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课标理念下的高中物理实验教学设计研究

作者

朱舰宇

福建省厦门双十中学

引言:

物理学作为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其本质特征决定了实验教学的核心地位。然而,传统实验教学模式长期存在“重操作轻探究”“重结论轻过程”“重知识轻素养”的弊端,导致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机械模仿操作,难以形成科学思维与创新能力。以“牛顿第二定律”实验为例,传统教学多以教师演示或学生按步骤操作为主,学生仅需记录数据、代入公式即可得出结论,却鲜少思考“为何要控制质量不变”“如何减少摩擦力干扰”等深层问题。

一、新课标理念下的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作用

(一)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需自主设计实验方案、操作仪器、收集数据并分析结果。这一系列活动能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研究流程,学会从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并通过实验验证。这种探究式学习方式,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获取知识,为今后从事科学研究或解决实际问题奠定坚实基础。

(二)加深学生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

物理学科中的许多概念和规律较为抽象,仅靠理论讲解学生往往难以理解。而实验教学能将这些抽象知识转化为直观现象,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亲身感受物理过程。例如,在探究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中,学生通过改变物体的质量和所受拉力,观察加速度的变化,能更深刻地理解力、质量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好地掌握这一重要规律,提高学习效果。

(三)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实验中,学生需要亲自动手连接电路、调试仪器等,这能有效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同时,实验并非一成不变,学生可以在遵循实验原理的基础上,尝试改进实验方法、设计新的实验方案。这种开放性的实验环境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适应未来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二、新课标理念下的高中物理实验教学设计策略

(一)创设真实问题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新课标强调从生活走向物理,通过创设真实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例如,在超重与失重现象教学中,教师可播放电梯急升急降时乘客的体感视频,结合航天员在太空舱中物体漂浮的影像,提出核心问题:为何电梯加速下降时人会感觉变轻?太空中的物体为何不受重力影响却呈现漂浮状态?随后设计分组实验:学生用弹簧测力计悬挂钩码,通过快速下拉测力计模拟电梯加速下降过程,观察并记录示数变化。实验发现,当物体加速度向下时,测力计读数小于钩码重力,由此引出超重与失重的定义。这一过程将抽象概念转化为直观现象,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物理规律,培养科学思维。

(二)强化探究性实验设计,培养科学思维

探究性实验作为落实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路径,其核心在于通过自主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与实践能力。以牛顿第二定律实验为例,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演示为主,学生被动观察记录,难以形成深度理解。新课标倡导将其重构为分层探究任务体系:基础层聚焦实验技能培养,学生通过搭建气垫导轨、调试光电门等装置,掌握实验仪器的操作规范与误差控制方法,为后续探究奠定基础;进阶层强调科学方法应用,学生需自主设计实验方案,通过控制变量法分别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并运用图像法处理数据,从定性观察到定量分析,深化对规律本质的理解;拓展层则注重技术创新与迁移应用,学生结合传感器技术实时采集多组数据,利用编程模拟不同参数下的运动状态,通过对比实验数据与模拟结果,验证结论的普适性。这种分层设计既确保全体学生达成基础目标,又为学有余力者提供创新平台,形成“技能—方法—思维”的梯度发展路径。

(三)融合跨学科知识,提升综合应用能力

物理实验与数学建模、工程技术等领域的深度交融,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以桥梁承重设计项目为例,学生需以力学原理为基石,分析不同结构在受力时的应力分布,计算桥梁的极限承重能力;借助数学优化模型,在满足承重需求、结构安全等工程约束条件下,精准确定材料用量,实现成本最小化;再利用 3D 打印技术将设计方案转化为实体模型,通过压力测试直观验证其实际性能。在此过程中,学生需统筹物理规律、工程规范与经济成本,如通过调整拱形结构的曲率、跨度等参数,在保证承重强度的同时降低材料消耗。这种跨学科实践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物理知识是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核心支撑,进而提升系统思维与跨领域应用能力。

(四)引入技术赋能手段,突破实验局限

虚拟仿真技术为实验教学提供新动能。在原子物理实验中, α 粒子散射的传统实验因设备昂贵、操作复杂难以普及。新课标倡导利用虚拟仿真软件构建三维原子模型,学生可通过调整金箔厚度、 ∝ 粒子初速度等参数,实时观察散射角度分布,直观理解原子核式结构。此外,传感器与数据分析软件的引入,使实验数据采集更精准、处理更高效。例如,在自由落体运动实验中,学生利用光电门与位移传感器实时记录物体下落时间与位移,通过软件生成 v-t 图像,直观验证重力加速度的恒定性,并分析空气阻力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技术赋能不仅突破了传统实验的时空限制,更培养了学生的数据素养与技术应用能力。

结语:

在新课标理念引领下,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正经历从单一知识传授向核心素养培育的深刻变革。以真实问题为导向、以跨学科融合为路径、以技术赋能为支撑的实验教学设计,不仅打破了传统课堂的时空界限,更重构了“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的学习生态。学生在搭建桥梁模型中理解力的平衡,在虚拟仿真中探索微观粒子运动,在编程模拟中验证物理规律,这一过程既是科学知识的建构过程,更是科学思维、创新意识与责任担当的养成过程。

参考文献:

[1] 卢亚秋 . 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物理实验教学设计分析 [J].科学咨询 ,2024,(08):261-264.

[2] 梁承永 . 高中物理演示实验教学设计的方法与策略 [J]. 华夏教师 ,2020,(16):7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