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加强基层统计执法工作的讨论与探讨

作者

林丽丽

哈尔滨市呼兰区统计局 150500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统计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基层统计作为整个统计工作的基础环节,其数据质量直接关系到宏观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然而,当前基层统计执法工作存在诸多问题,严重影响了统计工作的权威性和公信力。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基层统计执法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加强措施,以提升基层统计执法工作水平,保障统计数据质量。

关键词:基层统计;统计执法;执法环境;执法队伍

一、引言

统计是国家实行科学决策和宏观调控的重要基础,基层统计数据是反映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第一手资料。准确、及时、完整的统计数据对于制定合理的政策、规划社会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统计执法是确保统计数据质量的重要手段,加强基层统计执法工作,对于维护统计工作秩序、保障统计数据真实性至关重要。

二、基层统计执法工作的现状

(一)统计执法力度逐步加大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统计工作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基层统计执法工作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加强。各级统计部门积极开展统计执法检查,对一些统计违法行为进行了查处,在一定范围内起到了震慑作用。

(二)统计执法队伍初步建立

许多基层地区逐步组建了统计执法队伍,配备了专门的统计执法人员,并且通过培训等方式不断提升执法人员的业务能力和素质。

(三)统计法律法规宣传有所加强

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如举办统计法律法规知识讲座、发放宣传资料等,提高了社会各界对统计法律法规的认识和了解。

三、基层统计执法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统计执法环境不佳

1. 部分地方政府过于注重经济增长指标,对统计数据存在一定的干预倾向。一些地方为了追求政绩,要求统计部门虚报、瞒报数据,给统计执法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2. 社会公众对统计工作的认识不足,缺乏统计法治观念。部分企业和个人认为统计工作与自身利益无关,对统计调查不配合,甚至存在拒报、虚报统计资料的现象。

(二)统计执法队伍建设薄弱

1. 执法人员数量不足。基层统计部门工作任务繁重,统计执法人员往往身兼数职,难以全身心投入到统计执法工作中,导致执法力量相对薄弱。

2. 执法人员业务素质参差不齐。部分执法人员缺乏系统的法律知识和统计专业知识培训,在执法过程中存在执法程序不规范、证据收集不充分等问题,影响了统计执法的质量和效果。

(三)统计执法手段落后

1. 目前基层统计执法主要依靠传统的人工检查方式,效率低下。在面对大量的统计调查单位时,难以做到全面、深入的检查。

2. 信息化技术在统计执法中的应用不够广泛。缺乏有效的统计数据监测和分析系统,难以及时发现统计数据中的异常情况,无法为统计执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四)统计违法处罚力度不够

1. 对于统计违法行为的处罚标准相对较低,违法成本不高。一些企业和个人在利益的驱使下,甘愿冒险进行统计违法活动。

2. 统计执法过程中存在处罚执行难的问题。部分被处罚单位对处罚决定不重视,拖延甚至拒绝执行,而统计部门缺乏有效的强制执行手段,导致处罚决定难以落实到位。

四、基层统计执法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统计管理体制不完善

现行的统计管理体制下,基层统计部门在业务上受上级统计部门指导,在人事、财务等方面受地方政府管理。这种双重管理体制使得基层统计部门在执法过程中容易受到地方政府的干预,难以独立行使统计执法权。

(二)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

虽然我国已经颁布了一系列统计法律法规,但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部分法律法规条款规定较为原则,缺乏具体的实施细则和操作标准,导致在执法过程中存在一定的自由裁量空间,容易引发执法不公的问题。

(三)经费投入不足

基层统计执法工作需要一定的经费支持,包括执法人员培训、执法设备购置、执法检查等方面。然而,由于一些地方财政紧张,对统计执法工作的经费投入不足,制约了统计执法工作的正常开展。

(四)监督机制不完善

目前,对基层统计执法工作的监督主要来自上级统计部门和纪检监察部门,但这种监督方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社会监督力量薄弱,缺乏有效的公众参与机制,难以形成全方位的监督体系,导致统计执法过程中的一些问题难以被及时发现和纠正。

五、加强基层统计执法工作的对策

(一)优化统计执法环境

1. 加强对地方政府领导干部的统计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提高其依法统计意识,杜绝行政干预统计数据的行为。建立健全统计数据质量责任制,将统计数据质量纳入地方政府绩效考核体系,对统计数据造假行为实行 “一票否决”。

2. 加大对社会公众的统计法律法规宣传力度,创新宣传方式,提高宣传效果。通过开展统计法治宣传进企业、进社区、进学校等活动,增强社会公众的统计法治观念,营造全社会支持统计工作、自觉遵守统计法律法规的良好氛围。

(二)加强统计执法队伍建设

1. 充实统计执法人员力量。根据基层统计执法工作的实际需要,合理增加统计执法人员编制,确保执法工作有足够的人力保障。

2. 加强执法人员培训。定期组织统计执法人员参加业务培训,邀请法律专家、统计专业人士进行授课,重点培训统计法律法规、执法程序、调查取证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不断提高执法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执法水平。

3. 建立健全统计执法人员考核机制。对执法人员的工作表现进行定期考核,将考核结果与绩效奖励、职务晋升等挂钩,激励执法人员积极履行职责,提高执法工作质量。

(三)创新统计执法手段

1. 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建立统计数据监测和分析系统。通过对统计数据的实时监测和分析,及时发现数据中的异常情况,为统计执法提供线索和依据。同时,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对统计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和分析,提高统计执法的精准性和有效性。

2. 推进统计执法信息化建设。建立统计执法信息平台,实现执法信息的互联互通和共享。通过信息化手段,规范执法流程,提高执法效率,加强对执法过程的监督和管理。

(四)加大统计违法处罚力度

1. 完善统计法律法规,提高对统计违法行为的处罚标准,增加违法成本。明确统计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对情节严重的统计违法行为,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形成强有力的法律威慑。

2. 加强与司法机关的协作配合,建立健全统计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对于涉嫌统计犯罪的案件,及时移送司法机关处理,确保统计违法犯罪行为得到应有的惩处。

3. 强化处罚执行力度。建立统计违法处罚执行跟踪机制,对被处罚单位的执行情况进行及时跟踪和督促。对于拒不执行处罚决定的单位,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确保处罚决定落到实处。

(五)完善监督机制

1. 加强内部监督。上级统计部门要加强对基层统计执法工作的监督检查,定期对基层统计执法案件进行评查,及时发现和纠正执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基层统计部门要加强内部管理,建立健全执法监督制度,对执法人员的执法行为进行全程监督。

六、结论

基层统计执法工作是保障统计数据质量的关键环节,对于维护统计工作秩序、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基层统计执法工作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需要我们从优化执法环境、加强队伍建设、创新执法手段、加大处罚力度、完善监督机制等方面入手,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只有不断加强基层统计执法工作,才能提高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为国家宏观决策提供坚实的统计保障。

参考文献:

[1]李美萍.新常态下基层统计规范化建设思考[J].中国科技投资,2024,(19):131-133.

[2]刘献文.有效发挥统计监督职能作用纵深推进依法统计依法治统[J].四川省情,2023,(11):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