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在五育融合中的定位
蒋蓝琳 彭潇
德阳市旌阳区通江学校 四川省德阳市 618017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人的需求了。因此,我国政府提出了五育融合的新型教育体系。其中,劳动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组成部分,被纳入到这个新系统之中。因此,研究劳动教育在五育融合中的地位及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一、劳动教育在五育融合中定位的内涵与意义
劳动教育是指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和劳动意识的过程。它包括了劳动技能训练、职业规划指导等方面的内容。在过去的社会中,劳动教育主要以学校为主要形式进行教学,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劳动教育的形式也在不断地变化。目前,劳动教育已经成为了一种重要的素质教育内容之一。劳动教育是五育融合中的一种核心内容,它的地位非常重要。一方面,劳动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劳动能力和劳动意识;另一方面,它还能够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升。而五育融合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它强调全面发展的人际交往、思想道德修养、体育健康、艺术审美、科学精神六个方面。因此,劳动教育作为其中一个方面的内容,需要与其他四个方面相互协调、互相补充。同时,劳动教育也是五育融合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能更好地满足学生多元化学习需求。此外,劳动教育还可以加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从而进一步增强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
其次,在“五育融合”背景之下,教师也能加强与家长、社会公益组织之间的合作与联系,组织更有意义的公益劳动教育,让学生在参与公益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加强对社会责任的认知,使学生们能够理解更多的道理,也能慢慢树立责任意识。而在参与公益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学生们也能加强对劳动付出意义的认知,并能够学会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改掉自身的一些不良习惯。如此一来,教师也能较大程度上发挥劳动教育的促进作用,为学生的学习发展创造更好的基础,实现学生的全面均衡发展。而且在劳动教育中,教师也可以培养学生们的合作意识,让学生们学会互相帮助,共同完成劳动教育,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此外,以特色化的劳动教育为基础,教师也能进一步引导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们能够在劳动过程中强化认知与理解。在劳动教育的帮助下,教师也能从多方面角度出发,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与帮助,促进学生的茁壮成长与发展,让学生树立正确的认知与理解,引导学生明确未来的成长发展方向。
二、农村小学劳动教育面临的问题
(一)不重视劳动教育
很多家长和教师都不够重视劳动教育活动,也使得学生们很难加强对劳动教育的认知与理解,并无法主动参与各种劳动教育。而家长与教师对劳动教育的不重视也使得劳动教育的开展形式较单一化、枯燥化,很难激发学生的活动参与积极性。在单一化的劳动教育影响之下,学生们也会出现错误的认知,并会出现抵触劳动教育的情况,更难以理解劳动教育开展的意义。长期以往,学生们将很难掌握较多的劳动技能,并无法逐步增强自身的生活自理能力。同时,学生们也很难理解劳动精神,既影响学生的性格发展,也不利于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提升。这样的情况也使得小学阶段的劳动教育效率较低,并且存在形式主义问题。而过于形式主义的劳动教育也会使学生们出现错误认知,学生们在劳动教育的过程中也会出现较敷衍的情况。此外,很多家长的错误想法也会直接影响学生,让学生们出现较明显的抵触情绪,其很难积极参与学校的集体劳动教育。
(二)缺乏劳动意识
受传统教育思想影响,很多家长都会让学生专注学习完成学习任务,很少让学生参与家庭劳动教育,也使得很多学生缺乏一定的劳动意识。在实际的学习生活中,很多学生也会因缺乏劳动意识而出现劳动教育参与积极性较低的情况,使得其无法通过集体劳动教育强化自身的动手能力和劳动能力。而且缺乏劳动锻炼,很多农村小学生也会出现较强的依赖性,很难独立完成一些自己能做的小事,也不利于学生独立性格的形成。在这样的情况之下,部分学生也会出现怕吃苦的问题,并会刻意逃避劳动教育。既影响班级集体劳动教育的开展,也不利于班级凝聚力的提升。而教师也较难运用劳动教育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均衡发展。此外,很多教师也没有注意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并会忽视对学生的劳动观念培养。学生们虽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劳动教育,但其很难加强对劳动精神的理解。这样的情况也会使学生继续出现逃避劳动教育的情况,不利于学生劳动素养的提升,也会影响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提升。
三、劳动教育在五育融合中的实践
在开展劳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加强对“五育融合”理念的认知,还需要加强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交流,让家长们也逐步改变想法,并运用亲子活动强化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劳动能力的逐步提升。
例如,学校和教师可以组织“劳动技能大赛”,让学生与家长共同完成收纳、折叠、种植、采摘等活动,并以比赛形式考察,看谁完成得又快又好。在完成比赛活动的过程中,家长们也会主动为学生分享自己的劳动经验,并帮助学生掌握更好的方法,实现学生劳动能力的提升。而亲子活动也能拉近学生与家长之间的关系,让学生们能够在父母的陪伴下强化对劳动教育的认知。而结合比赛活动过程,教师也可强化引导,让学生家长改变认知,与学生家长一起引导学生参与日常的劳动教育,为学生的劳动素养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教师也可以邀请“劳动技能大赛”的获奖家庭分享教育经验和劳动经验,构建良好的劳动氛围,帮助更多的学生加强对劳动技能的认知与理解。通过与家长的合作,教师也能进一步扩大劳动教育的促进作用,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结论:
综上所述,劳动教育是中小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关键环节之一。在劳动教育中,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劳动意识的培养,同时也需要关注学生的劳动技能的提升,从而更好地推进学生的全面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 周丽萍 . 小学劳动教育校本化实施的探索与实践 [J]. 辽宁教育,2023(16):77-79.
[2] 苏敏磊 . 新课标下小学劳动教育创新实践研究 [J]. 文理导航( 上旬 ),2023(08):82-84.
[3] 胡艳梅 . 小学科学与劳动教育有机融合的实践策略 [J]. 考试周刊,2023(3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