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在地感视域下幼儿园本土自然资源课程化的实践路径

作者

吴回香

惠安县第三实验幼儿园 福建泉州 362100

在地感着重强调的是要增加个体和所处地域环境之间的连接,其中自然景观、物质资源的感知是非常重要的部分,同时也涉及到地域文化、生活方式的理解和认同。幼儿园本土自然资源课程化着重强调的是要紧紧围绕本土地域内的自然资源来进行开发建设,以此来构建出具有显著地域特色的教育内容和活动模式,全面适应幼儿认知发展需求。

一、在地感视域下幼儿园本土自然资源课程化的实践路径

(一)科学转化资源

首先,要及时进行资源档案的建立,做好分类整理。幼儿园可与教师、家长、社区合作,一起搭建本土资源库,其中可划分“可直接使用”“需加工转化”这两种类型,前者有贝壳、树叶,后者有将石雕工具简化成幼儿操作起来更便捷的木刻工具等,同时将资源的获取地点、适合应用的活动类型等信息都标注好。

其次,注重资源教育元素的全面挖掘,开展多维度解读。将其中融入健康、社会、艺术,以及科学等各个领域当中的内容提炼出来。比如:以“花岗岩”为例,在科学领域,可带领幼儿对石头的颜色、纹理做出细致观察,对不同石头的应对进行对比分析;在艺术领域,可指导幼儿采用石头去绘画,又或者是进行“石头城堡”的堆叠创作;社会领域,可带领幼儿去对石雕厂进行参观学习,对“石头是怎样变成雕像”的做出深入了解,让孩子们对工匠的劳动有充分体会。

(二)精心设计活动

一是,组织主题式活动。可围绕核心资源来进行课程网络构建,比如,以“我们的大海家乡”这一主题为例,幼儿园就可为孩子们设计如下活动:初探海洋。可以带领幼儿到崇武沙滩来开展“沙滩寻宝”这类的游戏,让孩子们在捡贝壳、寻找小螃蟹过程中积累直接经验;感知海洋。可带领孩子们到美工区,运用贝壳来讲“海底世界”拼贴出来,又或是在语言区进行“小贝壳的旅行”这一故事的创编;保护海洋 [1]。让孩子们对“海边的垃圾会怎样”做出深入讨论,同时联系现有经验来进行“保护大海”这类宣传画的制作,以此来向环保意识培养这一层面延伸。

二是,开展生活化活动。可以在晨间活动当中引入本土自然资源,如,带领孩子们围绕本地的“大榕树”来开展游戏活动,“玩树叶接力”“在树荫下躲猫猫”等,以此来全面调动幼儿的参与积极性,营造轻松的活跃氛围。又或者是在午餐环节,将来自家乡的农田的地瓜介绍给孩子们,让孩子们能够更加珍惜本土食材,不浪费;在区域活动组织中,可将红布、黄斗笠等本土服饰的简化材料提供给孩子们,给予大家一定的自由空间,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装扮,或者是进行角色扮演,以此来促进活动成效的显著提升[2]。

三是,组织体验式活动。可在活动组织中增加与地域文化场景的链接,组织幼儿更多的走入真实的本土场景当中。如,参观石雕公园。对不同造型的石雕进行触摸感受,然后通过拓印的方式去将花纹记录下来。也可参与本土的一些民俗体验日,让幼儿在学唱方言童谣,或者是尝试着运用稻草去编制简单的“惠安女腰带”过程中,对地域文化有深入体会。

(三)注重环境创设

为了给幼儿园本土自然资源课程化实践中,应注重本土化教育空间的合理构建。对于户外环境来讲。可进行本土自然角的打造,在幼儿园户外开辟出一片“山海小天地”,让幼儿尝试着运用沙子来进行本土海岸线的模拟,或者是运用石块来将“小崇武古城”堆叠出来,进行相思树、三角梅等本地植物的种植,饲养与本土气候相适应的小动物等。在这样的教育空间当中,幼儿可以更加自由的探索,将海边玩耍、山林探险等一系列生活场景重现出来 [3]。

对于室内环境来讲,要注重本土文化氛围的营造。可以在班级的墙面布置“我的家乡地图”,将幼儿熟悉的本土点标注出来,如,我家附近的大榕树,或者是常去的海边等等。在班级的阅读角可以投放一些与本土自然资源有关的绘本,如,《崇武古城的故事》等。在班级的建构区域,可将本地特色建筑的图片展示出来,让幼儿尝试着去进行洛阳桥,或者是崇武古城墙的搭建,以此来推进本土自然资源课程化建设。

三、在地感视域下幼儿园本土自然资源课程化的实践反思和展望

(一)涌现的问题

首先,资源转化深度有待拓展。一些幼儿园虽然也会引用一些本土自然资源,但大多是将其作为“装饰”,未联系幼儿兴趣爱好、认知特点来对这些资源具有的教育内涵做出全面挖掘。

其次,安全与教育平衡上存在一些难点。特别是海边、山林等一些户外场景,会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这也是一些幼儿园不敢组织与之相关的实践活动的原因。

最后,家长参与度有待提升。一些家长对“本土课程”具有的价值认识不足,在开发和利用中也未做到积极主动配合。

(二)需改进的方向

深化自然资源与课程整合。可通过集体备课、案例研讨的方式来逐步提升教师对本土自然资源教育价值的解读能力,以免后续应用流于表面形式。

制定安全保障预案。可以与社区、家长合作,制定出更完善可行的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方式,减少安全隐患。

增加家园沟通交流。通过亲子活动的定期组织来增加家长对本土自然资源的重视程度,积极配合后续的开发与利用当中。

结语:

综上所述,在地感视域下实现幼儿园本土自然资源课程化,既可以让幼儿园开展的课程回归生动、满足幼儿认知发展需求,也能够让更多创新尝试获得了有力支持。同时,在地感视域下实现幼儿园本土自然资源课程化,也可以让幼儿在平时的学习中拥有更多和家乡自然、文化互动的机会,为未来可以成长为更优秀的“扎根本土、面向未来”的人才做好铺垫。

参考文献:

[1] 李宇楠 . 幼儿园园本课程中自然资源开发与利用实践研究 [D]. 淮北师范大学 ,2023.

[2] 张莉艳 . 浅析幼儿园如何结合自然资源开展课程创生——以灵趣课程为例 [J].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 全文版 ) 教育科学 , 2023(5):3.

[3] 何蔚 . 浅谈本土化园本课程建设的实施研究——以崇左市机关保育院为例 [J]. 赢未来 , 2021(1):69-70.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福建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 ∴2024 年度开放课题《在地感视域下本土资源在幼儿园课程建设中有效运用的实践研究》( 项目编号:KCAT2024325) 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