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企业安全管理智能化技术应用与实践
李龙飞
凌源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辽宁省凌源市 122500
引言
在钢铁生产环境日趋复杂、安全标准持续提高的背景下,智能化技术的深度应用正在重塑企业安全管理范式。高温熔融金属、重型机械设备等固有风险与有限的人工监管能力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促使企业寻求技术突破。智能视频分析、物联网传感网络、数字孪生等创新技术的融合应用,构建了覆盖全流程的立体化安全防控体系。这种技术集成不仅解决了传统管理中的盲区问题,更通过数据驱动的智能决策支持,实现了安全管理效能的系统提升,为行业高质量发展筑牢安全基石。
1 钢铁企业安全管理智能化技术应用的优势
钢铁企业安全管理智能化技术应用具有显著优势,首先,智能化系统可实现全天候不间断监测,通过物联网传感器网络实时采集生产环境中的温度、压力、气体浓度等关键参数,及时发现潜在安全隐患。其次,人工智能算法能够对海量安全数据进行分析挖掘,建立风险预警模型,提前识别危险源并预测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再者,智能视频分析技术可自动识别人员违规操作、设备异常状态等不安全行为,大幅提升监管效率。此外,数字化管理平台整合了隐患排查、应急响应、培训考核等安全管理全流程,实现业务协同和闭环管理。最后,虚拟现实技术为员工提供沉浸式安全培训体验,增强培训效果。这些智能化手段共同构建了立体化安全防护体系,有效提升钢铁企业本质安全水平,推动安全管理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预防转变。
2 钢铁企业安全管理现状
2.1 安全监测手段落后
钢铁企业普遍依赖传统人工巡检方式,监测覆盖面和时效性不足。关键生产区域缺乏智能化传感设备,无法实现环境参数的实时动态监测。部分老旧设备未安装状态监测装置,异常工况难以及时发现。视频监控系统智能化程度低,主要依靠人工查看录像,无法自动识别违规行为和设备异常。这种落后的监测方式导致安全隐患发现滞后,严重影响事故预防效果。
2.2 风险预警机制不健全
现有安全管理体系缺乏科学的风险评估方法,主要依靠经验判断。未能建立基于大数据的风险预警模型,对潜在事故的预测能力薄弱。各部门安全数据孤立分散,难以进行综合分析研判。应急预案更新不及时,与实际情况脱节。这种预警机制的缺失使企业难以及时采取预防措施,增加了事故发生的概率。
2.3 安全培训效果不佳
安全培训形式单一,仍以课堂讲授为主,缺乏互动性和实践性。培训内容更新缓慢,未能针对新工艺、新设备及时调整。考核机制流于形式,难以真实检验培训效果。员工安全意识参差不齐,违规操作现象时有发生。培训资源分配不均,关键岗位人员培训不足。这种低效的培训模式制约了企业整体安全水平的提升。
3 钢铁企业安全管理智能化技术应用与实践
3.1 智能监测系统的构建与实施
钢铁企业通过部署物联网传感网络,实现对生产环境的全方位实时监测。温度、压力、气体浓度等关键参数通过无线传感节点实时采集并传输至中央控制平台。高精度传感器安装在转炉、轧机等关键设备上,能够捕捉细微的异常振动和温度变化。智能视频分析系统通过 AI 算法自动识别人员未佩戴防护用具、违规跨越警戒线等不安全行为。监测数据通过 5G 网络实现毫秒级传输,确保预警信息的时效性。系统建立分级报警机制,根据风险等级自动触发相应的应急处置流程。
3.2 大数据风险预警平台开发
企业整合生产数据、设备日志、环境监测等多源信息,构建安全管理大数据平台。采用机器学习算法分析历史事故数据,建立风险预测模型。平台实时计算各区域的风险指数,通过三维可视化界面直观展示热力图。智能算法能够识别潜在的事故关联规律,提前预警可能发生的连锁反应。系统支持多维度数据分析,可追溯事故隐患的发展过程。预警信息通过移动终端实时推送至相关责任人,确保及时响应。平台定期生成安全态势评估报告,为管理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3.3 智能化巡检与维护系统应用
企业引入智能巡检机器人替代部分高危区域的人工巡检,机器人配备多光谱摄像头和气体检测仪,可识别设备表面缺陷和泄漏问题。无人机应用于高空设备检查,通过高清摄像捕捉细微裂纹。AR 智能眼镜辅助维修作业,实时显示设备结构图和操作指引。振动分析仪和红外热像仪用于设备状态监测,预测关键部件的剩余寿命。智能工单系统自动派发维修任务,并跟踪处理进度。设备健康管理系统建立全生命周期档案,优化维护计划。
3.4 数字化应急指挥体系建设
企业建设智能应急指挥中心,集成视频监控、环境监测、人员定位等系统。电子地图实时显示事故地点、影响范围和应急资源分布。智能算法根据事故类型自动生成处置方案,推荐最优救援路径。应急物资仓库采用 RFID 技术管理,可快速调配所需装备。人员定位系统精确掌握厂区内每位员工的位置信息。模拟演练系统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培训应急处置能力。
3.5 智能化安全培训体系创新
企业开发 VR 安全培训平台,模拟各类事故场景和应急处置过程。员工通过沉浸式体验掌握安全操作要领。移动学习平台提供碎片化培训内容,支持随时随地进行学习。智能考试系统自动组卷评卷,实时分析培训效果。行为分析技术评估员工实际操作中的安全表现。知识库系统整合各类安全标准和事故案例。培训数据纳入个人安全档案,与绩效考核挂钩。新型培训体系显著提升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实操能力。
3.6 智能化安全管控平台集成应用
钢铁企业通过构建统一的安全管控平台,实现各智能化系统的深度集成与数据融合。平台采用微服务架构,将监测预警、巡检维护、应急指挥等模块有机整合,打破信息孤岛。基于工业互联网技术,平台实现与生产控制系统、设备管理系统等业务系统的数据互通。通过数字孪生技术构建虚拟工厂,实时映射物理车间的安全状态。智能算法对多源异构数据进行关联分析,识别潜在的系统性风险。平台建立统一的安全知识图谱,实现隐患整改、事故调查等业务的流程化管控。移动端应用支持现场安全检查和问题上报,实现闭环管理。
结束语
钢铁企业安全管理智能化转型是技术发展与产业升级协同推进的必然结果,未来应着力攻克多源数据融合、智能算法优化等关键技术瓶颈,持续推进智能化系统与实际生产场景的深度融合。通过建立标准化、模块化的智能安全解决方案,构建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应用范式。随着5G、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不断成熟,钢铁行业安全管理将迈向更精准、更高效的智能化新阶段,为行业安全发展提供持续动能。
参考文献
[1] 颜作标 . 智能化技术在化工企业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探究 [J].安徽化工 ,2024,50(04):91-94.
[2] 贾相有 . 钢铁企业转型期安全管理实践探讨 [J]. 中国钢铁业 ,2023,(12):32-35.
[3] 李贺 . 钢铁企业安全管理智能化技术应用与实践 [J]. 冶金管理 ,2023,(20):34-37.
[4] 张茂富 , 刘小兵 , 赵勇坚 . 智能化技术在石油化工企业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J]. 化工管理 ,2023,(21):84-87.
[5] 张宝军 , 杨立全 , 刘弘星 . 钢铁企业安全管理的难点及对策[J]. 现代职业安全 ,2023,(04):8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