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班主任应对学生焦虑情绪的策略研究

作者

李倩

山东省泰安市新泰市汶南镇第二初级中学

1. 学生焦虑情绪的表现与成因分析

1.1 学生焦虑情绪的具体表现

中学阶段学生的焦虑情绪并非总是显而易见,常常以多种形式交织呈现。在学业方面,焦虑的学生可能表现出对考试过度恐惧(如考前失眠、腹泻、手抖),即使准备充分也担心失败;出现明显的作业拖延或回避行为;上课注意力难以集中,思维“卡壳”;成绩出现非智力因素导致的异常波动,甚至产生厌学情绪。行为上,焦虑可能引发坐立不安、小动作增多(如咬指甲、抖腿);情绪易激惹,因小事发脾气或与同学冲突;社交退缩,不愿参与集体活动,变得沉默寡言;或者出现反复检查、强迫性洗手等仪式化行为。情绪层面,学生常被持续的、难以控制的担忧所困扰,对未来(尤其是学业前途)感到悲观恐惧;自信心显著下降,自我评价过低;情绪低落,容易哭泣,感到烦躁不安,难以放松。生理层面,焦虑常常伴随躯体化症状,如不明原因的头痛、胃痛、恶心、心慌、呼吸急促;睡眠障碍(入睡困难、早醒、多梦);食欲显著改变(暴食或厌食);以及持续的疲劳感、精力不足。这些表现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严重干扰学生的正常学习和生活。

1.2 学生焦虑情绪的主要成因

中学生焦虑情绪的根源是多维度、交互作用的。首要的压力源来自学业。中考、高考的升学压力如同悬顶之剑,激烈的校内排名竞争、繁重的课业负担、频繁的考试测验,都让学生长期处于高压状态。同时,来自家庭(父母过高的期望值、“唯分数论”)、学校(教师评价、升学率导向)乃至社会(“内卷”氛围)对成绩的过度关注和期望,都成为沉重的心理负担。人际关系是另一大压力源。青春期学生极度重视同伴认同,同伴关系困扰(如被孤立、排挤、校园欺凌)、友谊冲突或恋爱挫折极易引发焦虑。师生关系紧张(如感觉不被理解、被不公平对待)也是重要诱因。家庭环境的影响尤为关键,父母关系不和、离异、过度控制、情感忽视、过高要求或教养方式不一致(如一方严厉一方溺爱),以及家庭重大变故(如亲人重病、离世、经济困难)都会显著增加孩子的焦虑风险。个体因素同样不可忽视。

2. 班主任识别与评估学生焦虑情绪的方法

2.1 日常观察与行为记录

班主任的日常观察是识别学生焦虑最基础也最重要的手段。这要求班主任具备“心理雷达”,在常态化的班级管理中留意学生的细微变化。在课堂行为方面,需观察学生注意力是否持续涣散、难以跟上教学节奏;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是否突然降低或异常高涨(可能是掩饰焦虑);情绪状态是否显得紧张、烦躁、低落或心不在焉;与老师、同学的眼神接触是否减少;以及是否存在异常的回避行为(如害怕被提问)。课间及课外活动是观察学生真实社交和情绪状态的重要窗口。需留意学生是否变得孤僻,独自待在角落;是否回避集体游戏或社团活动;与好朋友的互动是否减少或发生冲突;面部表情是否经常显得凝重、愁苦或强颜欢笑;身体语言是否紧张(如双臂紧抱、坐姿僵硬)。对作业与学业表现的追踪也至关重要。

2.2 建立沟通渠道与有效倾听

观察是基础,而有效的沟通则是深入了解学生内心世界的关键。班主任需要主动创设安全信任的谈话环境。这要求班主任在态度上做到尊重、真诚、无条件积极关注,让学生感受到被接纳而非评判;明确告知谈话内容的保密原则(除涉及安全风险外),消除学生的顾虑。在沟通技巧上,应运用开放式提问与积极倾听。避免使用“是不是”、“对不对”等封闭式问题,多问“最近感觉怎么样?”、“能具体说说发生了什么让你感到担心吗?”、“你希望得到什么样的帮助?”。倾听时,要全神贯注,保持眼神接触,适时点头或简短回应(如“嗯”、“我明白”),运用共情式回应(如“听起来这件事让你感到非常不安 / 无助”),不轻易打断或急于给出建议。定期进行个别谈心或小组座谈是制度化的沟通保障。

3. 班主任应对学生焦虑情绪的具体策略体系

3.1 营造积极安全的班级心理氛围

班级是学生在校的主要活动场所,其氛围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安全感。班主任应致力于打造一个尊重、包容、互助的班级文化。这需要明确制定并坚决执行反对任何形式欺凌(包括语言、社交孤立)的班规,倡导同学间相互理解、支持和鼓励。在班级管理中,应设定合理期望,减轻过度竞争。避免过度强调排名和分数比较,转而关注学生的努力过程、点滴进步和个性化发展,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纵向比较,降低因横向比较带来的焦虑。定期组织减压放松的班级活动也至关重要。

3.2 开展班级层面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引导

班主任是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力量。应充分利用主题班会这一主阵地,系统性地融入情绪管理内容。设计如“认识焦虑:我们的身体信号灯”、“与压力共处:化压力为动力”、“我的情绪我做主”等主题,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形式,帮助学生科学认识焦虑情绪的本质(是正常反应而非“有病”),学习识别自身焦虑信号,理解焦虑的积极意义(适度焦虑促人进步),并学会接纳而非抗拒负面情绪。在此基础上,教授简易实用的应对技巧是核心环节。例如,现场教授并带领练习深呼吸法(腹式呼吸)、渐进式肌肉放松法;引导学生学习积极的自我对话(如用“我可以试试看”、“犯错是学习的机会”替代“我一定不行”、“完蛋了”);传授基础的时间管理和任务分解技巧,帮助学生更有序地应对学业负担;还可以介绍寻求帮助的途径(找老师、朋友、家长或心理老师)。同时,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消除病耻感必不可少。班主任应传递“心理困扰如同感冒一样常见”、“主动寻求帮助是智慧勇敢的表现”等理念,打破学生对心理问题的误解和羞耻感,鼓励学生在需要时敢于表达和求助。

结论

本研究系统梳理了班主任在应对中学生焦虑情绪中的关键角色与实践路径。研究表明,班主任需首先掌握焦虑的典型表现(如躯体化反应、回避行为)及复合成因(学业竞争、家庭期待、网络压力等),通过常态化观察、深度倾听和简易工具实现早期识别。在干预层面,班主任应构建“预防- 支持- 转介”三级体系:基础层面优化班级生态,通过减压活动与反欺凌文化增强集体心理韧性;中层开展普适性心理健康教育,教授情绪调节技巧;针对个体需求,采用认知行为训练与同伴支持网络进行精准疏导。尤为重要的是建立家校风险共担机制,指导家长科学应对,并对中重度焦虑学生及时启动专业转介。班主任作为“校 - 家 - 生”枢纽,其系统化干预能力是守护学生心理安全网的核心支点,未来需加强相关培训与制度保障。

参考文献

[1] 俞国良 , 李天然 . 中学生焦虑情绪的影响机制及教育对策 [J]. 教育研究 ,2020, 41(8): 112-120.

[2] 王薇 . 班级心理环境对中学生焦虑的调节作用研究 [J]. 中国特殊教育 ,2021(5): 78-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