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教融合”政策下少儿体校体操课程与学校教育衔接路径
殷俊华 韩启尧
石家庄市少年儿童业余体育学校 河北石家庄 050041
引言
“体教融合”作为我国新时代教育体育改革的重要战略举措,其核心在于实现学校体育与专业体育的深度协同,推动青少年身心全面发展。在此背景下,少儿体校作为体操后备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如何将体操课程与学校教育内容有效衔接,成为当前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重点。传统上,少儿体校体操课程重竞技、轻文化,容易造成体育与学业“两张皮”现象,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随着体教融合政策的持续推进,课程衔接、资源共享、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成为体校与学校亟需解决的核心问题。本文以体教融合政策为引领,深入分析少儿体校体操课程与学校教育衔接的现状及问题,探究实现二者有效衔接的可行路径,以期为今后我国少儿体操运动和体教融合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建议。
一、体教融合政策对少儿体操课程发展的影响
“体教融合”政策提出以来,我国各级教育与体育主管部门不断加大顶层设计力度,推动资源整合与制度创新。在政策推动下,少儿体校体操课程建设逐渐从单一的竞技导向转向兼顾素质教育,课程内容不断丰富,课程目标日益多元。首先,政策引导体校更加重视体育与文化的平衡,强调文化课程与体育技能同步发展,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提升。其次,体教融合推动学校与体校间课程体系对接,促进体操课程内容的科学化、系统化和规范化。此外,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为少儿体操课程提供更丰富的实践平台和外部支持。这些变化有效改善了过去体校课程“重技能、轻素养”的局面,为实现少儿体操课程与学校教育的深度融合奠定了制度基础。但在实际推进过程中,政策落地效果尚存在区域差异和实践难题,课程衔接的系统性和有效性仍需进一步加强。
二、少儿体校体操课程与学校教育衔接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体教融合政策为课程衔接提供了契机,但在具体实践中,少儿体校体操课程与学校教育仍存在诸多不适应和矛盾。首先,课程目标协同不够突出。体校体操课程往往以竞技成绩为核心,缺乏对文化素养和综合能力培养的关注,而学校教育则注重学科知识和综合素质,二者在目标定位上存在错位。其次,课程内容衔接存在脱节现象。体校体操课程与学校体育课程在教学内容、课时安排和评价方式等方面缺乏有效对接,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跳跃式”断层,影响学习连贯性。此外,师资力量不均衡也是影响课程衔接的重要因素。体校教师多为专业教练,文化教学能力有限;而学校体育教师则缺乏专项体操教学经验,难以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需求。最后,评价机制与激励政策不完善也加剧了课程衔接的困难,体校与学校在学生成长评价、课程考核等方面缺乏统一标准和激励措施,难以形成合力。
三、体操课程目标与学校教育协同的实现路径
实现少儿体校体操课程与学校教育目标协同,是课程有效衔接的关键。首先,应在课程顶层设计中明确体校与学校教育的共同目标,既突出体操技能培养,也重视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创新能力。具体可以通过建立协同育人机制,将体校与学校共同纳入地方教育体育发展规划,设立联合培养目标,强化双方合作。其次,在课程内容设计上,注重体操技能与文化知识的融合,开发跨学科融合课程,提升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和实用性。例如,在体操训练中适当融入科学、健康、心理等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综合能力。再次,完善课程管理与评价机制,构建多元化、发展性评价体系,对学生的体操技能、文化成绩、道德品质等进行全面考核,鼓励学生在体育与学业两方面均衡发展。只有目标协同、内容融合和评价创新多措并举,才能实现少儿体操课程与学校教育的有机衔接。
四、课程内容整合与师资队伍建设创新
课程内容整合是实现体操课程与学校教育深度融合的重要环节。应以体教融合为指引,系统梳理体校体操课程与学校体育课程内容,建立科学的课程衔接体系。一方面,要优化课程内容结构,合理安排体操技能、身体素质、健康知识等模块,增强课程系统性和科学性;另一方面,要结合学生实际需求和发展规律,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推动体操课程与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社团活动等有机结合,增强课程吸引力与实效性。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应加强体校与学校教师的合作与交流,建立“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鼓励体校教练提升文化素养和教学能力,支持学校体育教师学习专业体操知识,实现师资队伍结构优化。同时,可以通过校际联合教研、教师互派、名师工作室等形式,推动优质师资资源共享,提升课程实施水平。只有不断提升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与专业能力,才能为课程衔接提供有力保障。
五、完善评价机制与社会支持保障体系
创新评价机制和完善社会支持体系,是推动少儿体校体操课程与学校教育有效衔接的重要保障。首先,应建立科学、全面、多元的课程评价体系,既关注学生的体操技能进步,也重视其学业成绩、身心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评价标准应兼顾过程与结果,注重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在体育和文化领域均衡成长。其次,要完善社会支持保障体系,整合政府、家庭、社会各方资源,为课程衔接提供政策、经费、场地和师资等多方面支持。政府应制定和落实体教融合相关政策,完善体校与学校协同发展的激励措施,推动资源共享和互补。社会组织和家庭也应积极参与课程建设,形成全社会支持青少年体育教育的良好氛围。此外,还应加强对课程衔接实践的跟踪评价和动态调整,及时总结经验、优化措施,确保课程衔接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结论
“体教融合”政策背景下,少儿体校体操课程与学校教育衔接是实现青少年体育与文化素养全面提升的重要途径。当前,课程目标错位、内容脱节、师资短缺和评价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仍然制约着课程衔接的深入发展。为此,应加强顶层设计,推动体操课程目标与学校教育协同,优化课程内容整合,创新师资培养与管理,完善评价激励机制,并健全社会支持保障体系。未来,应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加大各类资源投入,加强课程衔接理论与实践研究,推动少儿体校体操课程与学校教育深度融合,助力青少年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为我国体育强国和教育强国建设提供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陈晓芳. 体教融合视角下青少年体育人才培养路径研究[J]. 体育文化导刊 , 2022, 40(4): 98- 101.
[2] 李艳红. 少儿体操课程内容优化与实施策略研究[J]. 当代体育科技 , 2023, 13(9): 126- 128.
[3] 张华 , 刘勇 . “ 体教融合” 背景下体育课程改革的实践路径 [J].课程教育研究 , 2022(21): 97- 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