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课标为指导增强小学语文课堂文化韵味
雍娟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五十三团中学 843900
随着教育改革持续推进,语文课堂教学逐渐摆脱传统知识传授模式的束缚,变得日益重视文化内涵的发掘与传承,统编版语文教材含有古诗词、传统节日、民间故事等诸多内容,为增添课堂文化气息提供了充足素材,教师于教学实践里要深入领会新课标精神,全面发挥教材的文化育人作用,营造充满文化韵味的课堂氛围,依据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及学习需求,设计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体悟语文之美,提高语文素养。
一、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内涵
小学语文教材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从诗词意境到地域特色,从节日风俗到民族文化,构成了立体多维的文化体系,统编版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单元中的诗词《望洞庭》《山行》《夜书所见》,展现出诗人观景抒情之美,体现了中国古典诗词独特的审美意境。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深入挖掘课文中的文化元素,引导学生探寻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在讲授《富饶的西沙群岛》《美丽的小兴安岭》等地理类文章时,应结合地域文化特色,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区的人文风貌,教材中的童话故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等,蕴含深刻的人文关怀,教师可引导学生感悟其中的人性光辉,培养学生深厚的人文情怀[1]。
二、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一)诗词诵读与经典传承
语文课堂需要重视诗词诵读教学,促使学生于优美的吟诵里感受古典诗词的韵律之美,教师可采用多样化的诵读方式,像齐诵、轮诵以及配乐诵读等,以此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统编版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单元中的《望洞庭》这首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想象“长天一色”那种壮阔的景象,体会诗人登高远望时的心境。结合古诗的意境来创设情境教学,比如借助音乐、图画等辅助手段,营造出充满诗意的氛围,在诵读的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知识,让学生知晓诗词的创作背景,感受诗词当中所蕴含的文化精髓,引导学生去品味诗词里的意境之美,培育学生对于古典诗词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化自信。
(二)节日文化与民俗体验
语文课堂教学应当把传统节日以及民俗文化结合起来,去设计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教师可依据教材内容以及节气时令,开展节日主题教学,在课堂之中融入传统节日习俗、民间故事以及地方特色等文化元素,促使学生深入地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组织学生参与节日活动体验,像制作传统手工艺品、品尝应节食物、学习节日礼仪等,让学生在实践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还可以开展主题班会、文化节等活动,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展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创新,凭借体验式学习,使得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亲切感和认同感,培养文化传承意识[2]。
(三)戏剧表演与艺术熏陶
戏剧表演给语文课堂增添了生动有趣的艺术元素,能使学生于表演当中领略语言艺术的独特魅力,教师可挑选适宜学生表演的课文内容,像《犟龟》这类故事性较为突出的文章,组织学生开展角色扮演活动,在表演进程里着重进行语言表达、形体动作以及表情等综合训练,以此提升学生的表现力与创造力,引领学生理解人物性格特点,体会故事情节发展,在表演中呈现出对作品的深入理解,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创作简单的剧本,让课堂洋溢着艺术创造的欢乐氛围,借助戏剧表演,培育学生的艺术素养以及表达能力。
三、提升语文课堂文化品质
(一)营造浓厚文化氛围
语文课堂环境的创设应当呈现出浓郁的文化气息,无论是从教室的布置方面,还是教学资源的选择角度,都需要突出文化特色,可以在教室设置如“诗词长廊”以及“文化角”等专区,用来展示学生的优秀作品以及文化创意,精心去设计板报主题,像是“节气文化”“诗词品读”“经典故事”等,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文化的熏陶,借助多媒体技术展示传统文化元素,比如书法、国画、剪纸等艺术作品,营造出浓厚的文化氛围,定期更换展示内容,以此保持环境的新鲜感与吸引力,激发学生持续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
(二)开展实践研学活动
实践研学活动可为语文课堂文化教学给予广阔的拓展空间,可以组织学生前往博物馆、文化遗址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馆等场所进行参观,使学生可在近距离的接触中感受文化遗产所有的独特魅力,还可开展文化调查活动,像采访民间艺人、收集民间故事以及记录地方方言等,以此培养学生的文化剖析精神。结合课文内容组织研学旅行,例如在学习地理类文章的时候实地考察相关地区,让学生深入地了解各地的人文特色,鼓励学生记录研学心得,并以文字、图片等形式展示研学成果,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3]。
(三)构建多元评价体系
语文课堂文化教学的评价需要打破传统纸笔测试模式的局限,构建起多元化的评价体系,要关注学生于文化学习进程中的参与程度以及创造性表现,运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办法,设计出多样的评价形式,像诗词朗诵竞赛、文化知识竞赛、戏剧表演展示等,以此全面评测学生的文化素养。同时要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记录他们在文化学习方面的进步历程,其中覆盖作品集、活动照片、研学日记等内容,还要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培育他们的文化鉴赏能力以及评价意识,推动学生在文化素养方面实现全面发展。
四、结语
在新课标这一背景之下,小学语文课堂需要着重去挖掘教材里所蕴含的文化元素,就像统编版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单元当中的诗词所有的意境,以及《富饶的西沙群岛》《美丽的小兴安岭》等课文里面体现出的地域文化特色,借助创新教学方法,把传统文化和现代教学手段进行有机融合,使得学生在充满趣味的课堂活动里感受到语文的魅力。重视学生的文化体验以及情感培养,构建出有文化韵味的语文课堂,推动学生语文素养得到全面的提高,让语文教学切实成为传承文化、涵养心灵的关键渠道。
参考文献
[1] 符利红 . 新课标下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减负提质策略研究 [J]. 进展 ,2025,(S1):107- 108.
[2] 李萍 .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言语实践活动设计 [J]. 天津教育 ,2024,(32):81- 83.
[3] 朱一紫 .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古诗课堂美育 [J]. 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3,(12):104- 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