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班主任班级管理中小组积分制的策略研究

作者

许丽丽

宁阳县第四中学 271400

引言

随着《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 年版)》的颁布,初中教育教学改革聚焦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强调通过合作探究、实践体验等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传统班级管理模式因过度依赖教师权威与单向评价,难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小组积分制通过将班级事务分解为可量化的积分指标,构建个人—小组—班级的联动评价体系,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更能通过团队协作培养其责任担当与问题解决能力。本文立足新课程背景,探索小组积分制在初中班级管理中的理论价值与实践策略,以期为一线班主任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

一、小组积分制的理论内涵与实践价值

(一)理论基础与核心特征

小组积分制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多元智能理论为支撑,强调知识的主动建构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其核心特征首先表现为过程性评价,突破传统终结性评价的局限,将课堂参与、作业完成、纪律表现等日常行为纳入积分体系,实现对学生发展的动态追踪。其次是团队协同机制,通过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分组原则,形成优势互补的学习共同体,使学生在合作中提升沟通能力与集体荣誉感。最后是激励导向设计,设置阶梯式积分奖励机制,将积分与荣誉表彰、资源分配挂钩,激发学生的内生动力。

(二)实践价值与现实意义

小组积分制的实践价值体现在多个方面。第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通过积分指标的多元化设计,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有机融合,助力五育并举目标的实现。例如,在卫生管理中设置劳动积分,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在文体活动中设置参与积分,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与身体素质。第二,优化班级管理效能,将部分管理权限下放至小组,形成班主任—小组长—组员的三级管理网络,减轻教师负担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以作业管理为例,通过小组捆绑积分,促使组员相互监督、共同进步,显著提升作业完成质量。第三,深化家校协同育人,通过积分兑换等活动设计,将家庭教育纳入班级管理体系,形成家校教育合力。例如,家长可通过参与学校活动获得家长积分,并将其转化为学生的奖励资源,增强家长的参与感与责任感。

二、小组积分制的实施策略与路径优化

(一)积分体系的科学设计

积分体系的科学设计需从多维指标构建与差异化规则制定入手。在多维指标构建方面,学业发展维度涵盖课堂表现(如发言质量、合作参与度)、作业完成(如正确率、创新性)、测试成绩(如进步幅度、小组平均分)等指标,突出对学习过程与方法的评价。例如,将作业分为基础题、提高题、拓展题三类,分别赋予不同积分权重,引导学生分层突破。行为规范维度包括纪律遵守(如迟到早退、课堂违纪)、卫生维护(如值日完成度、个人卫生习惯)、集体活动参与(如班会组织、志愿服务)等内容,强化学生的规则意识与责任担当。个性发展维度设置特长展示积分、创新实践积分等个性化指标,鼓励学生发展兴趣爱好、参与科技创新等活动,促进多元智能的开发。在差异化积分规则上,需实现基础分与奖励分结合,为每个小组设置基础分(如 100 分),通过正向奖励与负向扣减实现动态调整,例如主动帮助学困生解答问题可加2 分,而破坏班级公物则扣 5 分;同时实现个人积分与小组积分联动,将个人表现与小组积分挂钩,如个人作业未完成扣小组 2 分,小组竞赛获胜则全体成员各加 3 分,增强学生的集体归属感;此外还需进行学科差异化设计,根据学科特点调整积分侧重点,例如语文、英语学科侧重口语表达与阅读积累积分,数学学科侧重解题思路与思维创新积分,使评价更具针对性。

(二)过程管理的精细化运作

过程管理的精细化运作体现在积分记录与公示机制以及动态调整与优化两方面。积分记录与公示机制需要借助信息化管理工具,如班级管理 APP 或在线表格,实时记录小组与个人积分,实现数据的可视化与可追溯,例如通过班级积分助手小程序,学生可随时查询积分明细,教师可一键生成积分排行榜。同时建立多主体协同记录模式,形成小组长—学科代表—班主任的三级记录网络,确保积分数据的全面性与准确性,例如课堂表现积分由任课教师记录,纪律卫生积分由小组长与值日班委共同审核。定期公示与反馈也不可或缺,每周通过班级公告栏或家长会公示积分排名,分析各小组的优势与不足,并针对性地提出改进建议。动态调整与优化方面,需建立小组重组机制,每学期根据学生的发展情况重新分组,打破固定模式,促进不同层次学生的交流与合作,例如将成绩相近的小组结成 PK 联盟,通过竞赛激发学习动力。积分规则迭代需每月召开积分听证会,收集学生与家长的意见,对积分细则进行优化,例如针对部分小组因学困生较多导致积分落后的问题,可增设帮扶进步积分,鼓励组内互助。

(三)评价反馈与激励机制的创新

多元化评价主体涵盖学生自评与互评,通过小组会议开展阶段性自评与互评,引导学生反思自身表现,学习他人长处,例如在组内互评环节,组员需指出其他成员的三个优点与一个改进建议;教师综合评价要求班主任结合积分数据与日常观察,对学生的发展进行全面评价,重点关注进步幅度与综合素养提升;家长参与评价则通过家庭任务积分、亲子活动积分等形式,将家长纳入评价体系,促进家校教育理念的一致性。阶梯式激励策略包含即时性奖励,对课堂表现优异、好人好事等行为给予即时积分奖励,如课堂之星、助人标兵等荣誉称号,并在班级群中公示;阶段性表彰需每周评选周冠军小组,每月颁发月度明星小组锦旗,每学期表彰年度卓越团队,并给予物质奖励或特权奖励(如优先选择活动主题);发展性激励将积分与综合素质评价档案挂钩,作为评优评先、推荐活动参与的重要依据,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提供支持。个性化反馈机制需要建立成长档案,为每位学生建立电子成长档案,记录积分变化趋势与关键事件,帮助学生清晰认知自身发展轨迹;开展一对一谈心辅导,针对积分波动较大或存在特殊问题的学生,班主任需进行个别谈心,分析原因并制定改进计划;实施家校协同反馈,通过家长会、家访等形式,向家长反馈学生的积分表现,共同探讨教育策略,形成育人合力。

结束语

小组积分制作为新课程背景下班级管理的创新实践,通过以积分促发展、以合作育素养的理念,有效激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与团队精神。在实施过程中,需立足理论基础,通过科学设计积分体系、精细化过程管理与多元化评价反馈,构建评价—激励—发展的闭环管理模式。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积分制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以及跨学科、跨班级的积分联动机制,为初中班级管理的现代化转型提供更丰富的实践样本。

参考文献

[1] 刘颖 . 初中积分制班级管理的实践研究 [D]. 山东师范大学 ,2023.

[2] 施洪灵 . 积分卡制度在初中班级管理中的应用价值 [J]. 智力 ,2022,(26):143-146.

[3] 张舒 . 积分制管理,探析班级建设新思路 [J]. 教书育人 ,2022,(14):4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