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高段语文课堂中传统文化素养培养路径研究

作者

童晨

南漳县九集镇石门中心小学  441500

引言: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多样性日益凸显,传统文化作为民族精神的根基,其传承与弘扬显得尤为重要,小学高段是学生价值观、文化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能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目前小学高段语文课堂中传统文化素养培养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探索有效的培养路径。

一、小学高段语文课堂中传统文化素养培养的重要性

(一)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价值观,小学高段语文课堂是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语文教学,学生可以接触到古代诗词、经典散文、传统故事等,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将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传统文化是语文学习的重要资源,其中蕴含着优美的语言、丰富的词汇和多样的表达方式,学生在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可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增强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度和运用能力,提升语文素养。

(三)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

传统文化中蕴含着许多优秀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如仁爱、诚信、友善、勤奋等,在小学高段语文课堂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小学高段语文课堂中传统文化素养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单一

当前小学高段语文教材虽然选编了一些蕴含传统文化的经典篇目,如古诗词、寓言故事和历史人物事迹等,但整体来看传统文化内容的比例仍然偏低,且分布较为零散,缺乏系统性和层次性,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局限于课本知识的讲解,缺少对相关文化背景、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的拓展延伸,导致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碎片化的信息,难以形成完整的认知体系。

(二)教学方法陈旧

在传统文化教学中,部分教师仍沿用传统的“填鸭式”讲授法,以教师为中心进行单向知识灌输,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参与,这种教学方式强调记忆而缺乏理解和体验,课堂氛围枯燥乏味,缺乏互动和探究,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尤其面对传统文化这一需要情感共鸣和文化沉浸的教学内容时,单一的教学手段更显乏力,学生容易产生厌倦情绪,导致学习兴趣不高、课堂参与度低,最终影响教学效果和文化传承的实际成效。

(三)实践活动缺乏

传统文化教育依赖于课堂教学的知识传授,更需要丰富的实践活动来增强学生的感知力和认同感,在当前小学高段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相关的实践环节明显不足,学生很少有机会亲身参与如传统节日体验、民俗活动、非遗技艺学习等具体实践,这种缺乏动手操作和真实体验的教学模式,使学生难以将所学知识内化为个人的文化素养和行为习惯,削弱了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效性,也限制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和文化视野的拓展。

三、小学高段语文课堂中传统文化素养培养路径

(一)丰富教学内容,构建系统课程体系

在现代教育中,教师的角色限于传授知识,更是文化的传播者,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首先需要深入研究教材,挖掘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元素,如古诗词、文言文和传统节日等,并进行系统的整合与呈现,比如在讲解古诗词时,教师可以将同一主题或同一作者的作品串联起来进行教学,帮助学生理解这些作品背后的创作背景、艺术特色以及文化内涵,这种方式,学生能学到知识,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此外这样的整合教学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力,除了课本知识外课外资源的引入同样重要,教师可以推荐经典名著、讲述民间故事等方式,让学生接触到更多元化的传统文化内容。

(二)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采用新颖有效的教学方法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至关重要,情境教学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它创设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的情境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比如在教授古诗词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诗词所描绘的画面,播放古典音乐,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使学生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古代情境之中,更好地理解诗词的意境和情感,问题导向教学法则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来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究,以《司马光砸缸》为例,教师可以提问:“司马光为何要砸缸?是否还有其他救人方法?”这些问题能够促使学生展开讨论和分析,进而深入理解故事背后所蕴含的智慧与勇气,小组合作学习法则是让学生在小组内相互交流、共同探讨。

(三)开展实践活动,增强学生文化体验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来说也不例外,学校应结合传统节日举办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亲身参与的过程中了解和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比如春节期间写春联、贴福字,元宵节猜灯谜、做灯笼,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等活动,都是让学生直接体验传统文化的好机会,这些活动能让学生了解到传统节日的起源和习俗,更能增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另外成立书法、绘画、戏曲、剪纸等传统文化社团,为学生提供了根据个人兴趣爱好选择参加的机会,社团定期举办的活动邀请专业教师指导,使学生在实践中提升传统文化技能的同时,也加深了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热爱。

(四)完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对学生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传统的评价方式往往过于注重考试成绩,而忽略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所以建立多元化的评价内容显得尤为重要,这包括学生的考试成绩,还应涵盖课堂表现、实践活动、作业完成情况等多个方面,比如在传统文化实践活动中,教师可以评价学生的参与度、合作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全面客观地评估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同时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也是必不可少的,如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的方法,教师评价应侧重于发现学生的优点与进步,给予积极的反馈和指导;学生自评则有助于学生自我反思,提高自我认知能力。

结论

小学高段语文课堂中传统文化素养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开展实践活动和完善评价体系等路径,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不断探索和实践,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让传统文化在小学高段语文课堂中绽放光彩,为培养具有民族精神和文化自信的新时代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丽红 . 小学语文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路径研究 [J]. 电脑爱好者(校园版), 2022:93-94.DOI:10.12277/j.issn.1674-702X.2020.16.047.

[2] 李丹阳 .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实践路径研究 [J]. 少年写作 ,2021(22):0117-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