与出口信贷(05),23-26
[5]邵柯芫.(2024).DTC“品牌出海”模式下跨境电商直播营销的价值及方向探究. 传媒(10),78-81
作者简介:陈清骏,男,2005年5月生,浙江省金华市义乌市人,汉族,大专在读,研究方向:国际商务、跨境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