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影响因素及防范策略探究
赵陶波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
近年来频发的数据泄露与系统瘫痪等网络安全事件已造成巨额经济损失并引发广泛社会影响,这一严峻形势已充分表明强化网络安全防护的紧迫性:唯有系统分析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的核心影响因素,才能针对漏洞精准施策,构建科学且有效的多维防护体系,进而在数字化浪潮中筑牢信息社会的根基。
一、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影响因素分析
(一)技术层面缺陷
首先,路由器、交换机等设备若存在配置错误或未经授权访问,会直接威胁整个网络的安全边界;其次,由于程序编写的复杂性,操作系统、数据库及应用程序在设计阶段易留下代码缺陷,这些漏洞成为黑客攻击的重要入口;此外,网络通信协议的固有缺陷加剧了风险,如 TCP/IP 协议和 TLS 协议存在的安全漏洞,可能导致数据传输过程中出现身份认证失效、信息被篡改等问题。同时,硬件设备的固件未及时更新或安全配置不当,也会形成技术层面的防护盲区,为恶意攻击提供可乘之机[1]。
(二)人为层面风险
人为因素是网络信息安全的关键变量。技术人员在网络建设与维护中的操作失当会直接引发安全风险,如疏忽漏洞修补、使用弱密码、共享敏感权限或配置错误等行为会降低系统的防御能力。普通用户的安全意识薄弱同样构成重大威胁,多数用户对杀毒软件和防火墙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甚至为追求便捷而不安装防护工具,在公共网络环境中随意处理敏感信息且未及时清理痕迹,导致信息泄露风险激增。最后,部分用户为降低成本选择盗版软件和操作系统,这进一步放大了系统的安全漏洞,加剧了网络信息被攻击的可能性。
(三)外部攻击与恶意行为
外部攻击与恶意行为作为网络信息安全的直接威胁来源正变得日益复杂多样。计算机病毒以其隐蔽性、传染性和触发性等特征,通过邮件附件、软件下载等途径侵入系统,破坏数据完整性并干扰系统正常运行,例如,蠕虫病毒能够自动利用系统漏洞进行扩散,而宏病毒则专门针对办公文档发起攻击;同时,网络黑客的攻击手段也在不断更新,APT 攻击通过长期潜伏来窃取核心信息,DoS/DDoS 攻击利用海量请求使服务器瘫痪,SQL 注入攻击则通过程序漏洞获取数据库信息。垃圾邮件的泛滥不仅占用大量网络资源,还常常携带恶意链接,而间谍软件则在用户毫无察觉的情况下非法收集敏感信息 [2]。
二、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防范策略
(一)针对技术层面缺陷的优化策略
针对技术层面的缺陷,需从系统、协议、设备三个维度构建全链条防护体系。在系统与软件层面,应选用正版操作系统及应用软件,建立常态化更新机制,及时安装安全补丁以修复漏洞,并通过专业工具定期开展漏洞扫描,对高危漏洞实施紧急修补。网络协议方面,需升级安全版本并强化加密机制,在数据传输过程中采用密钥技术进行加密处理,通过公钥与私钥的配对验证确保信息完整性,同时优化协议交互中的身份认证流程,防止未授权访问。基础设施安全需聚焦设备配置与管理,对路由器、交换机等硬件进行初始化安全设置,关闭不必要的服务并修改默认密码,部署访问控制列表限制非法接入,同时定期更新设备固件,通过硬件加密芯片等专用设备提升数据保护级别。此外,可引入网络隔离技术与“安全域”划分机制,根据安全需求将网络划分为不同区域并制定差异化防护策略,降低单一漏洞的连锁影响。
(二)针对人为层面风险的管控策略
在当今网络信息安全形势日益严峻的背景下,人为层面风险的管控需紧密结合意识培养与制度约束形成闭环管理。具体而言,对于普通用户,应通过系统化安全教育来提升其安全素养,重点普及防护工具的作用与使用方法,引导他们避免使用弱密码、不随意点击未知链接、不在公共网络环境处理敏感信息,并养成定期清理操作痕迹的习惯,从而降低安全风险;针对技术人员,需建立严格的操作规范,明确权限分级与操作流程,要求其在操作前进行身份认证并严格遵循权限范围,同时将漏洞修补、系统更新等工作纳入绩效考核,确保责任落实到人,杜绝因操作不当或权限滥用而引发的安全隐患;不仅如此,企业与机构应构建统一的身份认证体系,对用户访问进行集中管理,通过口令验证、双因素认证等技术手段防止越权操作,并制定完善的网络安全管理制度,明确各岗位的安全职责与违规问责机制,定期开展安全培训与技能考核,从制度层面减少人为失误的可能性,最终实现网络信息安全的全方位保障 [3]。
(三)应对外部攻击与恶意行为的防护策略
针对恶意代码与病毒,应部署防火墙与智能杀毒软件,实时更新病毒库并启用特征码检测、行为检测与云查杀协同机制,对邮件附件、下载文件等进行强制扫描,阻断病毒传播路径。对于黑客攻击,需引入入侵检测技术与入侵防御系统,通过人工智能算法分析网络流量特征,对 APT 攻击、DoS/DDoS 攻击等进行实时预警,一旦发现异常立即发出警报并切断连接,同时针对 SQL 注入等特定攻击类型应在应用程序中添加输入过滤规则以强化防御。针对垃圾邮件与间谍软件,应启用专门的过滤系统,基于发送频率、内容特征等维度拦截可疑邮件,安装间谍软件检测工具定期扫描终端设备,清除未经授权的监控程序。最后,还需建立动态监测机制,通过深度包检测技术分析网络数据包内容,结合定期全面扫描排查潜在风险,同时加强与外部安全机构的合作,共享威胁情报以提升对新型攻击的应对能力。
结束语:
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作为一项复杂且持久的系统工程,持续面临着由技术缺陷、人为因素及外部恶意攻击等多重因素交织形成的复杂挑战,而展望未来,网络技术的持续演进必然催生新的安全威胁,因此亟需密切关注网络安全领域的最新动态,不断推动防护技术与策略的创新迭代,同时着力强化全社会的网络安全意识,以此构建起一个多层次、全方位且具备动态适应能力的网络信息安全防护体系。
参考文献:
[1] 王珂琦 . 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影响因素及防范措施探讨 [J].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5,24(3):22-24.
[2] 宁跃飞 , 李鑫 . 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影响因素及防范措施分析 [J].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自然科学,2023(7):74-77.
[3] 成国名 . 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影响因素及防范措施 [J]. 中国科技信息 ,2021(18):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