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幼儿园泥塑游戏组织与指导策略

作者

沈小芳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横扇幼儿园

关键词:幼儿园;泥塑游戏;指导策略引言: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强调:“活的教育、活的题材,要到田间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各类幼儿园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利用本土的自然条件,拓宽幼儿的视野,让幼儿走进自然,提升幼儿对自然的感知能力。泥土是大自然赐予孩子的礼物,玩泥是孩子的天性,我园作为一所乡镇幼儿园,孩子们在自然的怀抱中快乐成长!

一、在幼儿园中开展泥塑活动的价值

(一)泥塑活动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在充满创意与欢乐的教室里,一群可爱的孩子们正沉浸在泥塑活动的奇妙世界中。他们用小手揉、搓、捏,发挥着无尽的想象力。泥塑活动不仅锻炼了幼儿的手部精细动作,提高了手眼协调能力,更让他们在创作过程中释放内心的情感与想法。当孩子们专注于塑造自己的作品时,他们的注意力得到集中,耐心和毅力也在悄然培养。完成作品后他们会分享自己喜悦与成就感、展示自己的成果,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同时,在与小伙伴们的交流和合作中,孩子们学会了分享与互助,增进了彼此之间的友谊。泥塑活动,如同一场奇妙的心灵之旅,为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铺上了绚丽多彩的道路。

(二)泥塑活动激发幼儿创造性思维

孩子们小手灵活地摆弄着彩色的黏土,他们的眼睛里闪烁着好奇与兴奋的光芒。有的孩子将黏土搓成圆球,想象着那是一个个美味的糖果;有的把黏土压成薄片,装饰成每位的饼干;有了蛋糕盒的加入,幼儿就能做出各种口味的漂亮蛋糕,不久以后,我们的“甜蜜商品店”开张了。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受拘束,自由发挥,每一个小小的作品都展现出独特的创意。泥塑活动为幼儿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激发着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在这里,孩子们不仅是在玩耍,更是在创造,在探索,在成长。

二、幼儿园泥塑游戏组织与指导策略

(一)拟人化的语言,进入泥塑情景

小班幼儿往往会把身边的所有东西都拟人化,他们觉得没有生命的物体也会说话、会活动,并且能够沉浸在与其交流的过程里,这是幼儿思维“拟人化”的特征表现。身为教师,我们应当理解并接纳幼儿的这一年龄特点,并依据此特点加以引导。我们能够采用拟人化的引导方式,对一件静物展开拟人化的描述,如此一来,不但能让幼儿觉得亲切,而且还能顺理成章地将幼儿引入活动当中,达成活动的目标。例如:在开展泥工活动《小鸭子》时,我们总会把陶泥称为“陶泥小精灵”,在教师示范过程中会讲:“陶泥小精灵变魔法,变成扁扁的椭圆,椭圆精灵翘翘头,变成小鸭子的嘴巴呀!”幼儿听到这类拟人化的描述兴致勃勃,有效地调动了幼儿参与泥工活动的热情。

(二)归类设计,融合主题,层层深入

因为材料的自然性,使得在设计活动时显得没有头绪,如何将泥塑有效的变为有条理、有层次的教学活动,从而发展幼儿的创造,看上去似乎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但是当我们细心品味、仔细思索时,便会发现是有路可循的。创作泥塑作品的内容一定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对于幼儿来说在清晰的主题路线下,他们能够更为轻松自然地创作、学习。例如在我班中以“我长大了”作为发散点,形成一个主题,设计了一系列活动内容:《多样的笔筒》、《我的小水杯》、《各种各样的笔》等,这些能够让幼儿先从生活中的实物进行观察、了解,幼儿触手可及的内容,便于幼儿自主获得经验后,再进行泥塑作品的创作。感性的经验使得幼儿可以自发的通过看、摸、听、用等多种直观的形式中,得到进一步的思考与再变化,发展幼儿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再如《多样的笔筒》中,我们加以延伸,又可以发散出更为细致的创造点,幼儿在观察了生活中的笔筒后,发现笔筒的圆柱形的,上面有各不相同的图案、花纹,这些图案和花纹是买来就有的,于是他们你一言我一语,纷纷发表自己的想法,随后教师做一小结,进一步提问发散“你自己心中有没有和别人不一样的笔筒的样子呢?”幼儿产生了思考,男孩将笔筒上的图案自然的联想更改为一些“汽车”、“火箭”的图案,而女孩则会想出“蝴蝶结”、“花朵”等,这样他们操作起来就会心里有数,为了做出和别人不一样的、属于自己的笔筒,于是各自发挥,泥塑作品的成功率就提高了,相似性也随之降低了。接着,给予活动一个再次深入的思考“笔筒一定是圆柱形的吗?”这时幼儿在已完成的作品基础上,又产生了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他们开始思考方向、三角形,甚至是爱心形状的笔筒是怎样的呢?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幼儿不仅在动手,同时思维也在不断的被扩散,而这种思维的活跃是建立在一个主题上、层层递进的。

(三)泥塑活动教学的开展要坚持幼儿的主体地位

在进行泥塑教学的过程中,要突出幼儿的主体地位,真正了解泥塑教学的目的,将泥塑作为教学的手段,考虑幼儿在泥塑活动中的心理要求。老师要充分发挥出幼儿成长的特点,尊重幼儿的意见与选择制作泥塑的权力,给幼儿提供展示自己的平台与机会。泥塑的主题设计可以来源于日常生活或艺术欣赏,由幼儿自己发挥想象力,制作出自己喜欢的作品,在这一过程中,老师要多鼓励幼儿、肯定幼儿的创造力。例如:老师设计的泥塑主题是建筑一座自己喜欢的房子,有个小朋友在制作的过程中,非常的认真、投入,但是,她制作的房子与其他小朋友的不同,建筑了一座扭曲的楼房。老师不但没有否定这位小朋友,而是蹲下来倾听的想法,表扬这位小朋友有创新思维、有独特性,然后,老师让这位小朋友讲一讲制作这座楼房的用意。突出幼儿的主体地位,满足幼儿发展的需求,给幼儿展示自我的平台,增强幼儿的高涨情绪,培养幼儿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

(四)遵循幼儿的天性,了解泥巴的特性

幼儿的天性就是渴望与大自然亲近,多贴近大自然可以让幼儿保持一种自由的心态。泥土来源于大自然,有着不同的质地、重量和黏度。玩泥是幼儿的天性,符合幼儿的身心年龄特点。我们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泥土—— —认识泥土—— —了解泥土—— —玩转泥土等活动,引发幼儿对泥土的感知与体验,随着年龄增长,经验也越来越丰富,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了解泥土的属性。我们带领孩子来到百草园的农田地里与泥土近距离接触,有些幼儿迫不及待地蹲下身挖泥,有些幼儿双手捧起泥巴,闻一闻泥土到底是什么气味,有些幼儿脱下鞋子踩在泥土里……我们还将海边的海泥和山上的红泥带到幼儿园,幼儿在看一看、说一说、玩一玩的过程中发现了泥土的多种特性。为了进一步让幼儿认识干泥与湿泥的不同特性,我们在幼儿园创设了“泥巴工坊”,让幼儿通过摸、搓、捏、压、印等,感知泥土的粗糙与细腻、松散与粘稠;引导幼儿在干泥里加入适量的水,体验泥土吸水后会变软,在搅拌的过程中,幼儿了解了适合塑形的泥土所需要的水量;尝试用沙、竹炭等过滤泥水,得到干净的水;将泥土作为颜料进行泥染、泥浆画、泥浆拓印,感受不一样的美。幼儿通过自己的观察探索,发现泥的许多有趣的变化,享受玩泥的快乐。

结语:综上所述,幼儿园泥塑游戏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价值,而通过有效的组织与指导策略,能够将这些价值充分发挥出来。让我们以幼儿为中心,遵循他们的天性,为他们打造一个充满乐趣和成长机会的泥塑天地,使他们在快乐中学习,在实践中进步,收获泥塑带来的无限可能。

参考文献

[1] 郭伟 . 幼儿园角色游戏的有效指导 [J. 河南教育 ( 教师教育 )2022(0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