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安全管理隐患排查与治理
黄金兰
四川豪之宏建设工程有限公司资阳分公司 四川资阳 641300
摘要:本文聚焦水利工程安全管理隐患排查与治理。阐述隐患排查治理的重要性,分析排查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治理策略与技术手段。强调全面有效的隐患排查治理对保障水利工程安全稳定运行、发挥综合效益、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关键意义。
关键词:水利工程;安全管理;隐患排查;治理
水利工程作为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基础设施,其安全稳定运行至关重要。然而,由于水利工程建设周期长、规模大、技术复杂等特点,在运行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各种安全隐患。若这些隐患得不到及时排查与治理,可能引发严重的安全事故,造成巨大损失。因此,加强水利工程安全管理隐患排查与治理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水利工程安全管理隐患排查与治理的重要性
1.1保障工程安全稳定运行
水利工程承担着防洪、灌溉、供水、发电等重要功能,一旦出现安全问题,将直接影响工程的正常运行。通过隐患排查与治理,能够及时发现并消除潜在的安全隐患,确保工程结构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使水利工程持续、稳定地发挥其功能。
1.2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水利工程与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密切相关。如水库大坝一旦发生垮塌等事故,将对下游地区造成毁灭性的灾害。有效的隐患排查与治理可以降低事故发生的风险,最大程度地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免受损失。
1.3促进水利事业可持续发展
良好的安全管理是水利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通过对水利工程隐患的排查与治理,不断完善工程管理体系,提高工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为水利事业的长期稳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1]。
2水利工程安全管理隐患排查工作存在的问题
2.1排查人员专业水平参差不齐
部分排查人员缺乏系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对水利工程的结构、运行原理等了解不够深入,在隐患排查过程中难以准确识别潜在的安全隐患,导致一些隐患被遗漏。
2.2排查方法和技术手段落后
目前,一些水利工程隐患排查仍主要依靠人工检查,缺乏先进的检测设备和技术手段。人工检查存在主观性强、效率低等问题,对于一些隐蔽性较强的隐患难以发现,影响了排查工作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2.3排查工作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
在实际排查工作中,部分单位没有制定科学合理的排查计划和标准,排查工作随意性较大。排查内容不全面,对一些关键部位和环节的检查不够细致,导致隐患排查工作存在漏洞。
2.4隐患信息管理不规范
对于排查出的隐患,部分单位没有建立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隐患记录不完整、不准确,信息传递不及时,导致隐患治理工作无法得到有效跟踪和监督,影响了隐患治理的效果。
3水利工程安全管理隐患治理策略与技术手段
3.1提高排查人员专业素质
定期组织排查人员参加专业培训,邀请水利工程领域的专家进行授课,系统学习水利工程的结构、施工工艺、安全标准等知识,提高排查人员的专业水平。同时,鼓励排查人员参加相关的职业资格考试,获取专业证书,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
3.2引进先进的排查技术和设备
积极引进先进的无损检测技术、传感器技术、无人机技术等,提高隐患排查的准确性和效率。例如,利用无损检测技术可以检测混凝土内部的缺陷;传感器技术可以实时监测工程结构的应力、应变等参数;无人机技术可以快速获取工程的全貌和地形地貌信息,为隐患排查提供更全面的数据支持[2]。
3.3隐患排查治理规范化管理
水利工程安全管理需建立系统化的工作机制。首先要明确排查标准,细化检查内容、方法和责任分工,建立规范的排查台账。同时完善监督考核机制,确保工作落实到位。
在信息管理方面,要构建统一的信息平台,对隐患进行分类分级管理,详细记录位置、特征和整改措施,实现数据共享和动态更新。
针对发现的隐患,需组织专业评估,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理方案。重大隐患要经过专家论证,确保措施切实可行。
治理过程中要加强监管,严把材料质量和施工工艺关,做好现场安全管理,防范治理过程中的安全风险。通过规范管理,全面提升工程安全水平。
3.4建立隐患治理长效机制
水利工程安全管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建立隐患治理长效机制。定期对水利工程进行安全评估,及时发现新的隐患并进行治理。加强对水利工程运行过程的监测和分析,总结隐患产生的规律和特点,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从源头上减少隐患的产生。同时,要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作配合,形成隐患治理的合力。
3.5利用信息化技术提升治理效率
借助信息化技术,实现隐患排查治理的数字化、智能化。开发隐患排查治理管理软件,实现隐患信息的实时录入、查询、统计和分析。利用大数据技术对隐患信息进行深度挖掘,为隐患治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同时,通过移动终端设备,方便排查人员和管理人员随时随地获取隐患信息,提高工作效率。
3.6加强应急管理
制定完善的水利工程安全应急预案,明确应急组织机构、应急响应程序和应急处置措施。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和协同作战能力。储备必要的应急物资和设备,确保在发生安全事故时能够迅速响应、有效处置,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损失。
3.7强化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
水利工程安全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要充分发挥公众的参与和监督作用。通过多种渠道向社会公开水利工程安全管理信息,接受公众的监督和举报。鼓励公众参与水利工程安全隐患排查和治理工作,对提供重要隐患线索的公众给予奖励,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和参与水利工程安全管理的良好氛围[3]。
结束语
水利工程安全事关国计民生,当前隐患排查工作仍存在人员素质不足、技术手段落后等问题。建议从专业培训、技术升级、制度完善等方面入手,建立常态化监管机制,运用数字化手段提升效率,同时完善应急预案并引入社会监督。只有构建科学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才能确保水利设施安全运行,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参考文献:
[1]刘洪军.水利建设项目安全生产费用的思考[J].海河水利,2024,(11):44-47.
[2]吕炳辰,单耀.浅谈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管理[J].治淮,2024,(11):98-99.
[3]王健.水利水电自动化施工技术的应用与安全管理[J].水上安全,2024,(21):61-63.