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混合式教学在高职机械制造专业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

张文森

重庆智能工程职业学院

摘要:近些年来,伴随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往的高职机械制造专业教学模式也不再适用。通过合理地应用混合式教学模式,不仅可以丰富教育资源,而且还可以提升高职生的能力素养水平。基于此,本文对混合式教学在高职机械制造专业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与分析,以期在为教育工作者提供具有价值的参考意见的同时,可以优化专业教学品质。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高职;机械制造专业;应用

引言:混合式教学模式,即借助互联网技术,将实体课程与线上教学优势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以此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现阶段,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作为一名专业课教师,有必要结合时代发展要求,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及身心特点,在机械制造专业中合理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够在优化高职生学习体验的同时,促进他们实现全方位的发展与进步。

一、整合教学内容

在以往的高职机械制造专业教学中,教师授课方式不具备针对性,学生只能被动地听讲、记录笔记,学习效果并不好。而混合式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更能够体现技术提升、岗位适应的教学目标。鉴于这种情况,教师有必要结合时代发展要求,根据专业课程的特点及学生的学习情况,合理地利用微课、PPT等辅助工具开展教学活动,也就是将对应机械制造相关的知识点及最新研究动态进行整理和应用,并举出合适的案例,安排课后作业,这样不仅可以拓展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果,而且还可以加深高职生对专业课知识点的理解与记忆,实现知识迁移的目标[1]。

二、优化教学设计

高职院校主要以培养人才为主,学生也更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其中,混合式教学,主要指的是教师通过教材和平台资源的有机整合,使其完整地呈现给学生。需要注意的是,二者并不是独立的内容。鉴于这种情况,在高职机械制造专业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结合时代发展要求,改变教学观念,并从课前、课中、课后等几个方面来为学生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活学活用、融会贯通,而且还可以体现该教学模式的优势特点。第一,课前环节。教师需要在立足于学生主体的基础上,为学生设计有关专业课内容的微课,并在教学平台发布教学活动,如主题讨论、课前测验等,并让学生自主完成理论知识的学习。第二,课中环节。在学生完成教学活动以后,教师也要从不同角度综合分析平台讨论、测验等数据信息,梳理机械制造专业知识的难点和重点,并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来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第三,课后环节。教师可以在网络平台上发布测验、讨论等不同形式的作业,全面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并采用查漏补缺的方式弥补学习上存在的不足,以便于优化课堂教学设计,进而提高高职机械制造专业的教学效率和质量[2]。

三、建设教学团队

以往的高职机械制造教学基本上是以灌输式模式为主,相对单一,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而且还会限制教学目标的实现以及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现阶段,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教师只有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合理地开展高职机械制造的混合式教学活动,这样才可以在弥补以往教学方式存在的不足,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为日后的高职机械制造专业中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施奠定良好的基础。鉴于这种情况,高职院校及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采取措施:第一,针对以往专业课教学中的问题,教师只有结合时代发展要求,合理地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地学习现代教育技术和网络平台应用方法,才能够确保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有效实施,促进专业课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第二,高职院校管理层也要定期组织和开展技术培训活动,积极地鼓励教师参与其中,以此来提升整体教师的综合素质水平。第三,高职院校也要制定相应的政策来激励教师,如为教师提供经费资助、鼓励教师建设高质量教学团队、开发专业课教学资源库等,以此来进一步提升高职机械制造专业中的混合式教学质量[3]。

结论:通过上述文章的研究可以得知,混合式教学在高职机械制造专业中的应用具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长时间以来,高职机械制造专业教学都是以课堂教学模式为主,学生只能通过课堂来完成专业知识的学习,无法从其他渠道获取知识,导致学习效果并不是很好。而在高职机械制造专业中应用混合式教学模式既能丰富教学资源,又能更好地培养高职生的综合能力与核心素养。为了将其作用更加充分地发挥出来,教师需要依据时代发展要求和育人目标不断优化教学模式、更新教学观念、设计有趣的教学活动,只有这样才能够加深高职生对专业课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促进他们实现全方位的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毛曙宇. 高职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教学问题及对策[J]. 时代汽车, 2023, (22): 81-83.

[2]孟祥敏. “三全育人”背景下高职院校机械制造类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J]. 农机使用与维修, 2023, (07): 147-149.

[3]张劲英, 史凤波. “1+X”证书制度融入高职制造类专业教学改革研究[J]. 吉林化工学院学报, 2023, 40 (04): 6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